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拉萨

2021-09-29 18:08:5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年迈的父母一辈子基本生活在农村,每次我们想带二老出去旅游,父母都毫不犹豫地拒绝,说是不爱出去转,其实老人是心疼那几个钱。去年春节在老家过年时,妻子提议今年夏季去西藏,父亲笑而不拒,我们一下子明白了老人的真实想法。
  
  父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在西藏当兵,重走军旅路,格外精神,表现得很自信,但年龄不饶人。姊妹们纠结、犹豫,最后还是在去过拉萨的人那里了解了高反情况后决定去的。
  
  这次出游,妻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征得弟弟的同意后(因为孩子中考不能同行),动员两个妹妹参与确保照顾好体弱多病的母亲,把北京工作的儿子命令回来,让他负责沿途路线、景点、住宿、吃饭等事务,让两个娘家侄子专门开车,准备了各种各样应急物资包括食品、药品、衣服等,甚至轮椅都携带了。
  
  7月9日上午,我们进入318国道,翻过折多山,进驻新都桥,海拔3630米。一路道路险峻,七弯八拐、直上直下、路窄车多、落石难料。到了泸定桥,江水湍急,人潮涌动,多数人排队到铁索边后打了退堂鼓,父亲却兴致高涨,激情澎湃,跃跃欲试,胆大的小妹说自己不怕,陪父亲过桥。桥上百态,难以言表,有哭的、有笑的、有脸色铁青嘴唇发黑的、有嗖嗖发抖两腿扭麻花的,还有乱了脚步东西掉在河里面的。只有父亲步伐稳健、声色自然、如履平地,反而要招呼妹妹移步,表现出一个老兵关键时刻镇定自若的钢铁意志,有许多游客给这位白发老头拍照致意!父亲摆手说:“我当过兵!”
  
  那天,不爱照相的父亲特意桥头打卡留念,平生第一次发了朋友圈。虽然父亲没有文化,不是党员领导干部,但父亲以军人的情怀细细品味、感受与解读今天的红色之旅。
  
  7月11日早上6点,我们从巴塘出发翻过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接着又赶往海拔3788米的左贡,中途堵了一会路,大家下车休息。小妹妹发现一藏族小女孩在“U”型路中间草地玩,下去逗她,交流得知,她父亲在路边给卖东西,让她一个人在草地玩耍,不能上公路来。她缠着让妹妹给她写字、画画。这是全家除了父亲以外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个小藏民!妻子为了和小姑娘亲近,从车上取了些食品让妹妹递给小女孩,孩子没有接东西,反而直接爬上公路,奔向戴眼镜的妻子,让给她写字、画画。当妻子把食品再次给她时,她示意给她放在连衣帽里,并突然问:“姐姐,你家宝贝呢?”好像意思说她分享了我家宝贝的美食。妻子五十多岁的人了,听到叫“姐姐”,羞涩尴尬起来。她把一米九的儿子叫过来,孩子惊讶地撑开双臂喊:“哇,这么大!”此时她像我们家孩子一样粘人,抱抱这个,抱抱那个,根本不理会其他游客。我们和孩子互动了好久,虽然小女孩对汉语不是完全懂,但她理解能力特别强,和我们沟通不存在问题。通车后,小女孩是我们旅程中的主要话题,孩子一家就住在这大山里,教育问题怎么解决,将来能不能出去工作,有没有一个好前途。

泸定桥
  
  晚上家里微信群里不由地议论起那个藏族小女孩,远在延安的弟弟提议让我们认个干女儿回来。
  
  7月13日中午来到著名的巴邑小镇就餐后,侄子李阳拿出无人机玩,一位藏族大妈高兴的指着无人机手舞足蹈,倍感亲切。这是我们接触的第二位藏民,她虽然不会说汉语,但我们知道她说的是第一次见无人机,并问到能飞多高、多远。我们把手机画面展示给她看,她高兴极了,让飞到南边的山后去看看,那里是她的家乡,风景很美。
  
  晚上我们到了素有西藏小江南的林芝市,这里海拔3010米。我们入住了一家民宿,老板两口子是年轻人,分别是北京和上海人,美国留学回来的,对人热情,谈资丰富,也帮我们做了不少接下来的旅游攻略,让我知道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这里的治安夜不闭户、柔性执法,老百姓满意度很高,全国各地来做生意的人很多。
  
  由于这里环境优美,民情淳朴,生活节奏慢,言笑间妻子妹妹都想退休后来这里生活。
  
  第二天我们按他们的建议,由于天气原因取消了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就近去了新措,晚上住在巴松措。
  
  新措简直是人间天堂,虽然去的途中道路坑洼不平颠簸得厉害,用儿子的话说是炮弹路,意思是炮弹炸出来的路,但越走风景越美,青山绿水、云雾缭绕,牛马成群;一会微风,一会细雨,一会又是阳光满地……
  
  晚上到了巴松措,海拔3480米,入住了一家地地道道的民宿,几间低矮石头房前有两层木质结构类似于别墅的藏式木屋,和老建筑显得有些隔代,但衔接自然,里边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接待我们的是两位年龄相仿的小姑娘,知道我们是陕西来的客人,低一点的女孩调皮地说另一个:“是从你们西安捡来滴。”后来交流知道是她亲侄女,在西安民族学院上学。这个民宿酒店是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项目,言语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党的好政策同样辐射到祖国的边疆地区,政策的福利让她们受益匪浅。
  
  上学的小女孩说我像一个人,我知道她指的是谁。交流中我问他们知道总书记吗?她们两个不约而同地说:“知道,知道,这都是他给滴,感谢,感谢!”两个小女孩用手指着前面的木楼,用生硬的汉语说的很诚恳。

新措景区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去附近的湖里玩,母亲第一次坐船,兴致不错,扶她老人家上船顶观光,没有晕船,大家都佩服她精神气俱佳!船中途靠岸还没停稳,母亲就指着远处,告诉开船前要方便的孙子,那里是厕所。母亲表面上船顶看风景,实际在给孙子找厕所。事后大家问那么远你又不识字,怎么就知道那里是厕所,她说那么多人进进出出,有的人出来了裤子还没有系好,不是厕所是什么?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中午我们提前下高速,去拉萨附近的达孜县,这是父亲点名要去的地方,这里有过他们部队的农场。按他的记忆我们来到了达孜城的西头,但没有一点当年农场的影子。正好县公安局就在附近,我以同行的身份去寻求帮助,但没有人能及时说清楚。我们只能再去城里慢慢问,终于找到了农场原址,但面目全非,父亲很伤感,不由地感叹:“五十多年了,只有对面的大山没变,再没有一点点当年的元素喽。”他自言自语:“我们团,听说早年换防去了新疆,可能原来的部队大院也看不到喽。”看到这一幕,老父亲的神情让人心疼,我不由的想哭,如果真的让他看不到当年的色彩,那千里迢迢来拉萨还有意义吗?
  
  老父亲本来就不是旅游,是怀旧,是看老部队,是释放一个老兵的军人情怀。
  
  没到之前老父亲一路高兴地讲,他们那批兵陕北近三百多人,都没有再回过部队,他能回来看看,这辈子再没有遗憾,可这场面让人难以承受……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农场时,有人告诉我们,他们的部队还在,就在拉萨郊外原址,现在由团变成旅了!父亲顿时来了精气神,干咳一声,催我们赶紧直奔目的地。
  
  部队大门口没有任何标记,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野战军哨兵威武雄壮,几十米的警戒线让人难以靠近,以前在电影上才能呈现的画面陡然出现在眼前,除了父亲大家都有点紧张,我这几十年的警察见到这场面都有些怵。还是父亲先下车,和大门前两个执勤年轻军官沟通,说明了来意。他们让我们全家在接待室等候,期待是漫长的,我们忐忑的心静静地盼来了好消息。他们派战士带路,我们全家进去参观,老父亲一再给我们强调,军事重地,不能拍照。

雅鲁藏布江
  
  此时,父亲好像变了一个人,抬头挺胸,精神抖擞,走出军姿,看到陈列的第一代解放牌汽车,一个立正,标准的军礼,无声地答“到”,举起的右手久久不肯放下……
  
  本文作者简介,望京,陕西延川人,就职于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经开分局。爱好写作,坚持“真感情就是好文章”之理念,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科技报》《齐鲁晚报》《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延安日报》等刊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