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政问题之变

2022-02-25 12:05:4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问题,就是矛盾。毛泽东早就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准确表达问题、着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林政,原本是狭义的林业行政,现在是广义的林业行政。前者称“小林业”或是“小林政”,后者则称“大林业”或是“大林政”。由“小林政”到“大林政”,乃林政之变。新时代林政是“大林政”,涵盖林地、草地、湿地、荒漠、自然保护地“五位一体”的生态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和一个自然保护地体系。
 
  林政问题,原本是“小林政”问题,如今已经转变为“大林政”问题。新时代林政问题,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过程中的问题,是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过程中的问题,是四大生态系统和一个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康高效的问题,是“五位一体”生态空间高效能治理问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我们一定答好时代问卷,不负时代使命。
 
  “三不三要”是主战线
 
  从“不绿”到要“绿起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新中国建政时,满目疮痍、荒山遍野、土地侵蚀,生态空间“空心化”,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衰退,沙化、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国土“不绿”“缺绿”是国家建设与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全民族都在渴望国家尽快“绿起来”,毛泽东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数十年来,扩大绿色版图,解决“不绿”“缺绿”的问题,一直是林政发展的主基调。2020年全国森林版图面积比解放初期翻了一番多,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但是,森林覆盖率仍然明显偏低,草原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沙化土地治理率不高,“绿的不够”依然是主要矛盾、突出问题。以陕西而言,曾以黄土高坡著称,坚持“以绿治黄”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接近50%,秦岭成为全国最绿的地方,陕北成为全国集中连片增绿最多的地方。但现在的“绿”是“浅绿”不是“深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从“不美”到要“美起来”。早在1950年代,毛泽东即指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都绿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治国方略。党的十九大之后,“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宪法。全民族都盼望着国家“美起来”,盼望着优质的生态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盼望着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解决“不美”问题,真正让国家“美起来”,新时代林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森林质量、着力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着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设立国家公园5个,国家森林城市194个,国家森林乡村7586个。其中,陕西国家公园设立1个、创建1个,国家森林城市7个、国家森林乡村300个。现在,“美的不够”依然是主要问题,自然景观、园林景观、田园景观,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特别是以美丽生态空间为载体的“美丽经济”,尚在爬坡攻坚的起步阶段。新时代林政将会更加关注全民共享大自然之美,让美丽中国走向世界。
 
  从“不健康”到要“强起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为全球增绿降碳做出重要贡献。2020年,全国森林面积33亿亩,其中人工林达11.9亿亩。中幼林、纯林占比较大,森林蓄积量不大、资源质量不高。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森林单位蓄积量不足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二。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皆面临“不健康”的问题,生态保护修复是超长周期、跨代工程。陕西“五位一体”生态空间占国土空间七成以上,中幼龄林占乔木林70%以上,针阔混交林仅8%,退化防护林超过1000万亩。秦岭是陕西的封面,中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不够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需要接续奋斗。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生态系统健康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实现从“不健康”到“强起来”的飞跃,是新时代林政面临的时代之问,也是面向未来的历史使命。
 
  “三偷”转换是新挑战
 
  生态空间也是自然资源空间,生态宝库也是自然资源宝库。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运转并提供生态环境服务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基础,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物质、能源和信息材料。于是,人类文明发展,长期索取掠夺生态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因过度索取掠夺自然资源,生态空间自然资源被掏空,同时倾倒排泄废弃污染物,失去自然资源依托和遭受外来弃物干扰后,生态系统失效、失灵,衰退、衰败,直至瘫痪、崩溃。生境破坏是生物多样性减损的首要因素。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直接减损生态产品生产和生态环境服务供给,直至断链、断供,危及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的生态危机,说到底是人类文明危机。
 
  从“不绿”到“绿起来”,从“不美”到“美起来”,从“不健康”到“强起来”,需要以自然资源载荷为依托。保护生态环境,就要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就要保护自然资源。倒过来,亦成立。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空间是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同居一室的生态容器、生态宝库。保护生态空间资源,就是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生态空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防范生态空间资源遭受损失所带来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风险,以保障国家生态系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
 
  1950年政务院《关于全国林业工作的指示》明确,严格禁止一切破坏森林的行为。第一次全国林业会议提出,禁止滥伐、滥垦森林,实行护林者奖,毁林者罚。1979年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制止乱砍滥伐的布告》确定,设立林区公安派出所,整顿林区社会治安和破坏森林歪风。1984年颁布《森林法》规定,国家保护林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禁止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坏林木和林地的行为;禁止向林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林地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禁止在幼林地砍柴、毁苗、放牧。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1985年颁布《草原法》规定,禁止开垦草原,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对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制度。1994年颁布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2001年颁布实施《防沙治沙法》,2021年颁布实施《湿地保护法》。至此,四大生态系统一大自然保护地体系,“五位一体”生态空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形成。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千家万户奔市场,猎捕贩卖野生动物抬头。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1988年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布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1997年颁布《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00年发布《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保护范围扩大到“三有”动物。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得到根本改变。如何与日益繁荣的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新的时代问题。各地已开始野猪种群调控试点工作。
 
  进入新时代,生态空间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由过去的“老三偷”转换为现在的“新三偷”。“老三偷”即偷盗林木、偷猎野生动物、偷采盗挖中药材,如今转变为“新三偷”即,违反封山禁牧规定,偷牧牛羊;违反保护林地、草地、湿地、沙地、自然保护地用途管制规定,偷占生态用地,转移生态空间;违反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向生态空间偷倒偷排废水废弃物。无论是“老三偷”,还是“新三偷”,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不简单是生态问题,而是法律问题、林政治理问题。新时代林政要在巩固“老三偷”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新三偷”问题治理。
 
  防治有害生物是围剿战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的时代主题。由此,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联通性与日俱增,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空间互联互通也将随之增强,必然驱动地球生物圈协同演化,这是不可逆转的生态大趋势。顺应生态大趋势,我们在尊重、保护、厚待本土土著物种的基础上,期待着引入与本土空间和谐共生的物种。同时,我们也看到,外来生物入侵速度加快,带来了无法预料的生态风险。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损的又一关键因素。可防可治不可堵。预防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有害生物危害,越来越成为开展生态空间治理、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任务。
 
  林政见不得“有害生物”。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有害生物侵袭是林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全国普查资料显示,可造成危害的林业有害生物6179种,其中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58种。已发现560余种外来入侵种,且呈现增加态势。1952年林业部提出“治早、治小、治了”和“及时治、连续治、彻底治”策略,大力推行农药化学防治,因抗药性增强,防治成效趋弱。1963年《森林保护条例》提出,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策略。1981年全国林业会议明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1983年颁布实施《植物检疫条例》,明确植物检疫对象,疫区、保护区划定,形成植物检疫检验制度体系。1989年《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确定“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及“谁经营、谁防治”制度。2012年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确立“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防治工作方针。
 
  1980年代美国白蛾曾在陕西关中为害肆虐,如今仍有隐忧。2009年松材线虫病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已经引起森林生态系统震荡,并成为秦岭巴山松林安全、森林健康的最大威胁。见不得、剿不灭,呈胶着之态,此乃“林政一囧”。我们已经专门制定实施《陕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全面安排部署松材线虫病疫情围剿战,实行严围重剿政策措施。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一定战而全胜,彻底剿灭松材线虫病疫情,确保秦岭青松葱萃、森林安澜。
 
  森林防火是阵地战
 
  森林、草原与火,始终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森林草原就是生物储能库。遇到适宜的火环境,森林草原就会燃烧起来,释放蕴藏的巨大能量。一星点点火,可毁百年林。森林草原火灾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扑救极为困难的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森林火灾危害最重。森林草原防火,就是要控制火源风险,保护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安全,本质是有效调和森林草原与火的矛盾,让森林草原与火不相见。
 
  森林草原防火,关键在防。《中国林业年鉴》统计,1949-1986年,我国年森林火灾1.5万起,受害率8.6‰。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震惊全球,造成难以估价的重大损失。中央成立森林防火总指挥部,森林警察部队列入武装警察部队序列,成为森林防火、灭火专业武装力量。1988年颁布实施《森林防火条例》,确定“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方针和各级政府森林防火责任,建立健全防火组织体系,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防火意识,森林防火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1990年颁布实施《草原防火条例》。2009年1月1日,同步实施修定后的《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2018年机构改革,森林公安由林业部门转隶公安部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在应急部门设立。至此,森林草原防火与灭火职责分离。2021年,陕西森林草原防火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火灾次数降至有记录以来最低。
 
  森林草原防火,核心是防人。我国森林防火整体水平不高,新科技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入新时代,森林草原防火体制机制调整,林政防火转型重构,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全国森林草原火灾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已查明火因中人为占97%以上,其中祭祀用火、农事用火、野外吸烟、炼山造林分列前4位。生产生活必用火,但用火不能失火,失火必酿大患。森林防火,核心是防失火,防患于未“燃”。
 
  森林草原防火是年复一年的阵地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扩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林区边缘居民生产生活用火趋减,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的火源风险降低。然而,随着森林面积扩大、质量提升,生物能库更大储能更多,火源失控危害风险趋增。小火大灾之势既成。森林防火只可加强、不可松懈。林长制、网格员,横向到底、纵向到边,村落林缘阵地一个也不失防不失守。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发现问题、瞄准问题、破解问题是林政治理之要。问题莫畏惧,林政有规律。要坚持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塑知识,提升技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谱写林政治理新篇章。(文/党双忍)
 
  (作者系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