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特种库”之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陕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秦岭生态修复和保护,秦岭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朱鹮等珍稀保护动植物数量攀升,绿色产业不断发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巡护、监测、记录……付出青春热血,为保护秦岭生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甘守寂寞只为青山常绿
家住秦巴山区腹地的陶久林,自从当生态护林员的第一天起,就立志做一名合格的山林“守护者”。他管护的责任区面积大,交通条件不太好,管理比较困难,但他从不怕苦,每月平均巡山23天以上,特别是在森林资源管理的关键期及森林防火戒严期,几乎天天在山上。正是因为他的认真负责,他的责任区没有发生过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林区资源也越来越好。同时,陶久林自我要求严格,积极带头学习中药材种植及香菇种植技术,致富同时不忘村里人,带领村里群众积极发展香菇种植,免费给他们进行技术指导,为邻居嫁接核桃,提供市场信息,解决生产困难,带动村里群众实现增收。
陶久林自从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以来,勇于争当森林资源的“守护者”,甘于争做帮助群众的“贴心人”,在平凡的巡山管护岗位上,书写了既率先致富又带领群众脱贫的生动故事,先后荣获商洛市优秀生态护林员、陕西省首届“最美生态卫士”。
像陶久林这样守护秦岭生态的护林员有很多。赵苍虎是鄠邑区涝峪国有生态林场静峪管护站的一名护林员。20多年前,赵苍虎还是名伐木工人,做伐木工时,他有使不完的劲儿,凭着人力,把林场里的树木一棵一棵伐倒。2000年,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全面启动,实行木材停伐减产,赵苍虎的身份转为一名护林员,他工作的主要内容也从“砍树”变成了“看树”。
开山刀、安全绳、干粮和一大摞宣传材料是他的巡山装备。40多年来,赵苍虎几十年如一日,背上行囊,查看林木生长情况,巡查火灾风险点,宣传野生物种保护法律法规。赵苍虎说,在十多年前遇到那些乱砍滥伐、违规用火或者盗采名贵中草药的不法分子并不鲜见。现在在山里遇到的更多是“驴友”和来考察的大学生,他亲眼见证了秦岭生态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把保卫秦岭生态作为自觉行动。
生态护林员是基层林草资源管护的源头和载体。他们几乎跑遍了山林的每个角落,对每一道山梁、每一片林地、每一处地形地貌都了如指掌、熟记于心,被称为“活地图”。他们从曾经的“砍树人”变身今日的“看树人”,工作在山水间,是守护青山绿水的森林卫士。
专心钻研守护物种多样性
大熊猫是秦岭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秦岭生态家园。赵鹏鹏是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管理部负责人,长期致力于大熊猫繁育技术攻关。他带领的团队在大熊猫繁殖育幼季节,每天24小时坚守岗位,确保大熊猫繁殖育幼工作顺利开展。
记者了解到,2013年至2014年,大熊猫研究中心共繁育6只大熊猫。但由于当时条件不足,为了方便大熊猫育幼,赵鹏鹏和同事几人在大熊猫圈舍外临时搭建了帐篷,一住就是两年。在这两年的育幼时间里,他们几乎没有休假,逢年过节吃住全和大熊猫在一起。夏天要忍受着高温的炙烤,冬天要面临凛冽的寒风,但正是他们的细心守护,两年时间内,中心共繁育大熊猫6只,取得了同期最好的成绩。
如今,赵鹏鹏的团队逐渐在秦岭大熊猫繁育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在大熊猫发情期的行为观察、人工育幼等技术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7年创造了一年繁殖秦岭大熊猫5仔的历史最好记录,2020年,培育出了2只秦岭大熊猫种公兽,有效的保护了秦岭大熊猫遗传多样性。
“秦岭四宝”之一——朱鹮,以其稀少的数量和美丽的形态闻名于世,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的野生朱鹮已经灭绝。1981年5月,以中国科学院刘荫增为代表的朱鹮寻找团队,历经3年时间,行程5万公里,终于在陕西洋县找到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据最新数据显示,40多年来,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朱鹮的种群数量由最初的7只发展到9000多只,其中陕西境内7000多只。
于晓平是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以朱鹮为主的鸟类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从1986年,于晓平就扎身在朱鹮发现地洋县姚家沟,和当地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开启长期的朱鹮野外保护研究。“朱鹮野化放飞种群的研究和保护”是于晓平坚持要做好的一件事情。他先后主持了周至楼观台、铜川耀州区、千湖湿地公园、华阴县、旬邑县、南泥湾、蓝田县朱鹮野化放飞可行性调查并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为所有的朱鹮野化放飞种群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完成《陕西朱鹮野化放飞工程总体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2021年参与编写朱鹮保护蓝皮书,总结了40年的朱鹮保护研究成果。
他始终站在朱鹮保护的科技前沿。“朱鹮生态学研究”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朱鹮拯救与保护”项目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朱鹮拯救与保护”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先进个人”称号等荣誉见证着他在朱鹮保护领域前进的每一步。
红豆杉,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因此野生红豆杉被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如今在我省科研工作者等人员的努力下,红豆杉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社会各界对秦岭红豆杉等珍稀保护植物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
他们只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一群人,致力于秦岭物种多样性发展,秦岭物种“朋友圈”越来越大了。据统计,秦岭山脉内共有种子植物3446种,其中秦岭特有种192种,国家保护植物44种;鸟类399种,占全国总数的34%。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并称“秦岭四宝”,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让秦岭成为我国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组织公益活动共守青山
近年来,随着户外徒步行活动的逐渐兴起,很多人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山野徒步,享受户外运动的快乐。但也出现一系列问题:有些徒步线路因游客多,沿途出现不少塑料瓶塑料袋等垃圾,破坏了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提高公民素质,让保护秦岭生态深入人心,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组成环保志愿者团队,以不同的方式保护秦岭,或捡拾垃圾,将不可降解的垃圾全部清理、装袋后,运到山下的垃圾清运站;或给进山游客分发宣传资料,向他们宣传环保理念等,通过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保护秦岭。
西安市益友志愿者服务中心队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公益环保发展方向,践行“安全第一、环保先行、倡导文明、保护环境”的理念,极力推动秦岭绿丝带清山净滩行动,培养“不乱丢垃圾、不破坏自然”的行为习惯,多次组织志愿者参加秦岭绿丝带清山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纷纷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宣传者,争做秦岭生态卫士。
“保护秦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保护的方式是捡拾垃圾,向进山游客宣传环保理念,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环保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秦岭的行列中。”有关负责人表示说。
据了解,近期,鄠邑区成立秦岭保护文明登山公益志愿联盟,相关部门、沿山街道(景区管理局)及20余家志愿者协会、专业救援队加入联盟,共护秦岭。自联盟成立以来,已有25支队伍、1200余人、在太平峪、涝峪、曲峪、清凉峪等12个游客较多、季节性网红打卡点位开展了垃圾捡拾活动,共捡拾垃圾600余编织袋。其中,垃圾比较严重的圭峰山及西寺沟台子上、将军山、清凉山、皂峪、潭峪等6个点位基本完成了深度清洁。
还有很多团队以其他方式守护着秦岭生态环境。在西安市第九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期间,西安市生态环境系统及有关区县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向市民群众宣传普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倡导市民牢固树立保护秦岭生态的责任意识,争做秦岭生态保护卫士。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守护秦岭生态,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关乎子孙后代的工作,我们要以久久为功战略定力做好各项工作。
文/本刊新媒体记者 雷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