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陕西样本

2022-12-23 16:20:2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和标志成果中汲取新力量,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大省,陕西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发掘本土资源优势,激发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将特色文化产业融入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为广大农民群众开辟了一条致富的新路,也成为西部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之一。
 
  被打造成红色美丽村庄的咸阳安吴村、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宝鸡凤椒、传承传统文化的商洛二郎庙村史馆......越来越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花”开在了陕西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谱写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好样板。
 
  从红色文化到红色经济
 
  红色资源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被誉为“天下第一班”的“安吴青训班”旧址就坐落于此。近年来,安吴镇结合安吴青训班、龙泉公社、嵯峨秀景等资源禀赋,以红色文化、秦商文化、农耕文化为底蕴,走上了“以红为基、以绿为底、产业带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特色振兴路。
 
  该镇着眼基层组织建设,依托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深植红色基因,强化党建引领,将安吴村建设成为红色美丽村庄,打造“样板”试点,以点带面,让红色小镇“火”起来。投资480万元对安吴青训班基础设施进行翻新并重新布展,建成以红色资源传承为主的安吴村村史馆、关中地区革命斗争史展览馆,依托展览展示平台,宣传红色文化、青训文化、农耕文化、秦商文化,发挥并实现教育引领作用。以青训班红色历史为素材,以村内党员群众中文艺爱好者为重点,成立安吴红色剧场,编排红色情景剧,实现红色教育创新化、生动化、通俗化,通过挖掘英雄先烈故事,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建设红色教育实训基地等方式,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同时,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以土地、房屋、争取项目资金等形式入股青训农场、红色果园等项目,合力打造“农、文、旅、教、研、学”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带动红色乡村游、红色研学、红色训练拓展等项目,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强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群众收入,2022年预计带动村民增收100万元。
 
  行走在安吴村的街巷之间,一段段红色记忆扑面而来。“你听见没有,敌人迫害你,群众期待你,祖国号召你……”伴随着激情澎湃的歌声,响亮昂扬的口号声,青训班红色剧场正在上演革命历史剧《青训班的一天》。
 
  “这些演员都是当地的党员群众,通过编排设计青训班红色剧场,场景复原《青训班的一天》,既让参观人员沉浸式体验青训班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也影响周围的群众,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红色教育入脑入心。”谈及编排设计青训班红色剧场的初衷时,泾阳县相关负责人说道。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更多意义正在村中释放。据了解,通过积极开发观光采摘、康养度假、一日游、亲子游等旅游营销新模式,龙泉公社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安吴青训班接待游客、研学队伍共120万人次。得益于游客数量的增多,通过采摘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也实现了价格与品质的双重飞升。
 
  “从红色故事到红色文化再到红色经济,在整个发展规划过程中,我们充分结合乡村振兴,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
 
  古老走向现代的文化遗产
 
  在2017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当中,宝鸡市凤县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跻身其中。据了解,凤县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花椒树,随着历史的沉淀,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凤椒”(大红袍)主产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灿烂多彩的椒文化。
 
  其中,凤县双石铺镇地处县城以南5公里,属于“陕西凤县大红袍花椒与椒文化系统”的核心保护区。
 
  近年来,双石铺镇深挖凤椒历史人文,依托凤椒农业公园大力开发凤椒主题文化展示厅、万亩凤椒瞭望台、凤椒文化长廊等主题板块,通过一个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篇章,充分展现凤椒的种植历史、功能效果以及加工过程,打造出了传承凤椒文化的农旅融合优质目的地。
 
  同时,利用花椒丰富的文化内涵,双石铺镇把举办“椒”文化活动作为传承发展凤椒文化的重要载体,连续多年举办花椒采摘体验节、扶贫产品认购、青年交友相亲等活动,将凤椒满山、文化飘香的氛围打造成为双石铺镇特有的文化品牌。
 
  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凤县“六个百”旅游营销活动契机,邀请众多专家、艺术家、媒体前往双石铺万亩椒园参观指导,感受独具“麻味”的农耕文化体验。通过众多媒体的报道,大大增强“凤椒”文化影响力,如今“中国花椒看凤县、凤县花椒看双石铺”的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共识!
 
  而在距离凤县不远的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则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以非遗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带动非遗传承,让泥塑更好地融入产业、融入生活,成为真正的“小泥塑大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针对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六营村建立起凤翔泥塑陈列馆,挖掘整理、保存展示老模具、老样子、图谱等实物,保护文化遗存、守住传统工艺、体现地方特色。同时,组建成立泥塑专业合作社,坚持“艺人带动+农户生产”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打造出省级凤翔泥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今,六营泥塑已形成5大类300多个品种,先后荣获联四十多项大奖,泥塑工艺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所有的产品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要让顾客感受到我们凤翔泥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六营村一位泥塑传承人说道。
 
  与此同时,六营村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绿色休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之路。据了解,六营村以“凤翔县传承泥塑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群众发展泥塑产业,人均增加收入0.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5万元。六营民俗村日接待游客达5000多人次,全村乡村旅游年收入突破3000万元。
 
  无论是古老的花椒文化,还是传承数千年的凤翔泥塑,如今都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古老的文化遗产也从此“活起来”,在乡村振兴当中焕发新生机。
 
  挖掘历史底蕴激活振兴斗志
 
  安康市旬阳市蜀河镇,发端于西周初期,至明清达鼎盛,作为汉江黄金水道上贯通川陕鄂的重要码头,商贸交易的集散之地,素有“小汉口”之美誉。近几年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2020年被省文化旅游厅命名为4A旅游景区。
 
  在深耕历史底蕴方面,蜀河镇从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入手,通过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让蜀河的历史文化经八方游客口口相传声名远播。,还培育做大以“蜀河八大件”为代表的地域饮食文化品牌,并带动一批当地餐饮企业强势崛起,让众多老字号保持旺盛生机。
 
  在景区一家茶楼里,老板李大哥一边招呼着给游客添茶倒水,一边乐呵呵的介绍古镇,在他身后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特色农产品盒子。
 
  “几年来,曼湾村金丝黄菊,三官社区的本地优质菜籽油、香油,吕关村的大米都包装成礼盒,带进景区销售,效果不错。”李大哥说道。他曾经反复到西安、安康等熟食加工场考察学习,经过一年的摸索、尝试,终于把“蜀河八大件”装进了外带礼品盒里,送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离“八大件”商品化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在此基础上,蜀河镇还想方设法增添经济活力,组织开展春节传统社火烧狮子、五一文化专场演出等活动,吸引游客超12万人,带动消费逾1500万元;积极筹建版画、摄影、写生基地,版画合作社带动17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而作为陕西美丽宜居示范村,商洛市商南县金丝峡镇二郎庙村则以村史馆创建,来破题乡村文化振兴,让群众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涵养了文明乡风。
 
  自2022年4月开馆以来,村上已先后组织20余场次村民、学生参观活动,群众和游客自发前来参观达5000多人次。
 
  每到周末,村史馆旁边的陕南茶馆农家乐里,老板娘汪大姐总在厨房里忙碌地为游客准备着特色农家菜肴。“刚开始还担心没人来,现在发现担心是多余的,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接待六七桌游客呢,比在外面打工强得多。”汪大姐开心地说。
 
  刚从村史馆走出来的游客张女士是一名教师,趁着假期带孩子出来玩。她说:“这个地方离县城开车也就40多分钟,山清水秀,僻静又凉快,村史馆建得很有文化底蕴,孩子们可以学习了解农耕文化,也可以亲近大自然,这里可以称为商南周边度假的‘宝藏之地’。”
 
  如今,走进二郎庙村,纯朴农耕味的村史馆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阵地和网红打卡地。通过建设村史馆和相关文化载体建设,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村子更美了;邻里纠纷减少了,民风更淳朴了;好人好事更多了,村风更文明了;自主创业就业意识更强了,乡村振兴斗志上来了。
 
  乡村振兴只有抓住文化振兴这个魂,才能真正激发振兴的动力,创造出更多可喜可贺的成绩,让群众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有更多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同时,乡村文化振兴只有立足当下,做好传承,着眼未来,不断创新,才能提升文化底蕴,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文/冉旭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