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是省委省政府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擘画的一个以平台为支撑的区域经济重大发展举措。其核心内涵是:在新时代充分发挥陕西丰富科教资源优势,以创新驱动为机制,以科技创新为抓手, 以两链融合为主线,培育高效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运用新型举国体制(政府主导+市场化机制) 打造和构建陕西高端产业立体联动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和两链融合的“促进器”。去年三月陕西正式提出“秦创原”重大发展举措以来,近一年来,正以燎原之势从“设想规划”到“落地实施”稳步推进,与此同时,“秦创原”重大发展举措正以改变要素条件、组合形式、配置效率等方式逐步优化陕西生产函数。
“一院一所”是陕西在科创体系(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培育)先期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列。“一院一所”是指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由于在“科技-产业- 金融”高水平循环和有效协同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做法,被称为“一院一所”模式。
从当下看,正是“一院一所”模式的先期实践,为今天“秦创原” 重大发展举措的系统提出提供了有益的“田野实验”,而“秦创原”重大发展举措正是“一院一所”模式的系统化提升。
“一院一所”做对了什么?
实证研究表明,在“科技-产业”高水平循环和有效协同中,有五个问题需要解决,它们是:产业是科技出口基本认知问题;科技成果评价和分配机制问题;产业前沿共性及关键技术问题;科技成果首次商业化问题;优势企业及产业集群培育问题。
“一院一所”首先确立了产业是科技出口的重要认知,着力解决了科技成果评价及分配机制难点,运用自有资金和外部资本推动科技成果首次商业化,基本实现了“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和协同,使得科创体系的早期探索焕发出勃勃生机。
由于“一院一所”作为单个科研机构,其技术链条覆盖能力有限, 难以单独实现某一领域前沿共性及关键技术全覆盖;其首次商业化的金融资本也主要靠外部机构提供;而优势企业及产业集群培育也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诉求和目标;因此,他们只创造性解决了两个半问题。这在当时尚缺科创体系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已实属不易。
对“秦创原”重大发展举措的启示
从实际工作看,田野实验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基础,而区域经济发展举措又是国家战略的田野实验。“一院一所”模式作为陕西科创体系的早期实践,带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
其一,科技创新本质是一个技术支撑下的经济问题。科技是产业的重要支撑,产业是科技的出口。作为经济问题,要把区域经济的核心要素“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和有效协同。其二,制度创新是关键。特别是评价和分配制度更是关键的关键,评价机制是指挥棒,分配机制形成内生动力。其三,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形成创新路径。宏观需求形成总体战略,中观需求形成发展思路,微观需求形成具体解决方案。
“秦创原”重大发展举措需要破解的几个问题
综观“秦创原”重大发展举措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难点。作为经济金融工作者,在参与“秦创原”重大发展举措的实践中,感到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破解:
第一,系统解决方案。急需一个包含宏观战略、中观思路和微观措施的系统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将“政、产、学、研、金”有效协同,实现高水平循环。秦创原” 重大发展举措的有效实施,最需要的是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多方合作的交响乐,而不仅是分别上演的独奏曲。
第二,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中心,为创新链解决共性及关键技术问题;设立产业创新中心,为产业链解决工程化技术和产业培育问题,这样,双链融合就有了专业平台和实体支撑。
第三,科技投行。实证研究和国际经验表明,科创体系(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培育)必须要解决好发明人、转化人和投资人定位和协同问题。在我国的科创体系中,经过多年积累,发明人和投资人已经比较成熟,而转化人角色缺失,在实践中常用技术经理人承担, 但技术经理人定位偏低,应以科技投行提升和统领,真正赋予其科创体系价值发现、价值培育、价值实现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转化人。这样,在陕西科创体系中,发明人、转化人和投资人协同配合相得益彰, 在新型举国体制牵引下,一定会合奏出动听的科创交响乐。(文/蒲小川)
(作者系延长石油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综合咨评委委员、陕西省军民融合智库金融专家库专家、陕西省数字经济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