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堂食回归了,老西安人第一时间就是约起三两好友去那些深藏在巷子里的餐馆美美地饱餐一顿。裹着厚厚的棉衣,在古老的巷子中穿梭、觅食,是寒冷冬天中最热气腾腾的生活。
巷子是这座古城人间烟火气最火热的指向。这里有古老的房屋,有各色美食,还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人文历史与岁月沧桑的故事。而今,新的事物也在这里不断“生长”,在岁月沉淀的巷子里长出的新的“枝桠”,富有生机。
最具烟火气的巷子当属大学习巷。这条巷子不像北院门的回民巷被炒成了“网红”美食之地,是外地游客的必备“打卡”点,而是众多老西安人觅得清真美食的首选。
走进红色牌楼的大学习巷,小路青石铺就,古色古香,与热闹非凡的回民巷相比,更添几分静谧与雅致。巷子两旁的餐馆冒着腾腾蒸汽,寒冷的冬天里,让人内心一下就热乎起来。而这里,不仅仅是美食之地,更是一条有着厚重历史的古老巷子。
大学习巷位于西大街中段路北,南起西大街,北至庙后街,长约500米。巷子南高北低,从北口庙后街走进巷中后,向南逐渐抬升。古老的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巷子北段。巷西侧有小学习巷和箭道巷与其相交,巷子东侧有建华西巷。
有关大学习巷名称的来历,民间有好几种说法。流传较广的是关于“学习”与“河西”两类。
第一类说法是,西域各部族军队曾协助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广德年间,郭子仪从甘肃泾川返归长安之时,有西域各部将官等200余人随从班师回京,被安置于唐皇城内礼部衙署所处坊内,同时还为其重修了长安“西大寺”,就是现大学习巷清真寺。他们在长安居住生活期间,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汉儒文化礼仪,此后就把他们学习的地方称为学习巷。
第二类说法则认为,古代时,伊斯兰教徒大多通过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黄河以西地方来到西安,所以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河西巷,后改称为学习巷。
不论哪种说法,就此学习巷的名字沿用至今。
在这条古老的巷子里还藏着历史久远的清真寺。
早在唐朝建立初年,穆斯林商人就来到了长安,他们把西域的香料、药材带入长安,又把长安的瓷器、丝绸带到西域,往来的商贸活动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同时也让这些穆斯林爱上了当时世界的中心城市长安。
他们中有一大部分人后来留了下来,这些穆斯林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所以大唐的皇帝就在长安城里为他们建了第一座清真寺,就是位于学习巷里的西大寺。
一千多年的岁月变迁,经过宋、元、明清的几次翻修,到了今天这座寺院早已没有了唐代建筑的踪迹,却更多地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这与化觉巷内的清真大寺很有几分相近的地方。这两座寺院在西安城里分别是两座相当重要的清真大寺,因为化觉巷的清真寺位于大学习巷清真寺以东,所以这两座寺院又分别叫作东、西大寺。
它们同样都是将伊斯兰文化融入进了中国特色的中轴式建筑风格中,比如照壁上一改中国特色的动物图腾造型,便是在保持了中国建筑风格的同时,又尊重穆斯林没有动物崇拜的宗教习惯。还有包括中式的牌坊上,却用伊斯兰文书写着《古兰经》的经文,门楹上用伊斯兰文写成的对联,礼拜大殿外悬挂的中式警言。
说起西大寺,就不得不提起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外交官,他便是明朝的郑和。
公元1413年,航海家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前来到西安求贤,该寺掌教哈三经选拔被选中,奏请明成祖批准担任随行顾问和翻译。哈三不辱使命,一路跟随郑和,既当翻译又当军师,没少为郑和的这次外事活动出谋划策。
回来以后,郑和很想为哈三在皇帝跟前邀功请赏。可是哈三什么都不要,只是想请求皇帝能给他拨点经费让他重修西大寺。皇帝准了哈三的请求,并委派郑和来到西安完成哈三焉的这个心愿。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西大寺,大部分的建筑都是那个时候留下的。寺里有一座石碑是明代刘序撰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文分别用阿拉伯文与汉文详细记述了这件事情。
相传,寺内的两层三重椽、歇山屋顶的“省心楼”就是郑和主持修建的。寺内礼拜殿前曾悬挂光绪帝手书“教崇西域”和慈禧题“派衍天方”匾额,后来由于这两块牌匾非常珍贵而收藏起来,现在悬于殿外的是张云山题“道冠古今”和白崇禧题“兴教建国”牌匾。
因为每天要做礼拜的原因,所以穆斯林一直都沿袭着依寺而居的生活习惯,在每一座清真寺的周围形成他们的生活区。如今,这座历史久远的清真寺依旧是周围回族居民礼拜的重要场所。这座清真寺也是陕西省第一批、全国第七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古老的大学习巷内,还有一座清代老宅,93号老院,是清代名将年羹尧的故居。院中斑驳树影下的那些雕花和显得残破的院落,让人感觉到时光的静止和流逝。
这座老院,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院落从东向西呈纵向三进式结构,93号院为第三院——娱乐院,建有戏楼看台,戏楼在二层,坐南向北,面积大概有十余平米。戏楼正对面建有高大的主看台,两侧还分列了十多米长的包厢,可容纳百人看戏。如今,院内的柱、梁、檩、椽、房内板壁虽显得陈旧,部分至今仍保存完好,窗棂门楣均雕刻着精致图案。陕西著名画家王西京也曾在这个院子居住,小时曾在这里研习画画,在第二院的阁楼上做过画室。
然而,年羹尧当年在做川陕总督时还是为西安留下了一样东西,它就是位于大学习巷口的都城隍庙。
在中国,几乎每座城市都会有座都城隍庙,既然叫作城隍庙,那自然是供奉城隍的寺庙了。
可什么是城隍呢?在班固的《两都赋序》里“京师修宫室,浚城隍”中可以找到这个词的出处。那个时候,这个词还只是护城河的意思。可是后来慢慢的,在民间出现了“城隍神”, 老百姓也叫作城隍爷,这位神仙可保城市的城池安全不受侵犯,很受百姓敬畏。
这种崇拜城隍神的风一直到了明朝,更加发展到开始为城隍分爵的程度,“城隍”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城隍的祭祀礼仪也越来越隆重,皇帝都要亲自参与,可见城隍的重要性。
西安今天的这座城隍庙,是清代留下的。
年羹尧任川陕总督的时候,一场大火,毁了西安城的城隍庙。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件大事了,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城隍庙,那城市的安全仿佛立即就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于是年羹尧立即亲自督办这件事情, 在西安重新修建了一座城隍庙。
据史料记载,新修的西安城隍庙“规模宏大,栋宇崇宏,雄伟壮观,甲于关中”,与南京、上海的城隍庙并列为中国三大城隍庙。
大约与古来的庙会有关,城隍庙历来都与小商小贩不可分割。求仙上香完了以后,人们总不会忘记在庙会上带些小玩意儿回去,久而久之,城隍庙便成了一个小商品集中区。
九十年代,西安的城隍庙几乎成了小商品批发点。庙门外云集着各种小商小贩,针头线脑,文房四宝,凡是百姓日常生活所用,这里几乎都可以找到。吃完大学习巷里的清真美食,再逛一逛西安的都城隍庙,这是当年老百姓最热闹的生活方式之一。
而今,古老的巷子依旧,巷子里的久远的历史故事也依旧慢慢诉说。只是在这布满岁月痕迹的巷子里长出了新生的“枝桠”。许多热爱这座城市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们在这里开民宿、开咖啡店、开书吧,他们在城市的古老与新生之间寻找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关联,让我们可以在古老中看到最生动而又鲜活的存在。
如果说秋日午后的巷子是温情的城市纪录片,那么,冬日夜晚的巷子除了满满的烟火气之外,更多了思维的空间。游走在夜晚的大学习巷子中,可以慢慢感知这座古老的城市和他那些沧桑的岁月。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态正在这个古老的巷子里慢慢发生。巷子已经成为这座古城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厚重、丰富而又温暖。(文/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