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人才选择

2022-12-13 10:25:4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作为西部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西安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高效发挥人才战略资源的效能,在人才的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上靶向持久发力,全力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高质量创新发展高地。
 
  一是围绕四个面向培养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心。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地区重大需求、面向人民健康培养人才。西安市拥有各类高等教育院所75所,每年在校学生约137万人,毕业学生约39万人,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是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应充分发挥西安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在国家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人才基地,统筹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实效性。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方式,加快培育重点领域人才,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视野开阔,前瞻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围绕数控机床、光子、生物医药、增材制造、智能终端等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眼未来竞争,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形成一支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规模结构优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培养卓越工程师,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开发不同类别的职业工种“培训包”,加大对紧缺急需工种技能人才的培训和投入。
 
  二是围绕环境优化吸引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区域和城市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推动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发展的优越环境。持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为人才松绑,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实效。强化人才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优化整合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完善引才政策体系,推行人才“购房券”制度,对新引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专业高校毕业生、紧缺急需工种技能人才,分别按人才层次、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发放数额不等的“购房券”;强化柔性引才理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广泛引智力、借外脑,最大限度集聚天下英才,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彰显人才价值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突出企业等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企业人才自主评价;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实现“名利双收”。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发展保障机制,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培育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竞相成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对高层次人才强大的集聚吸引力。
 
  三是围绕事业平台用好人才,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高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积极争取和支持一流科研院所、高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人才提供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重点围绕秦创原,双链融合建设,营造人才发展所需的“热带雨林式”优越创新环境,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高地。集聚优质“种子”,打造创新群落,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综合运用研发补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引领行业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龙头企业;提供肥沃“土壤”,做强创新载体,加强“双创”基地建设,探索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综合改革示范区;营造适宜“气候”,优化创新服务,鼓励相关单位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质检中心、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及其分支机构建设任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设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机构、重大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同时,着力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通过搭建一流的创新平台,营造一流的创新环境,充分释放人才战略资源的巨大引领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高地。
 
  (作者:陕西永秀智库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博士  鲁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