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的新发现,每每都会让人想起丘吉尔的那句名言:“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跟着考古研究的步伐,不断向着历史烟尘的深处探索。在洞悉历史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总结规律,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
太平遗址是在2021年斗门水库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遗址发现后,陕西省迅速组织开展工作,完成了斗门水库岸线的调整,对太平遗址进行了避让。2022年1月24日,太平遗址入选了第二届“陕西重要考古新发现”。专家们通过研究初步证实,太平遗址距今约4150-3700年,在夏代纪年范围内,这就填补了关中这一时期存有大型都邑遗址的重要环节。印证了关中渭河流域中华文化发展的连绵不绝,其考古意义重大,价值弥足珍贵。
斗门水库建设时意外发现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环绕周围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等八条河流,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壮美观景,也为西安作了1100多年的都城,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且在这期间,古长安都城的核心区域也曾有过多次的迁移,就连城市的规划中轴线,也有过多个遗迹。而影响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是否充沛和干净。可以说西安的建城史,也就是一部水资源及水质的演化史。西安因水而兴,也因水资源不足以支撑都城的人口及生产生活用度,在演变中逐渐失去了建都的必要条件。正如“善治秦者,先治水”的古训所说。梦回大唐,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设面向未来发展需要的重大水利工程,斗门水库正是这样的项目。
斗门水库是陕西“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调蓄“引汉济渭”工程来水,又兼顾城市生活供水、沣河防洪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库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水库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由北湖和南湖两部分构成。南湖是城市供水水源,面积3平方公里,调蓄引汉济渭南干线供沣东沣西新城的用水,库容240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1.24亿立方米。北湖是沣河分洪区,蓄滞沣河洪水,外湖面积7平方公里,库容2200万立方米。在南湖南侧修建0.4平方公里生态湿地,通过调蓄可为西安市补给生态用水1100万立方米。斗门水库工程总投资80.93亿元。2017年10月1日一期工程(试验段)建成对外开放。2022年9月,北池完工并通过蓄水验收,南池完成降水试验。
斗门水库这个名字对外地人可能十分陌生,但说起昆明池,大家可能立刻就会有历史的厚重感。昆明池正是2100多年前,汉武帝在上林苑先后两次兴建而成的大型湖泊,其功能集军事训练、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生态景观于一体。从唐以后水量日渐减少,大约在宋初干涸。斗门水库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寻找昆明池东岸线进行了考古勘探,却意外地发现了太平遗址。考虑到遗址在历史及考古方面的重要价值,陕西专门调整了斗门水库的岸线规划,让遗址具备了大规模考古发掘条件。
高规格启动考古发掘
太平遗址位于东北距西安主城区约15公里的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东太平庄,这里是秦岭北麓向渭河谷地延伸的一级河流阶地,地势开阔平坦。从2021年3月开始,国家和陕西省文物局就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了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研究。2021年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专题报告会,公布了太平遗址发掘的阶段性收获:遗址区完成考古勘探面积40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灰坑164座,其中91座为隋唐时期,73座属客省庄二期文化。清理灰沟7条,其中5条为隋唐时期,2条为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清理水井4座为隋唐时期。清理2座房址,1座为隋唐时期,1座属客省庄二期文化。清理墓葬4座皆为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考古勘探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动物骨骼等,还发现有一些玉器和玉料等。这些种类丰富、年代特征鲜明的出土器物为准确了解太平遗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客省庄二期文化,是1955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又称“开瑞庄”)发现而得名。客省庄遗址位于沣河西岸,有三个时期的堆积,即第一期为仰韶文化;第二期为客省庄二期文化(也有人称陕西龙山文化);第三期为西周文化。
惊人的考古发现
负责太平遗址考古项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介绍说,经过近两年发掘和研究,专家通过科学检测太平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等,判断其测年数据约为距今4150年至3700年前,属于客省庄二期文化,已进入夏代纪年范围。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发现有环壕及玉器、卜骨、叶形陶牌饰等文物表明,太平遗址是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心区域的一处重要遗址。已经出土的玉璜、玉璧、玉刀、玉圭等玉器和玉璧芯、玉料,构成了完整的玉器生产操作链,表明太平遗址有成熟的玉器作坊。出土的卜骨也形制规整、灼痕清晰可辨。王小庆告诉媒体,当时的玉器是一种相当稀缺的资源,可以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当时的玉器做法可能相当于我们现在造币厂,它是当时社会组织结构最高权力制度的一个集中象征物,对下一层的社会组织结构,我可以赏赐你一定的玉器,表示我对你的一种管理和一种权力的认可。
考古发现太平遗址有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这相当于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是对古人生活设施的一种防卫性措施。考古人员还在东环壕北部中央发现朱砂墓、夯土基址和大型地坑院建筑等,这表明,太平遗址具备了高等级的中心聚落遗址的应有要素。尤其罕见的是在太平遗址出土了一件陶铃。同类型器物在关中地区罕有出土,但在周边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和夏代早期都城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均有发现。这样的联系或许意味着太平遗址与中原腹地关键区域有着交流碰撞。王小庆表示,现在发现的这些所谓的乐器,它不是一种音乐,它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拿着这种陶铃在摇晃发声,表明他跟一般人不一样,他有上天赋予的一种神圣的权力,所以才能在社会的组织管理结构中站在最顶层对大家发号施令。
同时,在遗址发掘中还发现了当时人类生活使用的陶器、石器、骨器。专家们通过植物考古学浮选出的植物遗存表明,当时人们主要以粟、黍旱作农业为主,部分种植或引入水稻等农作物。肉食资源则主要依赖猪、狗、羊、牛等家畜,也狩猎和采集鹿科动物、田螺、河蚌等野生和水生动物。还发现了当时人们生活所必须的粮食,包括有黍水稻等等,能立体展示当时人类生活的场景。
2022年11月,经专家研究证实,太平遗址是客省庄二期文化的一处大型环壕中心聚落。这也是陕西地区首次发现的两重环壕、20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最大规模夏商时期遗址,填补了西安、关中乃至陕西地区的该时期遗址的考古学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佐证中华文明在渭河流域连绵不断
据王小庆介绍,截至目前的考古初步勘探发现,太平遗址从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其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
关中盆地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都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辐射四方、涵养中华文脉的重要区域。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东横贯整个关中盆地,孕育了河谷两岸数不胜数的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遗址。过去百年的考古工作,完整揭示了关中盆地自万年以降绵延不绝的文明发展历程。从距今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4000年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一直到周、秦、汉、唐等诸朝代,为我们展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画卷。但在太平遗址被发现之前,画卷上还缺失了夏商时期的大型都邑遗址这一环。
王小庆感慨地对媒体说:“以往的考古工作对我们4000年左右关中地区的文化认识有所欠缺,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我们这一时期是文化发展的低洼区,太平遗址的工作证实了我们关中地区在距今4000年前左右,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同样拥有传统优秀的文化,证明了我们关中地区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是连绵不绝的。”随着考古工作深入开展,太平遗址将进一步推进关中盆地龙山-二里头时期社会转型期的考古学研究,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科学现代的考古安排
此次太平遗址考古,采用了“边考古、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的田野考古方式,考古团队成为多学科合作、多团队攻坚的综合体。开始发掘前,联合考古团队就制定了科学详细的规划方案,通过充分准备,严密控制操作过程,确保发掘资料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采用的这种集成多学科融合优势的现代考古新方法,在夯实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最新技术手段,在基本不破坏遗址现状的情况下,通过对遗址表面的实地踏查或勘察,科学发现和获取古代遗存资料。考古团队还灵活采用常规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形式,为考古发掘和研究与文物保护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
太平遗址的田野考古还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使这次考古站在了一个高起点。有了这个系统,卫星影像、无人机影像、遗址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可以展现在一个平台、一张底图、一个浏览窗口中,既能够实现有效的数据收集与统一管理,又能够对考古过程进行集中监管。
管理系统采用了3D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记录,从视觉化呈现、现场化记录、数字化记录手段上进行了全方位的现代化。整个太平遗址发掘现场,各个角落都被全息记录、沉浸式展示,使各种遗迹现象得以重现。在裸眼3D的环境里,我们可以对各类出土文物进行平移、转向、缩放、对比等操作。高精度的大图像,确保实物细节被最大程度还原,使展示突破了时空限制。这也为进一步探索陕西历史遗址如何做好发掘与保护,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做好对外展示,在研究学的过程中扩大宣传与推广提供了诸多新的探索与经验。
截止目前,新一季的田野考古还正在进行。太平遗址的神秘与传奇已揭开了“冰山一角”,已有的成果已足激起了我们对未来考古发现的期待。相信持续关注太平遗址,就一定会为我们了解关中盆地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时期的社会转型提供更多实证。从这段沉积的历史中为我们找到更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科学支撑。(文/ 陈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