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让陕西真正跑起来

2023-01-18 11:29:16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和主要动力。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等一系列部署。纵观今年以来陕西工业发展,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前移,工业水平不断提升,带动陕西经济真正跑了起来。
 
  “2019年以来最好位次”
 
  放眼陕西今年前三季度2.35万亿的生产总值,全年势必跨过3万亿元大关,工业无疑是最大的贡献,占到一半的份额。
 
  从今年1-10月各产业增加值上来看,陕西经济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业真正跑了起来,成为陕西经济的“压舱石”。
 
  从数据上来看,占比四成的工业对全省GDP增长贡献近50%,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内累计增速持续稳定在8%以上,前三季度增长8.7%,增速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
 
  这个增速居全国第6位,较上半年前移5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陕西统计》发文称:“是2019年以来最好位次”。
 
  此外,今年1-10月,陕西工业总产值增长16.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工业投资增长10.0%。除过能源工业9.6%的增长外,表现最为亮眼的是制造业的增长,其中装备制造增长13.3%,汽车制造增长17.2%,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7%。仅10月份,陕西汽车制造增长达到31.8%,无疑是陕西制造业中最大的“黑马”。
 
  今年前10月,陕西制造业新设外资企业21家,占全省新设237家的8.8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仅有3家。实际使用外资2.96亿美元,增长234.29%,占比22.01%,规模居行业第二,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628万美元,占高技术产业的59.83%。
 
  据西安城记智库分析,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工业实力,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工业总产值,另一个是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值,衡量的是整体工业产出;而工业增加值,相当于工业总产值扣除原材料及各项劳务等中间品投入之后的价值。近些年,陕西在经济战略上“回归制造业”,目的就是”强身健体“。
 
  某种程度上,陕西在工业方面在“追赶”;但是,陕西有一个数字已实现了“超越”——工业利润。要知道,有利润的地方才会有资金。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10月,陕西规上工业利润排名全国第四,达到3941.7亿元,领跑中西部地区。同时,陕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延续了较快增长态势。在工业这一动力的驱动下,陕西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回落,而且还呈加快发展的势头。
 
  工业利润大幅增长,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它表明工业企业整体经营已走入低谷,进入企稳反弹的上升通道。
 
  就西安而言,根据工信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研究报告》显示,西安排名从2018年的第20位,提升至第12位,跃升了8个位次。
 
  数据显示,2021年,西安市工业增加值突破两千亿,达到2099.65亿元,是2012年的1.8倍。今年上半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增速创5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在所有副省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中继续排第一。
 
  今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其中,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47.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4.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4.3%。
 
  预计到2026年末,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6大支柱产业均实现产值翻番,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充分说明,在“重点产业链”“创新链”“链长制”及“一链一行”多措施推进下,陕西工业进入升级发展的快车道,“工业强基”的时间窗口已经来临。
 
  “北方第4工业大省”
 
  数据显示,陕西已成为北方第4工业大省。以2019年计(剔除疫情因素),陕西工业增加值为9609亿元,排在中国各省的第13位,超越了GDP排名(第14位)。若以北方计,则位于山东、河北、河南之后。即使是这个次序,也足已令多数人对陕西工业重新定位,因为山东及河南本身就是大省强省(GDP排名全国第3及第5),河北则太过特殊,其作为“世界钢铁第一大省”,虽然剧烈拉升了增加值,但同时承受巨大的环保压力。
 
  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是,2016年陕西超过传统工业强省——辽宁。事实上,辽宁保持了对陕西60多年的碾压,如1952年辽宁是陕西的10倍,1985年是4倍,自2016年陕西第1次反超之后,已保持了5年领先。
 
  细细梳理陕西工业的比较优势,有两个节点值得铭记。一是三线建设时期(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在西安、宝鸡等地密集布局的军工产业,虽然这种布局是出于国防上的考虑,但陕西军工至今都处于中国“第一梯队”。二是上世纪90年代能源工业的崛起,不但形成中国最长运煤专线蒙华铁路煤运通道,还打造出联通东部及中部的特高压电力大通道,培育了出陕煤这种世界级公司。
 
  建行陕西省分行行长李军谈到,要“重新理解”能源工业。他认为,陕西能源工业早就告别了简单的采掘形态。不要一提能源工业就简单反应到高污染上,这是不公平的,要更多地提到“能源制造业”。
 
  例如原料煤与燃料煤的比例已经逆转,目前大量投资都集中在清洁能源制造领域;例如煤电效率在迅速提升,每千瓦时发电耗煤量已从330克降至260克,而且碳排放量越来越低……
 
  除了军工与能源两项传统优势,李军认为,依托陕西科教大省的基础而提出的“秦创原”会成为陕西第三个比较优势,从2020年和2021年新增上市公司的产业方向上就能清晰看出,“基本都是陕西推动的硬科技公司”。
 
  面对陕西工业是否将迎来一个系统性机会?陕西资深财经观察人“古城校尉”表示,从经济地理的角度说,产业链的每一次大规模转移都是持续而确定的,例如美国——欧洲——日本——东亚的制造业大转移就持续了近70年,中国东部产能转移从2007年前后开始列入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截至目前也有了15年时间。从产业要素的流动趋势看,这种全球间及中国国内的转移是必然的,尤其是随着双循环战略的启动,陕西已正式迎来了经济钟摆的决定性西移。与此同时,通过“秦创原”及“重点产业链”等动作,无论是创新驱动还是投资驱动,陕西都在积极创造承接条件,主动提升了产业对接的空间与水准。
 
  可以说,这是陕西工业与历史进程的一次双向奔赴,陕西有望紧紧抓住“经济地理钟摆西移的历史性机遇”。
 
  陕西工业驰入“新赛道”
 
  近年来,陕西以工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加快规模以上工业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和转型升级,有效推进了陕西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动能。
 
  陕西统计科学研究所郭秦川以“陕西工业结构十年来的转与升”对陕西工业十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他分析称,2012年至2021年间,陕西工业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和高质量发展转换推进,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中有效应对“三期叠加”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1年陕西工业增加值实现11256.03亿元,比上年增长8.3%,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十年间,陕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其中,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能源工业年均增长5.4%,非能源工业年均增长9.9%。分门类看,采矿业年均增长5.6%,制造业年均增长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年均增长7.2%。工业产能结构有了较大转换。
 
  到2021年,能源工业增加值和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4.3%和45.7%,与2012年相比,能源工业占比下降2.4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提高2.4个百分点。同时,经过十年来的发展,培育和实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6.1%提高到2021年9.6%,增加值年均增长18.4%,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7个百分点,反映了陕西布局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成效正在彰显,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深入推进。
 
  他进一步分析,从2013年至2021年,陕西能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5.4%,到2021年,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速27.2%,较能源工业年均增速高21.8个百分点。同时,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焦炭、电石、合成氨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份额减少,焦炭产量年均增长4.4%,电石年均增长7.6%,合成氨年均增长3.8%。充分说明能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提升不断加速,主要支柱工业主体动能转换带动性增强。
 
  同时,近十年陕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和制造业6.5、5.1个百分点,成为陕西工业新动能。陕汽、法士特、比亚迪、隆基等有品牌、有特色、有实力、有优势、有动能、有底气的工业企业成为陕西工业强省的标杆。
 
  郭秦川认为,陕西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陕西2025”总目标的实施是改善陕西工业向好发展的关键。经过近十年努力,陕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8.4%的增长,高于规上工业10.2个百分点。同时,有效推进和带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6.1个百分点。以三星公司、中兴通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截至2021年,陕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926.20亿元,是2013年的3.8倍。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3.6倍,工业机器人增长2.9倍,智能手机增长37.6%,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增长1.8倍,电子元件增长4.4倍,3D打印设备增长44.4%,智能制造、高端电子信息等工业行业,释放新潜能成为新引擎。
 
  同时,面向陕西工业发展方向,思考陕西工业未来发展,陕西明确提出“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锻造优势长板,补齐弱项短板,做强做大‘链主’企业,提升配套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链基础,优化产业生态”的基本思路,突出绿色和低碳发展战略,明确“十四五”时期围绕“六大支柱十四个重点产业领域”,即数控机床、光子、航空、重卡、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乳制品、民用无人机、氢能、增材制造、钢铁深加工、乘用车(新能源)、物联网、富硒食品、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铝镁深加工、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终端、传感器等23条重点产业链,引领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这一系列谋篇布局,陕西将以更优的工业结构,反哺第一产业,助推第三产业,推进陕西工业驰入新的赛道,努力谱写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