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天下第一陵?

2021-09-29 18:11:53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陵,是大土山的意思。战国中期,为彰显王权的至高无上,王墓封土高如山陵。后来,陵用来称呼“帝王的坟墓”,有其“专用的升天通道(之处)”的意思。
  
  一座座宏伟的皇陵如同一部部史书,书写着各个王朝的盛世风采与末世凋零。帝王功过、王朝兴衰,尽皆埋葬在一片又一片松盖长青、帝王长眠的宝山之下,曾经的荣耀与动荡都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黄帝陵
  
  “上古,黄帝崩,葬桥山”。传说,黄帝寿至110岁时乘坐天帝派来接迎的巨龙升天,民众挥泪相送,将其遗下的衣冠葬于桥山,这便是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
  
  这里广袤的陕北高原被滚滚西来的黄河环绕相拥,恰似得到“母亲河”倾心呵护的摇篮,就是这巨大的黄土“摇篮”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
  
  由此也可推知,为什么多年来许多地方都在争夺“先祖故里”的荣耀,而“黄帝陵寝”的桂冠始终戴在这地处陕北的黄陵县头上,此地旧称“中部”,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排在古墓葬类首位。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它开创的陵寝结合制度,有效地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帝王陵寝制度。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是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园位于骊山北麓,范围约有56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而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秦兵马俑坑及1.3万多平方米的石铠甲坑,与整个陵园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
  
  规划中的秦陵封土高度为115米,虽然受秦末战争的影响,封土没有堆筑到设计中的高度,但也有50余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封土墓葬之最,其象征意义无疑会使帝国皇帝的威势声名远播。考古专家推测,地宫位于封土堆中部的下方,墓室位于地宫中央,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主体尚未完全坍塌,墓室内空间高度15米左右。
  
  从秦始皇陵地宫、封土、建筑、城垣、陪葬坑等,均可看到无所不在的皇帝观念,其设计理念体现了秦始皇个人对皇权之下中央集权体制的自信与骄傲,其最重要之处便是超越皇帝个人生活欲望之上的帝国理念的展现,而这种将自身命运与帝国统治融为一体的生死观也仅见于秦和西汉皇帝的陵墓。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穿三泉而建的地宫,充满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盗墓的机关弩矢,宫顶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统一后的中国疆域,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两千多年来,深藏地下的秦始皇陵墓室已为中国历史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乾陵
  
  唐朝经历了21位皇帝,除了最后两位皇帝(昭宗李晔、哀帝李柷)外,全部埋葬在陕西关中平原北部,共有18座陵寝。以古都西安为中心,东起玄宗李隆基泰陵,西迄高宗李治乾陵,在长达150余公里的尺度内,唐十八陵排成一条斜线。此外,还分布有李渊之祖父李虎的永康陵、之父李昞的兴宁陵,以及其他数百座宗室、勋贵陪葬墓,构成了一片极为庞大的唐代陵墓群。
  
  自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其中,以乾陵最典型。
  
  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众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
  
  乾陵是中国帝陵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不仅成为后世帝陵效仿的典范,也因其两位主人的传奇人生而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乾陵的气势冠绝唐十八陵,首先美在形胜——它坐拥三峰,巧妙利用地势设计而成,恰如头枕梁山北峰、脚蹬渭水、横卧于大地的一位睡美人。乾陵梁山三峰,北峰为陵寝地宫所在,南二峰上各立一阙。
  
  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一千多年间,原封未动,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以及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唐高宗李治人葬乾陵,武则天亲撰歌颂高宗功德的碑文5600余字,由中宗李显书写,被称为述圣纪碑。在乾陵之前,帝王陵前并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是乾陵,或说是武则天打破了这一惯例,也成为后世的样板。武则天临终遗言去帝号,归葬乾陵,同时竖起一通举世无双的无字碑,寓意德高望重,无法可书?或遗愿己之功过,由后人评说?人人皆可有自己的看法,绝妙无言。碑身圆首方硖,碑首螭龙缠绕。
 
 
  
  明长陵
  
  “山之势尊,春正月而华;山之气厚,木之华也怒”。明十三陵将建筑融入天、地、山川,把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渗透交融。
  
  2003年,北京明十三陵特区做了一次严肃的自我评定:它是一个时代的创造性成就,一项正在消逝文明的见证,一组建筑的艺术、纪念物的艺术,一片建筑物与景观结合的绝妙样本,一处传统人类使用地的杰出范例……
  
  这份评定几乎与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申请世遗的标准全面吻合,而根据规定,只需符合其中的一项标准即可申遗,十三陵毫无悬念地申遗成功了。
  
  长陵——十三陵的中心,在天寿山陵区,长陵以外的十二座陵墓都是围绕长陵布局的,除了南京的明孝陵,长陵是明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墓。
  
  当年,明十三陵诸陵中各有一座气势非凡的享殿——祾恩殿,为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所用。长陵祾恩殿是如今仅存的一座,往昔帝陵的盛大气象展露无疑,殿内的金丝楠木大柱,根根都是旷世奇材,它不腐不蛀、木带幽香,连清康熙年重修的故宫三大殿也为之逊色,长陵主人朱棣生前大修陵寝,规制细节处处比拟同时兴建的紫禁城殿宇,所以长陵院落与故宫肖似。
  
  如今去看长陵,人们都会留意那种前方后圆的布局,十三陵诸陵最大的共同点即在这种平面布局上。汉、唐、宋代的陵园,城垣一般均呈四方形,且四面开门,与人居住的城池类似,明十三陵这种新的陵园形式,实际上脱胎于南京的明孝陵,也即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是明朝的发明,之后即成定制。
  
  前方为朝,后圆为寝,天圆地方,暗含了升天、天人合一的意义。
  
  清泰陵
  
  河北易县永宁山下,清朝最后一处帝王陵墓群——清西陵静穆而立,那里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后妃的安息之所。2000年11月,清西陵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泰陵占地约5.1公顷,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建筑体系最完备,当仁不让地成为清西陵之首。
  
  泰陵,公认的清朝审美品位最高的帝王——雍正皇帝的归息之地,堪称清朝鼎盛时期东方美学范式的完美呈现。泰陵作为西陵的首陵,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称其“规模最为宏阔,规制更为整齐”,堪称清代诸帝陵的“典范”。
  
  “典范”给人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美”,泰陵之美在于其森严秩序中所表现出的肃穆与宏伟,相较于单体建筑的华丽,泰陵的营建“重势轻形”更追求在宏观尺度上,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天人合一。
  
  泰陵之美也在于其各个单体无一不是工官制度下模式化的产物,却能于小木作(天花、藻井、门窗等装饰性的木作)、石雕和彩画的方寸之间,表现出匠心雕琢的意趣,还在于其以类似的布局和形制与皇宫建筑典雅凝重的风范,交相辉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