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域辽阔,12省区市的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71.4%。在如此广阔的天地,有肥沃富饶的关中平原、河套平原和四川盆地,有秦岭巴山、阴山、天山等纵横千里的山脉,有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苍山洱海、滇池、青海湖……更有广袤的草原、沙漠和戈壁。许多地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在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
近十年来,西部生态日益向好。如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
青藏高原,成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拉萨的天空,蓝的清纯,蓝的耀眼,大朵大朵的白云,似乎就在不远处的山顶上飘着。也有的白云,在更远处的山坡上,让人觉得拉萨是离白云最近的地方。
秋日的拉萨河畔,远处山峰映雪,近处山谷苍翠。一条条绿色输水皮管沿山体蜿蜒而上,几处自动喷水设施嗞嗞作响,浇灌着高原上的这片绿意。
一条白定沟,众多植树人。拉萨市郊区的白定沟,山路陡峭崎岖,一棵棵齐腰高的油松树苗向阳生长。
白定沟作为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一部分,近年来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植树人。拉萨把植树造林区划分为多个片区,许多企业、单位按片承包负责,确保成活率。据了解,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覆盖拉萨和山南市的9个县区、35个乡镇,预计到2030年完成营造林200多万亩。
在藏北羌塘,管护员悉心守护栖息在此的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在藏东南林区,护林员穿梭于郁郁葱葱的广阔山林;在喜马拉雅山地,科技工作者翻越崇山峻岭,开展多种生态科考……广袤的雪域高原上,西藏各族青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西藏加大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全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47%以上,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以上。
西藏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湿地公园22个,自然保护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5%,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60.8万平方公里,全区50.6%的区域列入最严格保护范围。
同在青藏高原这片生态脆弱的土地上,青海也全面推进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新高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时,都寄予青海“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青海人民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锚定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创造美好生活。
这十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进入创建阶段,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蹄疾步稳。
这十年,三江源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到2万只增加到7万余只,雪豹在青海的种群数量达到1200多只,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4.5万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态饭”。
青藏高原的生态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生态脆弱的“世界屋脊”正在成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西藏、青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厚植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最美云贵滇,生态优势金不换
桂林山水甲天下。滇池,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祖国西南大地的山水之美,生态之优,令无数人迷恋忘返。但是,十年前,漓江水污染让游人揪心,滇池、洱海也遭遇过“垃圾围湖”和“填湖造别墅”的生态之虞。
这几天,阳朔县的群众正忙着修复漓江岸线植被。随着乌桕等滨水植物陆续栽种完毕,原本草木稀疏的江岸逐渐变得翠绿。这是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一项内容。该工程以漓江干流及9条支流为脉络,以南岭山、架桥岭等主要山脉为骨架,以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12个自然保护地为生态关键点,共安排8类修复工程、83个子项目。今年8月9日正式开工,总投资约54.91亿元。
“这是广西首个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期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项目。”桂林市市长李楚说,“我们一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漓江治理好。”
南宁市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深入实施城市内河流域综合治理,努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宜居家园。
近十年以来,广西着力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广西着力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在保护绿水青山上,云南主要抓了水、气、土三件事。统筹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近九成,十年提升了30多个百分点,让“一江清水出云南”。全省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今年上半年达到99.4%。全省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90%和100%,连续4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全省森林面积3.74亿亩、森林覆盖率65.04%、森林蓄积量20.67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
李德昌家在洱海边上,与洱海朝夕相见,却总感到看不够,“这几年洱海越来越清,越来越美了。”为留住“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云南大理2015年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推进环湖截污,建设生态廊道,水质持续提升。
今后,云南将牢牢守住“湖泊是用来保护的,不是用来开发的”底线,一体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一湖一策”建设绿美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让高原明珠更加璀璨夺目、永放光彩。
近十年,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走上了一条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优的发展新路。
曾经,为了填饱肚子,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营盘苗族彝族白族乡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一度降到10%。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贵州许多穷乡僻壤曾经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发展怪圈,土地石漠化也一度恶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贵州考察调研,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痛定思痛,营盘乡以改善生态为突破口,发动村民一边植树造林,一边发展生态产业。如今,营盘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9.2%,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生态越来越美,百姓越来越富。
像营盘乡一样,贵州坚守两条底线,在全省实施大生态战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7%提升到2021年的62.12%,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截至2016年底,全省石漠化土地总面积247万公顷,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10年来,贵州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石与治穷共赢”的防治理念,通过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林草植被保护生态治理,以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移民政策、产业发展等综合治理措施,以林业建设、产业带动、科技支撑等模式全力推动大生态建设。
截至目前,贵州治理石漠化达1.31万平方公里,治理面积全国第一,有效助推了贵州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唱好“双城记”,建好川渝生态圈
重庆和四川一起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紧密协作、相向而行,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建设也跑出“加速度”,使得巴山蜀水生态更优。
四川坚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治蜀兴川各领域全过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5.2%提升至40.2%,大气质量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创十年来最好水平,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江峡相拥、山水环绕,重庆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
秋意渐浓的10月底,山水环绕的广阳岛宛若一幅风景画,岛上山坡、溪流、树林和湿地相映成趣,远处铜锣峡云雾缭绕,长江两岸林木葱茏——长江上游江心绿岛的美丽景色徐徐展开,诠释着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的深厚底蕴。
广阳岛是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江心绿岛和不可多得的生态宝岛。十多年前,岛上大部分地块被规划为商业用地,拟规划总建筑面积一度达到300万平方米。大开发让岛内自然人文遭到严重破坏。
痛定思痛。2017年8月,广阳岛上所有开发项目被叫停,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努力把广阳岛打造成为“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
广阳岛生态修复项目于2019年10月启动,是国家自然资源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试点项目。修复实践遵循生态系统逻辑,实施“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护带”措施,统筹推进一江两岸山体、水系湿地、消落区等生态修复和治理,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目前,修复后的广阳岛上植物恢复到500余种,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鱼类已增至154种,鸟类已增至191种……广阳岛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展现了“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的绿色新名片。
近年来,为了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5%,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今天,川渝大地,天蓝地绿、景美人和、宜居宜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陕甘宁,多维发力保护生态环境
祁连山和秦岭的生态问题,被媒体多次曝光后备受公众忧心,也曾经引起中央的严重关注。
祁连山是甘肃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位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的源头,分布有丰富的冰川、雪山、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国家早在1988年就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十年前,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抓紧整改。
甘肃省坚决整治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面完成保护区内矿业权、水电站、旅游设施项目分类整改,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肃南县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资源主体,占祁连山北麓总面积的75%。随着矿山企业全部关停退出,人为活动减少,植被逐渐恢复,肃南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态系统稳定向好。前不久,隆畅河自然保护站工作人员,在香台子地区拍摄到5只藏狐幼崽活动的影像,画面中五只幼狐追逐嬉戏,等待成年藏狐觅食回来。
民乐县在推进祁连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中,大力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治理修复、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等重点项目,深入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等生态项目,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2.23%和63.2%。
同时,甘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去年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0.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9%。
在陕西,秦岭北麓的“别墅”乱象得到彻底拆除,生态持续恢复。如今,游客探访秦岭深处的黄柏塬等地,就可能与野生大熊猫不期而遇。
为做好秦岭生态“卫士”,十年中,陕西省通过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生态空间修复行动等,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保护工程,修订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挂牌成立,秦岭范围建成各类保护地116处,占秦岭陕西段总面积的15.81%,陕西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朱鹮种群数量从十年前的1000余只发展到7000余只。
这十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陕南山清水秀,更美了。
这十年,陕北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05万亩,实现完全“拴牢”流动沙地,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区域。
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突破性改善,空气质量达到实施国家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陕西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汉江、丹江,水质保持Ⅱ类以上,实现“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国家考核的3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土壤等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同陕西、甘肃一样,宁夏也是处在内陆腹地的干旱省份。十年来,宁夏大抓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坚决整治黄河“四乱”和腾格里沙漠污染、星海湖生态环境问题,森林覆盖率从11.9%提高到16.9%,地级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连续6年保持在80%以上。
今天的宁夏,过去随处可见的“秃头山”变成了硕果累累的“花果山”,曾经无人问津的贫瘠区变成了游人络绎不绝的风景区,雪豹、鸽子鱼、沙冬青等绝迹已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重现。特别是这两年,宁夏坚定担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任务,坚决打好治河复滩、治沙固土、治水定量、治山增绿、治污除患的组合拳。
今后5年,宁夏将继续以“黄河大保护”为主线,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围绕“黄河安澜”,实施黄河堤防提升工程;深入实施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修复”工程,开展“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全域治理整体战,努力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塞上江南”“黄河明珠”,筑牢祖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如今的陕甘宁,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有了大幅提高。
蒙疆大地,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些苍劲、优美的诗句,正是我国北方、西北大地的生态写照。
地域辽阔的内蒙古和新疆,主要分布着草原、戈壁、沙漠和绿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首要战略定位,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多次表态说。
十年来,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
2021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2022年,这两项指标有望刷新历史记录。
蓝天白云下,数百匹普氏野马悠闲觅食,不时有一群群野驴和鹅喉羚跑过……这里是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普氏野马的原生地、世界规模最大的野放栖息地和繁育地,也是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区。
2015年以来,野生保护区内9个采矿权全部退出,173个探矿权依法全部注销,固体矿权全部退出,先后拆除了13家企业的生产生活设施,采取多种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方式,共完成地质和植被恢复面积15717亩。目前,自然保护区面积恢复到14856.48平方公里,工业噪声消失,四周宁静祥和,恢复的植被与周围环境和谐,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活动范围明显扩大。
今年3月,保护区内原有的40万头牲畜全部撤出后,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已经变成野生动物的乐园。普氏野马、鹅喉羚等有蹄类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绿叶木蓼、梭梭和白梭梭、针茅和沙生针茅等植物尽情生长……
近年来,新疆对珍稀濒危和特有种群的抢救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恢复扩大。从准噶尔盆地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从帕米尔高原到塔里木河,新疆生态保护的壮丽画卷翻开了新的篇章。
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从西北到西南,从边疆到内陆腹地,西部各地生态嬗变,处处绘就一幅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文/特邀撰稿 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