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既是城市保存先民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的宝库,也是增进公众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媒介。建设“博物馆之城”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满足群众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还能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力量。
“博物馆之城”是中国学者对西方部分城市博物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现象的概括。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乌克兰基辅以及英国巴斯古城等地都曾被称为“博物馆之城”。
2021年5月24日,中央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在国家文物局2021年5月25日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西安、大同、南京四地被提名。
在国家政策的助力下,全国“博物馆之城”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和古丝绸之路起点,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天然历史博物馆”,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安打造“博物馆之城”,将作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西安彰显新时代国际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标志。
谋划已久的“博物馆之城”
在2009年西安市文物工作会议上,就首次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构想,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2017年,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使其上升为西安城市文化发展战略。2019年,西安市政府出台《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2022年1月,《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从优化体系布局、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激发创新活力四个方面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
西安现有136家博物馆,其中包括4家省直博物馆。按照等级划分,一级博物馆7家,二级博物馆4家,三级博物馆6家,无级别的119家;按照性质划分,国有文物博物馆32家,国有行业博物馆38家,非国有博物馆66家;按照是否免费开放划分,免费开放博物馆113家,收费博物馆23家。]
从博物馆性质来看,西安市逐渐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主城区整体集中、城郊局部分散,形成了北部自然科学区、主城区历史文化区、南部自然民俗区三大博物馆区块。从博物馆种类看,以综合、历史、革命、艺术等类型的博物馆为主流,科技、自然、民族、民俗、纪念等类型的博物馆逐渐增多,同时涌现出了旧址、遗址、生态、社区、数字等新型博物馆。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显著,博物馆数量稳步增长,布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西安要想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之城”,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方面:博物馆体系不完备、发展不均衡、布局需优化;中小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运行机制不健全,经费短缺、来源单一,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对国有行业博物馆、民营博物馆的管理和监督不精细、不到位;缺乏代表西安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缺乏专业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足,公众参与度不高;宣传不到位,社会影响力不够。
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八条建议
在如火如荼的“博物馆之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实现不仅仅是博物馆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将博物馆发展融入城市建设中,实现二者和谐共生与融合发展。2022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打造博物馆之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2LW170),对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
创新建设理念,打造特色之城。一是体现博物馆收藏历史、见证现在、昭示未来的功能,既要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又要展现现代都市的时尚特质。二是创新博物馆与城市的关系,统筹考虑“博物馆之城”建设和城市的综合发展,实现城市与博物馆的融合共生。三是兼顾遗址、遗产、遗物,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态文化遗产与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增强公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五是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依托西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大力挖掘整合史前文化、周秦汉唐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产、历史片(街)区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城市特色、文脉清晰的主题文化区域。
联合推动实施,完善配套政策。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文物、文化、旅游发展、宣传、财政、规划等相关成员单位组成“博物馆之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定期协调沟通机制,确保建设工作全面、健康、有序、规范的进行。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配套政策,将博物馆发展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大力支持博物馆新建、改扩建项目,制定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绩效考核评估和资金管理办法。最后,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均衡布局、普惠共享”的原则和“以点连线、以线构面、以面联片”的工作方法,根据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来搭建“博物馆之城”空间构架。
优化体制机制,释放发展动能。深化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逐步建立以公益目标为导向,激励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健全、科学规范合理的博物馆运行机制。通过提供业务指导、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措施,鼓励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向公众提供服务。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既要通过调动社会力量来引入社会资金,又要推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来增加财政收入。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包括联合高校培养文博专业技术人才,推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等。设立文博资源和资产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和资产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科学规划布局,完善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西安市各类文化文物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分级科学、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鼓励新建一批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关中区域特点的民俗、非遗类专题博物馆。如展现西安交通水利、航空航天的行业博物馆,彰显“西迁精神”的特色主题博物馆。支持社区博物馆和村史馆的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一些具有城市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或主题文化区。以打造“博物馆之城”核心示范区为模式,建设一批集中反映古代文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发挥核心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分级分类指导,促进均衡发展。着力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纳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培育名单,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将西安碑林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纳入国家卓越博物馆培育名单,发挥好省级和重点市级博物馆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中小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的帮扶力度,通过挂职锻炼、业务培训、合作交流等方式给予人才支援和技术指导。将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纳入博物馆考核体系,建立全市博物馆动态“红黑名单”。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将中小学校园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各类博物馆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纳入行业指导范畴。
全面提升质量,强化服务功能。通过加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研究与利用、提升展览陈列水平、强化教育传播职能、完善服务设施的等手段将现有博物馆做精做优。优化征藏体系,转变藏品征集理念,拓展藏品征集的维度和深度,将反映经济社会变迁、乡村振兴发展、移民搬迁、抗疫救灾的物证纳入征藏范围。加大对藏品鉴定、保管、研究、修复的力度,加强藏品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西安市可移动文物数据中心。提升展陈质量,完善陈列展览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着重举办原创主题展和精品巡回展,配合展览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教育活动和科普读物。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完善馆校合作长效机制,馆校合作研发课程体系和培养人才队伍,开展多种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文博及相关文化机构的合作交流,在文物保护研究、文物资源共享、展览交流、科研项目协作、社会教育提升、文创产业发展、人员互访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
扩大影响范围,增强文化认同。以历史遗存、地域文化为着眼点,有效整合全市文博资源,深入挖掘西安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打造具有丰富多元文化内涵的博物馆群落,扩大以博物馆为核心的文化辐射范围。如深挖周、秦、汉、唐文化内涵,建设标志西安文明形象的周秦汉唐主题博物馆群。打破传统博物馆馆舍限制,通过建设遗址博物馆、户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考古博物馆、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公园等创造多元文化空间,扩大博物馆的影响范围。在主要街道、重点建筑、名人故居、非遗展示点、文化艺术设施等区域设置文化标识及景观雕塑,展现西安城市特色,增进公众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推动博物馆优秀文化走进商场、公交、地铁、机场等公共空间,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和互动,使博物馆成为赋能城市经济发展、彰显城市文化形象的“会客厅”。
丰富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专业刊物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与互动交流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官方微博号、微信公众号、微信短视频、抖音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宣传报道西安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建立数字博物馆和文物数据库,推出更多的线上展览、讲座和云直播、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在学校、社区、工厂、乡村建立移动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大众随处可见、随时可学的“第二课堂”。
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之城”,要拥有科学合理的布局和体系,均衡发展的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多元融合的文化空间、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线上线下并重的传播体系等。这既是“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内容和路径,也是它的评估要素和标准。“博物馆之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西安在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将博物馆事业纳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要科学规划、联合实施、逐步落实;二是要通过建设博物馆群、遗址公园、主题文化街区,设置文化标识和景观雕塑等,不断拓展博物馆的公共文化空间;三是关注公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对话,促进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联接与融合。(文/田卫丽 潘婷 吴海云)
(作者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