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产业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2022-12-13 10:28:0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产业创新能力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对陕西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推动作用。
 
  陕西产业创新的基础和优势
 
  近年来,全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创新助升级,以创新优结构,以创新促发展,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产业基础牢固,新兴产业突出。2012年至2021年,陕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制造业年均增长9.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6.1%上升到2021年的9.6%。202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1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2位,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兴产业释放增长潜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6.1个百分点。智能制造、高端信息电子等新兴产业成为领军创新驱动的新引擎,2021年电子元件、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等新兴产品,比上年分别增长4.4倍、3.6倍、2.9倍和1.8倍。
 
  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势头强劲。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打造,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持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争取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落户陕西,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0家、认定挂牌16家;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省级465家;建设国家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10家,国家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1家、省级84家,国家级质量标杆4家、省级71家。2021年,全省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319.69亿元,比2012年增长1.68倍,比上年增长19.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陕汽、法士特、比亚迪、隆基等一批有实力、有特色、有品牌、有优势骨干企业已经成为“陕西制造”的生力军。
 
  科技实力雄厚,支撑引领增强。到2021年底,陕西拥有100多所高校、1300多家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8397家,在陕两院院士72人,专业技术人才212万人,全省综合科技水平排名全国第9位,研发投入强度全国第7位,多项创新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在人工智能、空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优势明显。推进企业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建立314家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8家、“小巨人”16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0家。全省上市企业69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1家,中国企业500强10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5家,位居西部地区前列,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稳步提升。
 
  政策引导加强,成果竞相涌现。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支持产业创新全链条政策体系。编制《陕西省“十四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制定《构建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强化技术创新 加快新产品研发 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原子钟、全海深超高清摄像机、地理空间数据处理软件、大型挖泥船疏浚装备等为我国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导航、深海探险、珠峰测量、南海造岛等重大工程贡献了“陕西力量”。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全国第四。大型运输机、新能源汽车、闪存芯片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
 
  陕西产业创新存在主要问题
 
  陕西产业创新能力从整体来看,支撑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三低两弱”的短板弱项,即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研发活动覆盖率仍然偏低,企业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还比较弱,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新活动不够活跃。2021年,全省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20.6%、研发投入强度1.03%、新产品产值率10.2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创新主体有待壮大。代表产业创新先进力量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占全国总数不到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仅占全省规上企业不到12%,产业创新主体规模和创新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创新生态尚需优化。陕西创新环境综合指标中市场环境和劳动者素质排名分别居全国第16和第24位,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对称、赋能不到位,政策支持不够精准,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尚未形成创新生态活力迸发的“良田沃土”。
 
  提升陕西产业创新能力的思路及举措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大产品开发,培育优质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为新时代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突出创新驱动,夯实产业创新基础。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打造,突破关键领域短板,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水平。一是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针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目录,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围绕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产业部署一批重点研发项目。聚焦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技术需求,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现重点领域技术突破。二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以提升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等“四基”为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作重点,分类组织实施,分行业查找“四基”问题,制定实施“一揽子”突破方案,开展“一条龙”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三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制定产业链提升计划,确定重点,明确方向,找准发力点,狠抓“强链、补链、扩链”。实施“链长制”,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推进新兴产业向上下游延展、向新增长领域集聚。
 
  聚焦提质升级,培育优质企业集群。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规上企业为重点,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力争到2025年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0家,“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二是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打造行业标杆,培育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力争到2025年打造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省级100家。三是培育产业链领航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重点,按照“一企一策”的办法,支持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优化产能布局,加快并购重组,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跻身世界前列的领航企业。
 
  建设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载体能级。打造“产业创新+企业创新”的平台体系,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创新载体能级。一是在产业创新平台方面,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推进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全面建设发展,加快省级中心建设布局,推动23条产业链全覆盖。重点推进智能机床、智能再制造、先进显示等省级创新中心建设,争创更多国家级创新中心落户陕西,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产业化应用。二是在企业创新平台方面,推进企业技术中心扩量提质。打造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优化行业和区域布局,推进大型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广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三是在技术服务平台方面,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第三方机构,争取在陕建设检验检测、中试熟化、试验验证、成果转化等国级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做优做强。
 
  加快产品开发,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把新产品开发作为产业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美誉度好的工业精品。一是构建新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建立开发指导、鉴定、评价、跟踪服务等内容的开发管理体系。推动各市区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开展千项重点新产品开发行动。编制陕西省重点新产品开发指导计划,每年组织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1000项,支持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制定省级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开展省级新产品认定,颁发重点新产品证书。三是开展百项“陕西工业精品”遴选行动。按照“技术领先、性能优良、品质卓越、效益良好”标准,每年遴选“陕西工业精品”100项,并给予资金奖补。力争到到2025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聚集高端人才,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加强创新人才政策供给,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造就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抢占政策机制“高地”,建设汇聚人才“洼地”。一是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围绕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石墨烯、量子通信、5G通信等前沿领域,聚焦“高精尖缺”,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二是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适应创新发展战略需要,打造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发展。三是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培养、奖励一批“三秦工匠”。
 
  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一是建立技术需求形成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条,逐一摸清每条产业链技术难点,研究梳理对产业有重要影响和瓶颈制约的产业共性技术需求清单,建立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企业个性化技术需求申报通道,搭建合作平台,从“征集项目”向“征集需求”转变。二是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机制。英雄不论出处,按照 “谁能干就让谁干”的原则,建立健全符合项目特点和规律的评审机制,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从竞争“拿项目”向竞争“出结果”转变。三是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建立省级多部门政策协同机制,破解制约政策协同的制度性因素,对现有部门创新政策进行评议、整合、优化、调整,各部门形成合力有效推动政策直达。
 
  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产业创新支撑。在现有研发投入、产品开发、产业链提升、质量品牌等政策措施基础上,立足产业创新的需求和实际,与时俱进精准措策,为产业创新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一是完善鼓励产业创新机构加快发展的政策。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公共服务中心、产业共性服务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为重点,给予项目、人才、投资、金融等方面支持。二是完善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政策。针对省级重点产业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中下游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组织联合攻关,给予经费补助。三是完善鼓励科技人员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到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兼任“科技副总”,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四是完善鼓励建设省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在国家级园区和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建立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品牌提升。
 
  新时代新任务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工作重点,着力科技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水平,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赵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