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闲适,还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质朴纯真,乡村与田园都承载着众多情感寄托。
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这番景致中,有绿水青山蕴藏的勃勃生机,有产业造血带来的无限憧憬,有乡村振兴舒展的长长画卷。
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春风洒满了祖国大地,这一年,全国脱贫人口收入增长达到了16.9%,比面上其他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快了6.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陕西延安,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0元,比2020年净增1153元,增长率9.82%。这些数据表明,乡村振兴让我国农民的收入、生活都有了较大改善。
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成为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热点话题之一。而在西部乡村,正伴随着两会的声音,在春色的浸润下,走上了新的一年,开启了新的乡村振兴之路。
不负春光
振兴路上群众忙
暖春时节,梅花、桃花朵朵盛开,嫩芽迎风枝头,一片新的景致铺满大地。不负种子不负地,一幅幅美丽的春耕图在西部大地徐徐展开。
3月1日,记者走进延安市甘泉县道镇甄家湾村西香瓜种植的温室大棚内,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扑面而来。一株株青翠碧绿的西香瓜藤蔓上,一颗颗黄的、绿的西香瓜缀满枝头,棚内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瓜香。种植户王世兰告诉记者,春节以来的销售很不错。
近年来,甄家湾村依托地处210国道周边的地理位置优势,以“支部引领、书记代言、致富带头、品牌效应”为主导模式,形成以西香瓜产业为核心,以绿色种植为标准的发展理念。目前,全村种植西香瓜面积约300亩,年均产量可达4000多斤,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14600元,西香瓜已成为甄家湾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瓜瓜”。
2月25日,走进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包河村,一排排崭新整齐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一条条硬化路四通八达,一幅幅多彩的文化墙给村子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广场上妇女们三五成群地跳着欢快的广场舞……后续帮扶政策让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舒心的笑容。
2月22日,在三原县大程镇桃沟村的麦田里,只见一台12米长臂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正在喷洒肥料,一层细密的水雾落下,麦田瞬间变得湿润起来。田埂上,2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麦田上来回穿梭,所到之处,一层薄雾轻轻洒落。
据介绍,一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一天可以完成300亩地的作业,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500亩大田的作业,这些现代化农用机械设备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田间管理的效率。
2月17日,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屯杨村,张高民早早起床,驾驶着农用车奔波在几个村,指挥着各田块的管理。“控制好植保机的速度,按照每亩10公斤的速效氮肥料量,均匀喷洒,要注意麦田的边角处喷洒到位,然后再放水浇灌。”在麦田地头,张高民对植保无人机操作员仔细地叮嘱,“每一株麦苗,都要给足营养。”
从2月10日开始,张高民每天在各地块查看苗情,组织工作人员施肥、灌溉、修补渠道。他说,“春管是夏粮丰收的关键。”
2月15日,咸阳市泾阳县云阳镇街子村4组的脱贫群众王小英和丈夫刘治汉,正忙乎着在承包的16亩耕地和自家的4亩耕地中,种下菜花和松花菜。随着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管理技术逐步提高,王小英家的收入逐步增加。“靠种植蔬菜,我不但脱了贫,还把新建的120平方米房屋装修了,开上了小轿车。”王小英高兴地说。
春节后,一场场“春风行动”,让打工群众有了新的机遇。据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全国脱贫地区外出打工的人数去年是3145万,比上年增加了126万。陕西省柞水县脱贫户宋波就是其中一位,春节刚过,宋波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打工生活。他说,“通过苏陕劳务协作,我到南京务工3年了,月工资涨到了8000多元。”
这一幅幅温馨的场景,拉开了从南到北陕西乡村振兴忙的生动画卷,也透漏出陕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个缩影。
不负韶华
平凡人也会有不凡故事
3月初,云南省会泽县新城的搬迁安置区暖阳高照。随着安置区孩子们陆续开学,在妇女儿童中心忙了一个月的吴赞平终于可以轻松点了。
吴赞平是会泽新城妇联项目点的社工,去年开始在安置区做群众的融入发展工作。在刚过去的寒假,她和8名大学生志愿者为40多名搬迁家庭的孩子定制了“专属课程”。
上午做寒假作业,下午培训安全知识、做手工艺品、演情景剧……吴赞平说,持续的培训让孩子们越发活泼开朗。
“他们还把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吴赞平说,在开展垃圾分类、小动物讲卫生等情景剧后,一些家长还来到中心详细了解具体的做法。如今,不少搬迁群众也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云南省会泽县待补镇一草莓种植基地
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会泽新城容纳了8万余人,群众多从偏远山区搬迁而来,要融入城市生活,需从教会他们用电梯等简单小事做起。
“搬迁群众变成了新市民,就要有新面貌。”会泽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让搬迁群众实现“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就要大力推进扶智扶志工作,引入社会工作组织是当地持续开展扶智扶志的一个缩影,他们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摒弃不良习俗,扭转“等靠要”思想,从而开阔视野、补足素质短板。
“雪花纷飞,要有责任担当,要让贫穷成为过去,要让生活有所保障……”这是会泽新城搬迁户王文选送桶装水途中发的一条朋友圈。
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胜利,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面貌,最大的改变是对人的改变。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接受记者提问时讲述的那样,“我来自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我出生的地方是宁夏西海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交通工具是一头头毛驴。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因为贫困16岁初中毕业就辍学了,20岁我的老家黑眼湾迎来了移民搬迁政策。这是电视剧《山海情》里闽宁协作模式的扩大版,在红寺堡集中安置更多的贫困群众,彻底改善大家的生活面貌。”她说,依靠这个契机我和我的乡亲们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红寺堡,红寺堡是一片亘古荒原,因为靠近黄河,党中央在这里兴建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开发出更多土地,集中安置了23万移民,把这里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
而对于马慧娟本人的意义而言,她说到,“初中毕业农村妇女,就是移民搬迁政策让我能够重新阅读、写作,上过电视节目,出了五本书,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到了人民大会堂。”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好了,思想解放了,像马慧娟这样的故事,在许许多多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田园综合体
不负时代
奋斗出新的未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不仅改变着每一位贫困群众,改变着一户、一村的发展,更改变着一个地区的面貌。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通过这几年的探索,找到了新的发力点——靠乡村游富民。不少人慕名来到班彦村,参观学习交流。“立足特色顺势而为,我们把发展研学游作为致富新门路。”五十镇党委副书记、班彦村驻村干部李玮说,去年全村接待观摩参观团队400多批次,生态农庄接待近8万名游客,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春耕时节,甘肃省民勤县蔡旗镇的日光温室示范园里一派繁忙景象:茄子油黑发亮,辣椒青翠欲滴,农民们正忙着采收、搬运、过秤、装车。
从“春种秋收”到“四季丰收”,民勤县把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规模和效益实现双提升。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铁公泡子村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以前常年是“地不打粮、沙子埋房”,村民生活拮据。这些年,村党支部书记李国琴带领村民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全村共有林地19万亩,林草植被综合覆盖率达到90%。
如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树多了,山绿了,村民吃上“生态饭”,致富的门路也打开了。“家家户户种植樟子松,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乡村旅游也兴起了,村里有7户农家乐,全村年接待游客17万人次。”李国琴说。
而在陕北,通过“沙地变良田,荒山变果园”这一地区环境的改善,陕北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粮果基地。

榆林靖边县周河镇高标准宽幅梯田
2月16日,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昌汉敖包村村民肖春林刚刚卖了4万多公斤玉米,他高兴地说,“我家种植400亩马铃薯,每亩产量3800多公斤,200亩玉米,平均亩产1100多公斤,去年又是大丰收。现在生态环境好了,科学种田,全程机械化,每年纯收入60多万元。”
与昌汉敖包村相隔300多公里的延安市宝塔区川口镇王庄村,村民文强在自家的果园里修剪果树。“要产出好苹果,不仅要舍得投入,还要科学管理,修剪、施肥等每个环节都不得马虎。”文强说,“我家12亩果园正在盛果期,每年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
肖春林、文强的产业发展是陕北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缩影。
从榆林、延安两市统计部门了解到:2021年,陕北地区(榆林、延安两市)粮食总产量293.55万吨,是1949年34.67万吨的8.5倍;苹果产量492.55万吨,是1949年453吨的1万多倍。
70多年前的陕北,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北部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一年四季风沙不断。“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正是当时长城沿线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南部地区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广种薄收。世世代代的陕北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红色政权、革命和战争等。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陕北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北治沙、南治土,坚持不懈绿化造林,使漫漫黄沙变成了“绿洲”,延绵的荒山披上了“绿衣”。榆林市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固定半固定,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60%以上;延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为陕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强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推动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持续转变,规模发展、科学种田,现代农业如火如荼。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塞北粮仓”;昔日光秃秃的山丘如今硕果累累。
长城内外,高标准农田星罗棋布;延河两岸,标准化果园集中连片。曾经缺粮少果的陕北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粮果基地。
如今,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这番景致中,有绿水青山蕴藏的勃勃生机,有产业造血带来的无限憧憬,有乡村振兴舒展的长长画卷。
西部,美丽乡村,春色正浓。从云南到内蒙古、从陕西到新疆,西部12省区(市)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一路前行,不负春色、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正描绘并抒写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蓝图和新时代答卷。(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