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郑国渠

2022-11-04 16:20:1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站在秦岭北坡登高望远,但见八水绕长安;回望历史的天空,秦时明月汉时关;古往今来,大名鼎鼎的郑国渠源远流长。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前后历时十年完工。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地区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渠首位于陕西泾阳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蜿蜒而去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4万顷,相当于115万亩)。
 
  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自开凿以来,历朝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及清代的龙洞渠等传承拓展。
 
  2016年11月,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如今的郑国渠属于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以古代水利文化、大秦文化、泾河文化为主线打造,具有人文地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重功能。景区以郑国渠悠久的历史为引领,以仲山为依托,以泾水为纽带,链接风景区五个不同单元——泾河地质公园、泾河大峡谷、黑沟观光游、文泾湖休闲度假区和北仲山后备旅游区,向游人讲述着郑国渠浓郁的历史气韵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对于郑国渠神往已久,终于在中秋节之际得以成行。从长安出发,自南向北沿绕城高速抵达目的地。乘坐观光车进入景区内部道路,在北山坡穿过几条隧道,犹如穿越历史长廊。
 
  第一站来到孔雀湾观光台,山高水长飞瀑流泉,面对此情此景,似见千年往事乘风而来——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历史潮流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因此,远交近攻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
 
  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和大本营,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尽快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充实国库。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的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国并吞。
 
  一想到秦国大兵压境,危在旦夕的情景,韩桓王不免忧心忡忡。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时,一位大臣献计说,秦王好大喜功,经常兴建各种大工程,我们可以借此拖垮秦国,使其不能东进伐韩。韩桓王听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个合适人选,去实施这个“疲秦之计”。后来,水工郑国被举荐承担这一艰巨而又十分危险的任务,他受命赴秦,前途未卜。
 
  郑国到秦国面见秦王嬴政之后,陈述了修渠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秦王开渠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就采纳这一良好的建议,委托郑国负责在关中修建一条大渠。
 
  不仅如此,秦王还立即征集大量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当时修建郑国渠的多达10万民众,郑国本人作为这项庞大工程的设计师和总负责。秦国之所以能在这个时期建筑郑国渠,源于春秋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和工具已开普遍使用。
 
  郑国设计的引泾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的地理和水系特点,借助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貌,找到了一条屋脊一样的最高线。这样一来,渠水就会由高向低实现自流灌溉。为了保证灌溉用的水源,郑国渠采用了独特的“横绝”技术,就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和蚀峪河等河流,让河水流入郑国渠,有了充分的水源和灌溉,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郑国作为主持这项工程的筹划设计师,在施工过程中表现了杰出的智慧和才能。郑国渠巧妙地连通了泾河和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这样的设计,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其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
 
  公元前237年,郑国渠眼看就要完工了,这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出现了,秦国识破了韩国修建水渠原来是想拖垮秦国的一个阴谋,也就是所谓——“疲秦之计”。
 
  处在风口浪尖的郑国平静地对秦王说:“不错,当初,韩国派我来,确实是作为间谍建议修渠的。作为韩之臣民,为自己的国君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杀身成仁,也是为了国家祈求国事太平。”大智若愚的水工郑国不慌不忙,面对秦王质问侃侃而谈。
 
  “不过当初那‘疲秦之计’,只是韩王的一厢情愿罢了。陛下和众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竭尽了秦国之力,暂且无力伐韩,对韩国来说,只是苟安数岁罢了,可是渠修成之后,可为秦国造福万代。在郑国看来,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接着话锋一转:“郑国我并非不知道,天长日久,疲秦之计必然暴露,将有粉身碎骨的危险。郑国我之所以披星戴月,为修大渠呕心沥血,正是不忍抛弃所认定的这项水利事业。若不为此,渠开工之后,恐怕陛下出10万赏钱,也无从找到郑国的下落了。”
 
  赢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对郑国加以重用。
 
  郑国是一位置身政治斗争之外,具有工匠精神的栋梁之才,并非唯命是从贪生怕死的苟且之人。他凭着自己的足智多谋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夹缝中走出一条生路,他水到渠成泽被万民的业绩使其流芳百世,超越那些位高权重独断专行的帝王将相。
 
  经过10年多的努力,全渠修建竣工,人称“郑国渠”。这项原本为了消耗秦国国力的水利工程,反而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加速了秦统一天下的进程。韩王当初出此下策,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直指韩国兵临城下,此时的关中平原已经变成了秦国的粮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大业的战争准备。这样一来,“疲秦之计”变成了真正的强秦之策。大秦金戈铁马乘势而为,终于兼并六国,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
 
  由此看来,秦国当时具有非常清楚的战略目标。最后权衡利弊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修建水利工程对于开发关中农业的意义,足以抵消掉对国力所造成的消耗。这是秦国最后下决心要把这项工程坚持修下去的根本原因。
 
  郑国渠工程从它戏剧性的开始,经历一波三折,用了10年时间终于修建成功。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从而使秦国拥有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开始变得富庶甲天下。
 
 
  郑国渠的建成为秦国的强盛和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秦修郑国渠卒并诸侯,一统天下;汉修白渠,润泽两汉四百年,奠定丝路雄风,八水绕长安;在中国最强盛的唐朝,郑国渠支撑了京城大部分粮食供给,从而奏响贞观长歌,国富民强,万邦来朝。
 
  事实上,这条名扬天下的水利工程来之不易。现实中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前行的每一步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电视剧《大秦赋》中,秦王嬴政起身离开大殿龙椅,一挥长袖说:“寡人要到郑国修渠的地方去看一看”。
 
  此时,泾阳王桥张家山下施工现场,云阳县令和郑国正在为修渠用地和渭文君的家臣掰扯,负责修渠的郑国正在犯难,迫切需要秦王现场裁决。秦王闻听此讯,先是处理了渭文君的家臣,接下来又要与各郡封主进行一番较量。秦时的地方封主基本上都皇室宗亲,这样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需要征用沿途封地,还要调动各郡的财力、物力、人力,那些宗室大臣、富户望族必然心有怨气,修筑期间出现阻力和风波在所难免。那些涉及自身利益的皇亲宗室联手向年轻的秦王嬴政发难,要驱逐郑国让自己人来修渠。秦王高瞻远瞩为了以理服人,只好暂且作出让步,同意他们施展手脚;结果现场放水一试,施工测量不够精准,渠水前行不远出现倒流。面对事实,那些聚众闹事的宗室贵族这才自愧不如,心服口服。
 
  郑国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具有很高的测量水平,其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有口皆碑,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少有的。世人有诗句称颂他——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
 
  汉代曾经有一首民谣称颂的就是这项引泾工程:“郑国在前,白渠起后。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1737年,引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称“龙洞渠”,灌溉面积为4600多公顷,至清代末年更是减少至1300多公顷。泾惠渠初步建成之后,引泾灌溉又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关中地区连续三年发生大旱,饿殍遍野。急需引泾灌溉,以解燃眉之急。著名的水利专家李仪祉临危受命,毅然挑起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历时两年时间,修通了泾惠渠,可灌溉农田50万亩,郑国渠再次焕发生机,惠及沿岸土地和百姓。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多年,而且还在于首开引泾灌溉的先河,对后世的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大秦往事已是尘埃落定,我们回归现实生活,沿途欣赏泾河大峡谷的人文地理风景——
 
 
  泾河大峡谷被誉为“关中第一大峡谷”,既有一川碧水之灵秀,又有幽谷深峡之奇观,上游最窄处不过18米,船行其中,如临深渊绝壁,天险横断,似进入另一番天地。峡谷深处令人望而生畏,其壶穴崖壁景观堪称千古奇景,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使得世人再次将目光投向那段宏阔的历史,引发了郑国渠旅游热潮。郑国渠风景区依山势而开发,路况复杂,沿途有多处隧道。设有孔雀湾、郑国湖、浮云台、黑沟等几处主要观景台。如果深度漫游,细枝末节的景点众多丰富:一帆风顺、游船码头、仲山书院、悬崖秋天、梦幻谷、牧羊古道、虎啸岩、将军山、红叶林、仲山晴岚、九曲十八弯等……有些景象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才能欣赏到其中韵致,来去匆匆只能望尘莫及。
 
  黑沟幽静神秘,因其地形狭长,别有洞天而得名。隐蔽而奇绝,终年少见阳光,身临其境上下攀爬,方知曲径通幽;传说泾河龙王因冒犯天条而被斩,与之斗法的术士袁守城心怀愧疚,在泾河边偶经黑沟,见此地仲山四环,面朝泾河,有福地洞天之意境,便在此为龙王修庙立像以化解其心中戾气,黑沟因此则传说更显神秘。曲折回环之间,只见一座龙王小庙坐井观天,演绎着扑朔迷离的民间故事。
 
  孔雀湾深藏在河谷之间,遗世而独立,一弯碧水像一条翡翠绿漂带;旁边崖壁历经河水千万年的冲刷,瑰丽多姿的大自然造就一幅孔雀开屏、美轮美奂的大写意。
 
  孔雀湾上下的龙须、龙涎瀑一脉相承,又是不同景致的两级瀑布。龙须瀑灵动飞扬,几经跌宕溅起无数水珠;龙涎瀑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在山谷中呼啸,腾跃而出,未见其容,先闻其声,拾级而下,惊鸿一瞥,见龙涎瀑凌空而来,汹涌澎湃。小心翼翼穿过水上彩色浮桥,晶莹的水雾亦真亦幻。河床上散布着千奇百怪的乱石,凸碧潭清静幽然,山风流水,鸟鸣天籁,恰似世外桃源。
 
  泾水之上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神话:柳毅传书。远嫁泾川的洞庭龙女与落魄书生柳毅的动人故事以各种形式被演绎,溪流潺潺的山洞凉风习习,雕像与壁画讲述着奇妙的传说。
 
  泾岸观潮。雨季的泾河,似泾河龙王放任天性,疾风卷巨浪,以万马奔腾之势在仲山之中肆意奔涌。泾岸观潮可遇不可求,最佳观赏点在文泾湖大坝处;每到洪水来临之际,洪流如注顺着坝底腾跃而起,形似龙舞,继而涌起一堵水墙,顺势而下,所过之处潮声如雷,云气昏暗,山河欲摧。
 
  浮云台建于妙儿岭前深谷之上,有高空玻璃观景台。旁边有高空秋千,颇有惊心动魄之感。此处亦是泾岸观潮优选之地。
 
  泾河大峡谷多处有摩崖石刻——水上有泽,有王蒙所题——河声岳色。郑国渠景区门头由旅京文化名人白描所题,他为此出版一本著作《天下第一渠》,详实发掘和记述了郑国渠两千多年的历史身世和兴衰流转,辅以大量的文献记述、考古发现、民情风俗等。他在多次跋山涉水、寻访溯源的基础上,讲述了一条满载故事的高山清渠。
 
  有水的郑国渠是一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无形的郑国渠是一笔空前绝后的文化遗产。旅行者的抵达几乎每一天都会使其日进斗金。游客所看到的并非田间地头用于浇灌的郑国渠,而是上游来自宁夏境内的泾河大峡谷。河谷时而开阔,乱石穿空;时而狭窄,曲折幽深;时而碧水清流,间或泥沙俱下;及至下游,到了西安市高陵区还有一处奇观——泾渭分明。它不止是一个水文地理的概念,这个汉语词汇已经延伸到哲学思想的领域。
 
  泾河作为八水绕长安的成员之一,曾经担负拱卫京师的重任,兴修郑国渠又赋予了它的灌溉作用。因此,这条雄性的泾河可谓关中平原北部的生命之河。
 
  开发建设中的泾河新城是西咸新区的五大组团之一,地处大西安正北,自古文化名人辈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这里有中国第一高砖塔——崇文塔,诞生了天下第一商帮——陕西商帮,蕴含“神秘金花”的“茯茶”在这里诞生并走向欧亚各地;“泾渭分明”的泾河在这里蜿蜒迂回,穿城而过,滋润着泾河新城这片热土,承载着泾河新城与时俱进的历史、丰富的人文与优美的生态环境。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主题曲。郑国渠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泾河新城是当代人创造历史的现在进行时。
 
  作者简介:段遥亭,陕西白水人。作家、诗人,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多家报刊发表过500多篇(首)作品。散文集《野马天山》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