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入榆”,解榆林干渴之困

2023-01-18 12:08:4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有人称它为榆林的“三峡工程”,是仅次于引汉济渭和东庄水库的陕西省第三大水利工程,是榆林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也是继20世纪创造荒漠变绿洲奇迹后,榆林的又一伟大创举,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引水工程就是榆林市“引黄入榆”东线工程。
 
  它的建设实施标志着陕西黄河引水工程规模、受益范围的历史性提升,将为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是榆林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的战略支撑和解决榆林数代人用水难的战略工程。
 
  榆林人不再望河兴叹
 
  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的榆林,有着特有的塞北风情。居住在黄河岸边的榆林人民,始终对黄河有着很深的情谊与依赖,并生生不息地在这里繁衍生息。
 
  然而深处陕北的榆林却被赋予了“干旱缺水”的代号,“水”在榆林人民的生活中总是显得弥足珍贵。
 
  然而,历史上的榆林地区,也曾是一片湿润富饶之地。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上郡(今榆林)沃野千里、水草肥美。后因战乱频繁,树木、植被毁坏殆尽,加上过度垦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严重,缺水成为困扰榆林的历史问题和地理问题。
 
  而著名的“胡焕庸线”穿越榆林大地,将榆林划入干旱半干旱地区。万里长城在境内绵延800多公里,显示出这里历史上曾是农牧区的分界,干旱成为常态。当代,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快,榆林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干渴程度愈发强烈。
 
  据统计,榆林435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资源总量仅为26.72亿方,人均水资源量仅为722立方米,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6%,处于重度缺水标准之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榆林市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而榆林市境内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8.9亿立方米,占全市可利用总量9.41亿立方米的94.58%,境内可挖掘的潜力已不大,亟需可靠稳定的外部水源。榆林早已把目光投向了黄河。
 
  黄河中上游地区普遍缺水,但唯富河套一带,而榆林恰处在黄河几字弯内。奔腾不息的母亲河自北向南过境长达280公里,年过境水量达到240亿立方米。而近邻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正是深受黄河水之利的区域。
 
  早在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中,分配给榆林黄河干流年用水指标3.17亿立方米,但由于无有效引水工程迟迟无法落地。在沿黄各省对母亲河争相利用之时,榆林却面临“一边是黄河水指标白白流淌,一边是本地水源频频告急”的境况。
 
  榆林人多年来只能望河兴叹。
 
  为破解这一历史和地理问题,彻底解决榆林水资源短缺、加快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大使命,榆林人“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全面看待和破解水问题,解决榆林未来几十年甚至百年的用水需求,将‘水龙头’握在自己手里。”
 
  2017年,榆林市带着群众对生命之水、发展之水的殷殷期盼,重新启动了“引黄入榆”1号工程。如今,随着榆林东西两线引黄工程的建设推进,300多万榆林人“引黄入榆”30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引黄入榆”也成为解决陕北干渴之困的德政工程。
 
  黄河东线如何引来水
 
  2017年6月,榆林市召开了一次关乎榆林未来发展的重要会议——“榆林十大战略问题研究”动员大会。其中“榆林市水资源硬制约问题”是首当其冲的一大课题。
 
  在课题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来自中省市知名院士、专家、学者齐聚榆林,就如何解决榆林缺水问题进行现场勘查和科学分析,最终将问题聚焦到黄河东线引水上来。
 
  2017年10月10日,榆林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全市阶段性重大事项推进方案》,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位于神木市马镇黄河右岸的葛富村被确定为黄河东线引水工程的取水点。未来,这里将成为“黄河入榆”的起点,至此,徘徊近30年的黄河引水入榆,终于落地。
 
  经过两年的努力,2019年9月19日,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举行奠基仪式。
 
  2020年6月9日,马镇引水工程黄石沟沉沙调蓄水库开工建设。这项工程是榆林水利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输水隧洞最长、受益区域最广的引调水工程,可列入陕西省水利工程的“前三甲”,全长约161.33公里,设计年引水规模为2.9亿立方米,计划2023年底建成供水。工程估算总投资160多亿元,无论在投资规模还是发挥作用上,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榆林的“三峡工程”。这一工程也仅次于引汉济渭和东庄水库,是陕西有史以来第三大水利重点工程。
 
  据介绍,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是从黄河干流调水至榆林市重点开发建设区的中型调水工程。工程区位于陕甘宁台坳的主体陕北地台内,基岩为单斜地层,走向近南北向,倾向西或南西,倾角3——10°,总体地质构造为断层少见,褶皱轻微,整体稳定。已纳入《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和陕西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榆林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工程计划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包括取水口至黄石沟水库(入库段)、黄石沟水库、黄石沟水库至燕梁湾四级泵站(出库段)及榆神支线四部分,均位于神木市境内;二期工程为燕梁湾四级泵站至石峁水库榆阳区段引水工程,将根据受水区需求情况适时启动。
 
  根据工程方案,该工程主要为解决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从黄河右岸神木市马镇葛富村设取水枢纽取水后,经泵站提水至黄石沟沉沙调蓄库,流经神木、榆神支线后进入榆阳区石峁水库,引水管道经过的神木市窟野河河谷区、榆神工业区锦界工业园、清水工业园、榆阳区榆溪河以东工业园等片区,供水保证率为95%,这些区域恰是榆林能化基地的“白菜心”。
 
  该工程的取水点位于黄河干流右岸神木市马镇葛富村附近,设计引水流量每秒27.0立方米,干线输水末端为榆阳区石峁水库,2条支线输水末端分别为清水工业园和神木市店塔镇,输水干支线全长约165.53千米(其中干线长101.93千米,经5级泵站,流入石峁水库;榆神支线长23.6千米,经5级泵站,通过分水池分别向清水工业园和锦界工业园输水,并设采兔沟水库退水;神木支线长约40千米,从黄石沟水库内取水后,流入神木市店塔镇)。干线总扬程496米,干线总装机13.58万千万;支线总扬程198.9米,总装机3.23万千万。
 
  入库线路总长23.27千米,主要建筑物包括:泵站2座,累计抽水净扬程227.19米,总装机容量12.3万千瓦;明流隧洞12座,长20.68千米;暗涵及滚水坝8座,长约0.589千米;渡槽及管桥7座,长约0.99千米。
 
  出库线路总长78.66千米,主要建筑物包括:黄石沟水库放水塔1座;隧洞4座,其中压力洞1座,明流洞3座,总长69.67千米;泵站3座,累计抽水净扬程426.5米,总装机容量4.512万千瓦;干线压力管线5段,总长8.62千米,支线1条,长23.6千米,倒虹3处,桥倒1座。
 
  黄石沟水库位于窟野河左岸支流黄石沟上,坝址距窟野河约3千米,控制流域面积73.2平方千米。水库为粘土心墙堆石坝。由大坝、溢洪道和放空洞等组成。水库总库容9870万立方米,坝顶宽度15.0米,坝顶长596.7米,最大坝高97.5米。
 
  该工程建设总工期为48个月,2024年建成,对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作用,对榆林市2030年实现经济总量1万亿元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引黄入榆”重构榆林水网
 
  从榆林城区向西南约60公里,坐落着市境内库容最大的王圪堵水库。这个设计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年均可供水1.5亿立方米的水利工程,未来将在榆林水网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引黄入榆”工程全面建成后,东线神木马镇和西线定边红柳沟两个方向引来的黄河水都将输入这个水库。届时,王圪堵水库将成为调节榆林各地用水的中转站,形成东西连通、南北互济、统一调度的供水网络。
 
  这个供水网络是榆林人在东线引黄已经指日可待之后,又描绘出的更具“野心”的水利梦想。榆林市已经谋划出以王圪堵水库为枢纽,东、西线重大引水工程为主架构,各类中小型水库为调度节点,中小型供水工程、应急水源工程、矿井疏干水为补充的供水网络体系。这个方案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工程的基础上,从东线、西线、中线三个方向,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重大引水工程。
 
  在这张蓝图上,引水工程在王圪堵水库的对接将实现对黄河几字弯的贯通和市境内主要水系的连通。未来,黄河水融入榆林水网后,将在市境内形成一个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真正实现“引足黄河水、蓄住天上水、管好地下水、高效利用水”的愿景,为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国家四大煤化工示范基地之一,榆林以引黄为契机,奋力书写全方位高效用水大文章,实现世界能化之都建设与环境持续好转的协调共进,这也是榆林迈上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新台阶的又一伟大创举。
 
  “青青的山,翠翠的崖,天下的朋友请你来,喝上一壶酒,看一看咱黄河岸边好风采……”希望来自榆林神木酒曲《歌从黄河岸边边来》中歌颂的的场景早日传遍塞北大地。
 
  “引黄入榆”,解榆林干渴之困,是黄河岸边边人共同的期盼。

  文/本刊记者  张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