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和国家全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圆满收官,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的清洁取暖”重大民生工程也在持续推进。
数据显示,2022-2023年采暖季,西安市集中供热面积在3.5亿㎡左右,将比去年增加1500万㎡左右。目前正值供暖季,作为全国供暖面积第三的西安,如何保卫蓝天白云,成了西安乃至陕西的一件大事。
清洁能源进入百姓家
进入11月份,我国多地开启取暖模式。在国家“双碳”战略及近期化石能源紧张的背景下,清洁环保、安全稳定、可持续利用的地热能供暖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西安临潼一项“取热不取水”的新型地热供暖技术在朋友圈持续刷屏。据了解,这是临潼首个零碳、零排放的清洁能源供暖项目,也是临潼区首个“地热+”新能源供暖民生工程。这种供暖系统不仅供热效果稳定,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临潼新区正在加快推进地热供暖,1户居民每年使用地热供暖可减少标准煤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吨。
据了解,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能够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国家倡导新型清洁能源之一,在供暖过程中无废气、废液、废渣等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友好性。
近年来,陕西持续推进以地热能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农村地区因地制宜采用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取暖,推动实现城市“无煤化”目标。据悉,陕西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浅层地热可供暖制冷面积9.17亿平方米,关中地区中深层地热总量就相当于全省煤炭储量的3.34倍,可供暖8.84亿平方米。截至目前,陕西省建成利用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576处,面积3445万平方米,占城市集中供暖面积的9.8%。目前,地热能供暖已经成为人们利用得最广泛的一部分。
科技成为“秘密武器”
陕西处于我国南北方分界区域,以前,城镇地区主要通过燃煤、燃气锅炉房等集中供暖为主,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分散供暖为补充。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主要采用散烧煤取暖,少部分采用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供暖。
自从打响蓝天保卫战以来,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升级,一些地方不再烧煤取暖,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形式的新能源清洁供暖,为打响蓝天保卫战注入科技创新能量。
所谓清洁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洁化能源,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为目标的取暖全过程,涉及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热网)、节能建筑(热用户)等环节。
其中,地热供热是将地热尾水回灌达到循环利用,采用“间接换热、采灌均衡”的先进工艺,通过换热技术提取地热水中的热能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地热尾水通过“一采一灌”、“三采两灌”等技术手段,实现“取热不耗水”的供暖模式。集中供暖多以燃煤为原料,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和细小颗粒,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而深层地热供暖通过热泵机组对水温进行调节,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并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具有传统供暖不可比拟的优势。
据了解,目前陕西基本实现了城镇地区以热电、燃气锅炉等集中供暖为主,分散式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利用为辅的清洁取暖格局;农村地区综合采用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取暖方式,加快替代散烧煤取暖。
同时,陕西进一步推进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统筹兼顾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城市建成区着力整合供热资源,加快供热区域热网互联互通,充分释放燃煤电厂、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
专家表示,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技术的升级,清洁取暖或将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服务更多的居民。
在优化中淘汰落后产能
燃煤曾是我国北方地区取暖使用的主要能源。2017年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指出,燃煤取暖面积约占总取暖面积的83%,天然气、电、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工业余热等合计约占17%。取暖用煤年消耗约4亿吨标煤。
最近几年,各地纷纷进行“煤改气”“煤改电”。陕西更是锚定既定目标,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出实招,通过拆改小锅炉、推行清洁取暖,把污染物排放量降下来。
数据显示,近年来,陕西全省累计拆改燃煤锅炉0.56万台,实施天然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0.6万台,关中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天然气锅炉基本实现低氮排放;累计完成散煤治理320万余户。
时间的指针指向2021年,西安市印发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大力推动清洁能源供热。其中在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中要求,优化提升农村清洁取暖方式,巩固“双替代”成果,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的实施方案(2021-2023年);推动集中供热清洁化替代,尽快启动“引热入西”(北线)长距离供热项目;严格管控非清洁能源供热,新增集中供热需求必须由清洁能源热源保障,新增供暖面积逐步采取分布式供热方式替代;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站清洁能源全替代等。
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陕西省蓝天保卫战2022年工作方案》印发。《方案》要求,加快供热区域热网互联互通,充分释放燃煤电厂、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到2022年底,全省(关中、陕北)清洁取暖率达90%左右。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的原则,加大民用和农业散煤替代力度,完善长效机制,防止散煤复烧。持续推进农业领域清洁能源改造。加快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散煤替代,进一步加大农业大棚等农业生产加工领域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巩固力度。
《方案》还明确,持续推进锅炉综合整治。巩固燃煤锅炉拆改成效、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成果,对保留的供暖锅炉和新建的燃气锅炉进行全面排查,实施“冬病夏治”,确保采暖期稳定达标排放。推动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燃气锅炉实施低氮改造。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到2022年底,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
齐心协力共赴百姓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生态文明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十年来,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雾霾有效抑制,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指出:“积极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结合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在北方地区大力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因地制宜选择“取热不耗水、完全同层回灌”技术,鼓励采取地热区块整体开发方式,推广“地热能+”多能互补的供暖形式。推动中深层地热能供暖集中规划、统一开发”。
西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大力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农村地区因地制宜采用电、可再生能源等清洁取暖,推动实现城市“无煤化”目标。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提高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加速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进程,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完成《西安市供热工程专项规划(2020—2035年)》,全面启动“引热入西”长距离供热项目。城市建成区内禁止新建非清洁能源供热企业,建成区现有供热面积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供热和远距离输送供热比重。大力推进清洁取暖工程,积极构建城镇地区以热电、燃气锅炉等集中供暖为主,分散式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利用为辅,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综合采用天然气、电、新型生物质环保炉具、可再生能源等清洁取暖方式的清洁取暖格局。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余热开展周边村镇供热试点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水平。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以上。
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关系大气环境的改善,既是重大的环境工程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政策,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方式,加快形成安全、绿色、高效的清洁取暖体系,让群众不烧煤也能乐享暖冬。在各项政策的强有力支撑下,清洁取暖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文/本刊新媒体记者 雷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