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匈奴与他的城——对话统万城

2022-11-04 16:27:5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茫茫的毛乌素沙漠上有一座千年废圯,它历经1600余年的朔风寒雨、沙漠变迁,见证胡汉民族的攻伐杀戮、朝代更迭,高大坚硬的夯土城墙及马面、墩台仍傲然挺立。尽管这座沙层上的城堡遗迹被沙漠覆盖,隆起于地平线上的土圯却散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当地百姓称其为白城子。
 
  时过境迁,烟尘拂去,遗落在大漠的梦境、徘徊在苏醒边缘的统万城,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统万城遗址领队邢福来研究员的讲述下,让这座久负盛名又神秘莫测的统万城正“拔地而起”……  
 
  《西部大开发》:邢老师,您好,很高兴采访到您。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一千六百多年的统万城,它的建筑特点是什么?匈奴作为游牧民族为什么要选择筑城在这里?
 
  邢福来:要说统万城,就得从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说起。公元407年,赫连勃勃作为匈奴族铁弗部首领,以鄂尔多斯为根据地建立了大夏国。在413年,他任命叱干阿利领将为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多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五年后落成取名“统万城”。这是匈奴族在历史上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
 
  北魏始光四年(427),拓跋焘率领魏军攻占统万城,赫连定逃到平凉,建立政权,于神麚四年(431),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执,大夏国灭。公元433年北魏改统万城为统万镇,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一年(487)以此为夏州治所。隋代统万城属朔方郡,大业末年梁师都据此称帝,国号梁。贞观二年(628)唐军平定梁师都,以其地复为夏州,统万城为夏州治所。天宝元年(742)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夏州。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太宗下诏毁废统万城。清道光年间,榆林太守徐松,派当时怀远县(今横山)知县何炳勋亲自勘察,随即确认白城则为大夏赫连勃勃所建的统万城,统万城在沉寂了800余年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统万城历经大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及北宋,575年内,统万城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
 
  统万城分为外廓城、东城、西城三部分,外廓城面积比东西两城面积略大。东西两城略呈长方形。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墩台,高出城垣,西南隅墩为角楼基座,也许当时用作瞭望的功能,高达26.67米,这在中国的都城现存遗址中,是一个“鹤立鸡群”的特例。一个东西两城共有马面49座,城垣、隅墩、马面、基座都为石英砂、粘土、生石灰等混合施夯板筑而成,夯层清晰,规整、致密,夯层厚为15-20厘米。这样建成的城池坚可砺刃,虽经1600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残垣断壁仍神韵犹存,清晰可辨,实属罕见。在《晋书》中,由大夏秘书监胡义周撰写的《统万城铭》碑文记载,当时城内雕梁画栋、亭台轩榭、街巷整齐、四季如春。城有四门:南门叫“朝宋”,北门称“平朔”,东门名“招魏”,西门谓“服凉”。有石刻颂文把此城喻为周之洛阳,秦之咸阳,足见其恢弘豪华。
 
  统万城的另一大特色是防御体系非常完善,建城时充分考虑了防御功能。首先是城池选址在无定河上游红柳河和纳林河交界的三角形台地上,这样布局,两条河流环绕城外,成了天然的屏障。其次是在外郭城周围还建有一道城墙用于防御。另外,西城有护城壕、城墙、马面、瓮城,包括虎落,在地上可以撒铁蒺藜御敌,城市各个部分组成了一道道立体的防御系统。在冷兵器年代应该说是达到了牢不可破的程度。427年,北魏大举攻夏打到统万城时,赫连勃勃的继任者赫连昌开始死守统万城,北魏军队没有能力攻破这高大结实的城墙。后来才采取引蛇出洞的办法,把大夏的军队引到城外来歼灭。从古代都城的建筑方式看,统万城的防御系统对后来唐长安城等后世城市的修建有一定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赫连勃勃的真实形象是怎样的?
 
  邢福来:《晋书》对于赫连勃勃有很多记述。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匈奴铁弗部人,公元391年其父刘卫辰兵败魏太祖拓跋珪,子弟宗党五千余人被杀,年仅10岁的刘勃勃后逃到前秦将领没奕于帐下,前秦政权瓦解后,又随没奕于投奔代之而起的后秦皇帝姚兴。据说,“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玉树临风的刘勃勃得到了没奕于的赏识,不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还将他引荐给了后秦皇帝姚兴。姚兴也非常器重刘勃勃,任命他为后秦的骁骑将军。姚兴的弟弟姚邕对姚兴说:“刘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陛下对他宠遇太过分,臣下对此有些疑惑。”姚兴说:“刘勃勃有匡时救世的才能,我正要用他的才艺,和他一起平定天下,有什么不可以的!”其后又任命刘勃勃为安北将军、五原公,统率五部鲜卑两万余户镇守朔方。
 
  公元407年,26岁的刘勃勃开始谋划脱离后秦,重建铁弗部自己的势力。在今天的宁夏固原一带,对自己的岳父没奕于发动突然袭击,成功打败并杀掉了没奕于,吞并了他的军队和部众。当年6月,宣称自己是大禹的苗裔,建国号“大夏”,(史称“胡夏”),建年号“龙升”,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仿照汉制设立朝廷、百官,正式脱秦自立。
 
  称王后,刘勃勃觉得自己的祖先从母姓为刘,是不合礼法的,也彰显不出自己成就大业的独特身份,他说:“帝王是上天之子,是显赫的徽记,天地相连的枢纽,所以要改姓称赫连氏,顺应天意,永享天下”。从此就成了赫连勃勃,还开始了和后秦皇帝姚兴逐鹿中原的攻伐。赫连勃勃深知自己与后秦之间实力悬殊很大,放弃正面抵抗,采用避实就虚,依靠骑兵快速突袭后秦薄弱环节的游击战术,用不到10年时间,蚕食于后秦的大片领土,控制区域也从今鄂尔多斯地区向南退移到今陕西黄陵一线。
 
  赫连勃勃特别注重人才的笼络,对于敌国投奔来的人才,注意招降重用,对于汉族归降的文人也不吝惜,给予适当的官职。除了招揽人才,赫连勃勃还主动派遣使者与北凉结盟。于417年,抓住东晋灭掉后秦的战略机遇,一举击败晋军,攻下关中占据长安,于418年11月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昌武”。
 
  赫连勃勃性极残忍,每战常坑杀降卒,或积人头为大堆,号曰“髑髅台”。史书载“勃勃性凶暴好杀,无顺守之规。常居城上,置弓剑于侧,有所嫌忿,便手自杀之,群臣忤视者毁其目,笑者决其脣,谏者谓之诽谤,先截其舌而后斩之。”赫连勃勃在夺取了长安之后,夏朝疆土南界秦岭,东戎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国势达到全盛。赫连勃勃也逐渐骄横起来,统治极端残暴,嗜杀戮,视民如草芥,搞得人人自危,忠良卷舌,人心尽丧,儒士寒胸,军将失信。在其统治下,胡汉百姓忧愁惨苦,无以聊生。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死于统万城,终年45岁,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葬嘉平陵。赫连勃勃死后仅过了两年,北魏便攻取了统万城,赫连昌、赫连定相继被擒,夏朝灭亡。大夏前后仅存在了25年。
 
  史书记载了赫连勃勃召见隐士韦祖思的经过。勃勃归于长安,征隐士京兆韦祖思。既至而恭惧过礼,勃勃怒曰:“吾以国士征汝,奈何以非类处吾。汝昔不拜姚兴,何独拜我。我今未死,汝犹不以我为帝王,吾死之后,汝辈弄笔,当置吾何地?”遂杀之。这也是赫连勃勃极度敏感和自卑的一种体现。他希望汉族名士能把他当做一个真正的帝王,而不是杀人如麻的屠夫,这种亟待认可的心理,正是源于游牧民族面对农耕民族时的自卑心理。
 
  《西部大开发》:赫连勃勃是十六国时期夏的创建者,南匈奴后裔,那么当时是如何区分南匈奴和北匈奴?他们最后都各自去了哪里?
 
  邢福来: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五胡十六国,从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五胡主要是指入主中原的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为五胡。一部分少数民族及一些汉族建立了十多个国家,这十多个国家不是实指十六国,比十六个国家要更多,大概范围涵盖了华北、四川、辽东,最远可能到达漠北、江淮以及西域。大夏国当时的疆域主要以陕西秦岭以北为主,东可以到黄河以东(现在山西的一部分),北边大概就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宁夏、甘肃的一部分。
 
  赫连勃勃建立了政权以后定国名为夏,大夏或者赫连夏、胡夏,都是后人为了区别夏、商、周,还有西夏这个名称而称为“大夏”。在司马迁《史记》里说到商灭了夏以后,有一部分商人就逃到当时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可能慢慢又向南迁,就形成了这个匈奴人。匈奴,历史上第一个以蒙古高原为中心建立强大政权的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末年,秦汉时达于鼎盛,与内地王朝产生密切联系。西汉后期,匈奴逐步走向衰落,东汉初年因内乱分裂为南、北两部分,东汉联合南匈奴等围攻北匈奴,取得重大胜利。东汉联合南匈奴等围攻北匈奴,取得重大胜利。北匈奴余部西迁至中亚草原。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则成为东汉附庸,逐渐汉化,融入华夏民族。所以赫连勃勃自己认为,它是夏后氏的后裔,所以他的政权称为这个“大夏”。
 
  《西部大开发》:《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这样浩大的工程背后,为何会有这般血腥的规定?
 
  邢福来:从现有的史料看,不止一部史书有类似残暴的记载。北宋的《太平御览》中就有:“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乃蒸土筑城。以锥刺入,锥入一寸,即杀作者;不入,即杀行锥者”的记载。用如此严苛的要求建成的白色赫连(统万)城,几百年后北宋沈括去传同为大夏修筑的丰林古城实地考察后说,城墙“紧密如石,劚之皆火出”。就是砍一下就能蹦出火星来,快到刀枪不入了的程度。血腥的压迫之下,确实造就了固若金汤的城池。还有记载说,在赫连勃勃治下,令工匠造兵器,制成后,以箭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射入,便斩铠匠,凡杀工匠数千。其所造百炼钢刀,号曰“大夏龙雀”,为世所珍宝。残酷暴政确实造就过不少不平凡,但这也将大夏王朝缔造者赫连勃勃的残暴展露无余。
 
  《西部大开发》:您们对考古发现的综合性研究都有哪些不同凡响的发现?比如:墓葬形制、人种特征、身体特征等。
 
  邢福来:2011——2012年,我们在统万城遗址周边共清理了古墓葬40座,其中北朝墓葬14座、唐代墓葬20座、五代墓葬2座、宋代墓葬3座,基本搞清了与统万城有关的墓葬年代、形制及各时代之间墓葬形制的演变序列。统万城周边墓葬延续年代与统万城的建立和废弃大体吻合。另原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征集收藏北周墓志1方、隋代墓志1方、梁师都永隆年代墓志2方、唐代墓志50方、五代墓志5方、宋代墓志2方。暂未发现早于统万城建立年代及晚于统万城焚毁年代的墓志,或其他带有文字的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考古队在统万城南4公里八大梁墓地处,发现了一座北魏晚期到西魏时期的墓葬。这座墓葬四壁的壁画中,出现了三足金乌的太阳和白(玉)兔捣药的月亮,恰好印证了中国古代关于日、月的神话故事。壁画中还出现了人、羊、树的造型。有趣的是,墓主人形象位于一进墓门对面的墙上,与他并列的是一个简单的房子形象。这个像宫殿造型一样的房子,正是这座壁画墓所仿的建筑造型。
 
  门口立面上雕刻立柱、拱形门,并施以彩绘。墓室内四壁都是壁画,色彩鲜艳、异常精美,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壁画上人物和动物的嘴唇都专门以红色勾勒。墓室内右侧墙壁画右下方有一位疑似墓主人的男子,端坐在靠椅上,神态安详,五位身披袈裟的僧人站立一旁,手中各持一朵莲花,他们旁边是一位头戴虚帽的粟特人。据史载,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中古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在我国东汉至唐代时期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西部大开发》:为什么说统万城是华夏民族大融合的一面镜子?它对于陕西的意义和影响有哪些?
 
  邢福来: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北部,毗邻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历来是农耕文明与游牧经济的交汇地带,直至今天,红柳河河谷依然盛产优质水稻、玉米,放牧山羊也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统万城是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其设计、建造吸收模仿了中原地区成熟的城市布局理念,同时也是胡汉各民族集体劳动的成果。夯土筑城、长方形布局、四面各开一门,同时基于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与北魏不可调合的仇恨,更注重于城市防御体系的完整,外郭城、护城壕、高大结实的城垣、隅台、密集的马面等,使统万城更加易守难攻。
 
  统万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是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都城。虽历经1600余年的朔风寒雨,城垣、马面、隅台、瓮城、建筑基址等基本得以保存。
 
  统万城建造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大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初,一直是中国北部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丝绸之路北线一座重要的节点城市。见证了这一时期汉、匈奴、鲜卑等民族征伐攻略、迁徙融合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变化,是华夏民族大融合的一面镜子。
 
  1996年统万城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统万城已建成考古遗址公园,现在的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总规划面积42.6平方公里,其中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9922平方米,选址于无定河南岸的沙丘台塬上,可远眺雄浑壮阔的城墙遗址。博物馆的设计采取消隐的手法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形成一个个相互关联、埋入地下的“宝盒”,形似一个个考古“探坑”,使得游览者仿佛行走在“遗址”之上。
 
  统万城是陕西境内除周原、丰镐、雍城、栎阳、咸阳、长安外另一处重要的都城遗址。有人提到统万城是陕西十四朝古都之一,也是陕北地区发现唯一的都城遗址,是人们了解历史上的陕西、特别是历史上陕北的一个重要窗口。

       (陈宇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