苍天圣地阿拉善

2022-04-02 15:20:3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部,有一片被人们称为“中国秘境”的大漠戈壁,她就是神奇的阿拉善,拥有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这里有巍巍的贺兰山、壮美的胡杨林以及沙漠明珠居延海,大漠瀚海、胡杨婆娑、驼铃幽远、史诗岩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额济纳描绘出美丽神奇的立体画卷。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内,是全球唯一以沙漠地质遗迹为主体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由巴丹吉林、腾格里和居延海3个园区及其所含的10个景区组成。
 
  阿拉善拥有着广阔的金色大漠、幽静的黑色戈壁、恢宏的多彩峡谷等世界级的珍贵地质遗迹资源。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以沙漠、戈壁为主的地质景观,全面展现了中国西北地区由风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典型的地质遗迹。
 
  人间秘境阿拉善
 
  在祖国北疆内蒙古最西部有这样一片古老神奇的热土,天高云淡、驼铃幽远、金沙广袤、胡杨婆娑。这里是中国观赏石之城、中国骆驼之乡,这里也是“神舟”飞船升起的地方,她就是阿拉善。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景观瑰丽优美,奇伟壮观,缤纷多姿。在风力影响下,黄色沙山的线条如金蛇匍匐,蛟龙腾飞,彩虹跃天,犹如凝固在大地上的黄色海洋。在沙漠腹地,高峰林立,峰峦叠嶂,沙脊如削;沙壑、沙峭、沙峰层层叠叠,各种形态的沙丘披裹着金色盛装,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优美迷人;沙湖四周芦苇丛生,湖水碧波荡漾,水鸟嬉戏,鱼翔浅底,有“漠北江南”之誉;高大的沙山和晶莹的海子相映成趣,湖光沙色,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时常还可以领略到“沙市蜃楼”“大漠日出”等奇特景观。巴丹吉林沙山高耸入云,鸣沙激情奔放,湖泊恬静安逸,湿地绿草如茵,倒影目眩神迷,是人们传说中的苍天圣地,真可谓“巴丹归来不看沙”。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高大,分布密集,高大沙丘面积约占沙漠总面积的55.3%。在地形、风、地下水以及其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巴丹吉林沙漠在西风带上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沙山——必鲁图峰。虽然位于这个巨大盆地的腹地,必鲁图峰海拔高度近1600多米,相对高度500多米,比撒哈拉最高峰高出100米以上,堪称沙漠界的“珠穆朗玛峰”!
 
  登顶必鲁图峰,能将千里沙海尽收眼底,甚至能看到远处的多处湖泊。极目远望,无尽的金黄色沙子从四周延伸到天际,与碧波荡漾的湖泊交相辉映,能让你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巴丹吉林沙漠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鸣沙声犹如飞机群轰鸣声,沉闷而深远,数千米以外清晰可闻。沙漠中鸣沙山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响声之大,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被誉为“世界鸣沙王国”。
 
  位于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境内,由褐红色的含砾砂石构成的敖伦布拉格峡谷,全长5千米。它是在早期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峡谷地貌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风蚀作用,从而形成现在的峡谷地貌,谷壁上有风蚀龛(凹槽),部分地段还有变质花岗岩出露。
 
  峡谷曲折蜿蜒,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瑰丽无比,气势恢宏。峡谷两侧悬崖峭壁如刀切一般直上云霄,有的地段向上望去可见两侧石壁几欲封顶,只可见天幕上印出一条亮线,可谓“一线天”。峡谷尽头的红色巨石上的灰白色岩性显示的图案极像蒙文“阿拉善”三个字。
 
  沙漠明珠居延海
 
  大漠湖泊被称为沙漠之眼,是阿拉善沙漠的特质。高大沙山之间,特别是在沙漠东南部分布有许多小型湖泊,其分布密度在所有沙漠之中较大,俗称“沙漠千湖”,其形态完整典型,水质清澈,湖泊周围生态环境良好,往往一个沙湖就是一个小的生物圈。在众多湖泊中印德日图泉最为神奇,不足3平方米的暗礁上有108个泉眼,被誉为“神泉”。据统计,在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中,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大小小140余个湖泊,从大尺度上看去,宛如镶嵌在黄丝绸上的蓝宝石。
 
  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巴丹吉林沙漠的地下水可能来自沙漠周边雅布赖山区百万年前的降水径流,以及发育于祁连山的古河道补给。
 
  正是由于来自远方的水分补给,才有了这里沙漠与湖泊相接,湖岸芦苇丛生,水鸟漫步其间的神奇景色。也就形成了月亮湖、通湖、天鹅湖等景点。这些沙漠湖泊四面沙丘环抱,湖水凝碧,湖畔绿草如茵,苇丛含烟,各种鱼类翔游浅底,珍禽益鸟翩然湖上,内部湿地富饶,牛羊成群和白色蒙古包群、五彩野营帐篷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景色宜人,如诗如画,成为度假旅游的胜地。
 
  阿拉善最大的沙漠湖泊居延海是一个奇特的游移湖,它时时变化着,位置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湖面时大时小。“居延”是西夏语,为“流动的沙漠”之意。此湖后因湖面缩小而分裂成两个湖泊,即西居延海和东居延海。在春秋、汉、唐时期的历史典籍中对居延海就有相当多的记载,并出现多首吟颂居延海的诗歌,表明了居延海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广阔的水面,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地理。
 
  远古岩画绘“史诗”
 
  早在数千年前,古人类已经开始萌发了艺术和审美,在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缘曼德拉山,保存有6000多幅古代岩画,构成了曼德拉山岩画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民族史、美术史、畜牧史、天文史和宗教史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岩画雕刻在基性岩脉上,岩脉呈灰黑色,表面光滑,岩画雕刻精湛,图案逼真。他们在曼德拉山黑色岩石上砸出了几千幅精美的动物图案。不仅有山羊、骆驼、狐狸,还有大型围猎活动,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古人类的生活状态。
  曼德拉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从远古持续跨越到近代,其年限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和元、明、清各代,被称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堪称为我国西北古代艺术画廊。同时在曼德拉山上还遗存古人建筑遗迹,遗址为花岗岩岩块堆积而成,呈近圆形,直径约2-4米。发现有大量的石器,有尖状器、砍砸器、饼状器、刨削器等等,说明生活在这里的古代游牧民族已经具有相当的智慧。
 
  海森楚鲁位于阿拉善右旗西北部的努日盖苏木境内,出露形状奇特的花岗岩风蚀地貌,面积约数十平方千米。海森楚鲁为蒙语,意为“像锅一样的山石”。与通常见到的、广泛分布的花岗岩球形风化地貌不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创百孔,形如蜂巢,状如巨龛,数量众多,大小参差,形态各异。有的高达数米,有的仅如蜂巢大小,有的气势磅礴,如流云翻浪,有的精致玲珑,似走兽飞禽。伟硕岩体己被掏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体绵延分布近百里,行于其间,—步一景,变幻莫测,使人兴致盎然。海森楚鲁宛如一座荒凉的古堡,显示出它那苍凉而壮丽、神秘而不屈的色彩。海森楚鲁以其独特的花岗岩风蚀地貌、古老的民间传说,吸引了无数勇敢的探险者前来揭开海森楚鲁神秘的面纱,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大漠“英雄”胡杨林
 
  沙漠地区气候环境比较恶劣,昼夜温差大,水分少,不适合生物的生存。然而,仍然有部分生命在这里生根发芽,谱写生命的赞歌。
  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的“沙漠英雄树”——额济纳胡杨是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一道震撼魂魄、旖旎亮丽的风景线,领尽大漠风骚。
 
  胡杨属落叶乔木,当地蒙语称为“陶来”,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杨树品种,被誉为“活化石”,其叶形多变,故也叫“异叶杨”。胡杨林是阿拉善盟主要的天然林之一,是阿拉善干旱荒漠条件下可贵的林业资源。额济纳胡杨林是世界上现仅有的三大原始胡杨林之一,现存面积33万亩。
 
  胡杨为何能在如此干旱的地方生长呢?
 
  首先,胡杨有着发达的根系,其地下根系比地上树干要大得多。它生长的水分主要靠潜水或河流泛滥水,所以具有伸展到浅水层附近的根系。
 
  其次,胡杨耐盐碱能力强,胡杨的细胞透水性较一般植物强,它从主根、侧根、躯干、树皮到叶片都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的泌腺排泄盐分,当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它便能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多余的盐分自动排泄出去。
 
  胡杨林那让人永远激情跌宕、流连赞美的真正原因在于它奇异的令人惊羡的色彩。那种金黄之色美得让人震惊、令人不愿离去,那种金黄之色是深秋时节的激情绽放和渲染天地的最亮丽风景。
 
  人们礼赞胡杨,在于它表现出的无与伦比的抗争意志、生存品格和奉献精神。其树干坚强挺立,如苍龙腾越、虬蟠狂舞,千姿百态,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繁盛与沧桑。目睹一次便会铭记终生,这就是胡杨的魅力所在!
 
  这里是沙漠的世界,这里是生命的天堂,这里是审美的胜境,这里是文明的绿洲。多样的沙漠景观在此恣意挥洒,顽强的沙漠生命在此尽情绽放,壮美的沙漠线条在此奔放舒展,震撼的沙漠文化在此聚力释放。世界的多种极致之美在这里汇聚,碰撞出一首自然与人文的交响曲,唱响在广阔苍茫的阿拉善大地上。
 
  千万年来,漫漫黄沙依旧飞扬,而隐藏在这大漠中的极致风光等待着更多人来此探索与发现。(文/李承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