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族”深陷网瘾漩涡   

2021-09-29 17:46:33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很长时间以来,“网瘾”这个词都是与“青少年”一同出现的,直到移动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普及开来,从此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网瘾主体的范围也随之扩大。
  
  如今,“网瘾”早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名词,相反,曾对沉溺网络这种行为万般不解的“银发族”倒成了不折不扣的“网虫”。
  
 
  “冲浪”银发族
  
  哪怕仅仅把时间往前推5年,恐怕都不会有人相信,当智能手机进入老年人生活,子女和父母的身份会发生对调,曾经对“网瘾”嗤之以鼻的父母,正逐步沦为新晋“网络冲浪达人”。
  
  8月27日,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报告》中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比去年12月增长2175万。这10.11亿网民中有10.07亿为手机网民,占比达99.6%。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民群体方面,中老年群体网民规模增速最快,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28%,规模近3亿。而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3亿人。由此来看,中老年网民群体几乎和老年人口规模在同步增加。
  
  如果说中老年网民规模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那么接下来的一组数字恐怕更有说服力。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联合澎湃新闻发布的《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0.19%的老人在趣头条APP上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由此换算得出,全国或有超过10万老人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生活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移动网络上。
  
  有趣的是,不久之前,我们还在为许多老年人因不会上网沦为这个社会的“弃儿”而担忧。如今,情况竟然有了诸多不同。那些说着不会用扫码点单、移动支付的长辈们,正在越来越熟练地操作着微信,他们发语音、抢红包,用各种“鸡汤”和“传奇”轻而易举占领了朋友圈。曾笨拙地向子女求助如何使用淘宝下单的他们,另一边却在拼多多上拼单拼得不亦乐乎……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公司QuestMobile发布的《2020银发经济洞察报告》中显示:50岁以上银发网民们平均每天看手机4.39小时,甚至有超1亿用户规模的老年群体能玩转社交、视频、电商。这些沉浸在“网络海洋”的老年人日均使用微信1.37小时,9成会语音、视频聊天,平均掌握11.47个微信功能(共18个),14.6%的老人会分组,甚至还有2.7%会屏蔽家人。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一个反常的现象出现了——老年人触网之后甚至比年轻人更加没有自制力。这是银发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日常生活,也是由虚拟网络引发的又一次社会现实困境,只是这一次,故事“主人公”变成了曾对网瘾深恶痛绝的长辈们。

为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使用方式
  
  流量“收割机”
  
  银发群体的潜力是有目共睹的。50岁以上网民增速已远远高于全体网民的增速,短视频成为这个群体最主要的娱乐方式,除此之外,在社交、资讯,网络K歌、在线阅读APP上,银发族的人均使用时长都已经高于全网使用的平均时长。
  
  有网友表示,自己的老妈为了看小说,可以连续在厕所里待两个小时。很多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千亿总裁宠妻上瘾》《八胎萌宝:妈咪太受宠》……诸如此类标题的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妈妈们的手机里。
  
  而当很多年轻人发现自己妈妈看小说时,其实妈妈已经暗地里看了好久。有妈妈在采访中表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加上上一代女性普遍存在为家庭牺牲自我的情况,而这类截然不同的‘大女主’剧情,更容易令很多大龄女性在网络阅读这一块儿更为‘上头’”。
  
  老年人对内容没有太高的要求,公众号上“霸道总裁”“兵王”等“爽文”的设定,足以令她们着迷。这些付费小说从来都不以年轻用户为主要目标,其原因是年轻用户们的阅读门槛更高,很多情况下他们可以自己找到“免费资源”。而“妈妈们”却不同,她们在公众号上充值解锁付费章节,而很多冗长的小说动辄几百章,老年人却都会一点点自掏腰包为其买单。
  
  除了在线阅读,最让老年人上瘾的则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为主。短视频以其轻阅读、易理解的属性加速了中老年人涌入的速度,其“唯流量论”也放大了整个社会对于话题、热度的追逐。
  
  这些短视频APP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匹配,专为老年人推送一些年轻人永远无法找到的账号,除了鸡汤哲理,还有围绕老年人定制的“土味情景剧”,如围绕“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靠子女不如靠自己”“现在的子女都啃老”等中心思想拍摄的情景剧,其价值观不一定正确、却足以给老年人“洗脑”。
  
  在网络世界里,平台方只需一点小小的营销套路、一则挑动情绪的视频,老年人就能被轻易“攻陷”,从而带来流量与收益。
  
  有网友讲述到,自己的母亲沉迷全民K歌一年有余,起初,她号召所有家里人玩,这样就能给她送花送评论,后来她加入了“家族”,买了话筒,家里的卫生间改成录音室。在耳机不离耳的日子里,一首歌一晚上循环二十几遍不成问题,不唱到“S级”不会停。后来还加入了专门的K歌交流群,每天像工作考勤一样,我给你送了多少朵花、几百个评,你也要给我送回来,每天至少耗费4个小时用来数别人给她送了多少好评,自己做了多少任务。
  
  有类似困扰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在知乎上,一个“如何巧妙地让妈妈戒掉全民K歌”的话题被浏览近12万次。
  
  资本将老年人卷入其中,他们很快成为庞大商业机器中运转的一环。为留住老年人,许多APP添加了“0元领水果”“签到领金币”等小游戏,以此增加用户活跃度和使用时长。
  
  有网友表示,家里老人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拿出五、六台手机一起快速滑动赚金币,同时参与多款APP的抢红包活动,每天都在做任务,点亮灯笼、集卡、玩小游戏。
  
  2018年时便有新闻报道,有人通过赚金币收入近10万元,而许多APP则收益更为可观,如仅成立27个月就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趣头条,其中不乏大量老年人长期在线活跃的巨大“功劳”。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争夺老年人增量用户的战役已然白热化,各类APP摩拳擦掌,誓要留住这群“有钱有闲”的中老年用户。
  
  社科院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显示,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疑似上当受骗的比例高达67.3%,其中,受骗信息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我国老年人的购买力持续增强,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总消费或将达到18万亿元。
  
  而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很多老年人都没能逃过这场追逐流量的大潮。他们身处移动互联网的洪流之下,被流量、资本,以及年轻人裹挟着前进。

一位老人在视频直播平台直播唱歌
  
  适老化困境
  
  澎湃新闻·圆桌会议曾做过一个调研活动,其议题为“为什么老年人会沉迷网络?网瘾的背后是什么?”而得到的答案是:孤独。
  
  每块不同的屏幕背后都藏着相同的孤独。在调研中,“爸妈用微信干啥”的答案一目了然——社交(85%)>信息(65%)>支付(50%)。即便是沉迷于“K歌”的老年人,也更注重通过K歌软件交友,正如许多网友发现自己的父母沉迷的不是唱歌,而是点赞、播放和排名等社交功能。
  
  湖南省卫健委曾发布文章表示,因孤独造成的心理与生理问题,是导致老年人自杀的重要因素,而这时候,互联网为伶仃的老人打开了另一扇门,即便许多平台以此为契机敛财,老年人依旧乐此不疲。
  
  在子女眼中,父母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手机里,是一种“网瘾”的表现,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种紧张在父母眼中却是一种多余的担忧,即便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长辈们沉迷于此。
  
  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讲,手机成了从繁重工作和家务中解放出来,进入新世界的重要通道,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把目光从“麻将+广场舞”转向了“刷视频+抢红包”。
  
  2021年以来,我国工信部启动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一直在陆陆续续推进,其中涉及包括新闻、交通、 金融、社交、医疗、通信、购物等日常应用,手机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了一种社会趋势。
  
  淘宝曾在2018年便打出了“年薪30-40万聘请60岁以上淘宝资深用户研究员”的招聘启事。
  
  无独有偶,今年上半年,抖音平台处理相关违规直播间446个,封禁违规账号33个,包括许多粉丝超过百万的主播。快手针对“剧本炒作”式的152个情感直播间进行了封号。
  
  封号之外,抖音官方微头条还发布了一条招聘启示——“招募10位老年人,对产品适老化升级提出建设性建议”,抖音“老人版”呼之欲出。
  
  在这波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风潮之下,滴滴打车、微信、百度等工具类应用陆续推出了老年版,总体上遵循着加大字体、加大音量、极简页面、减少广告等原则做改造,尽量方便老年群体的使用。
  
  究其初衷,是针对不同群体的人文关怀,还是竭尽全力要把老年用户留在平台借机“割韭菜”,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抛开“被抛弃”与“被收割”两种极端,探索移动互联网连接老年群体的最佳方式,不仅是科技界的当务之急,更是全社会的重要议题。
  
  无论如何,当所有人将目光转向老年人群体,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与监督机制不得不“并驾齐驱”,因为在老年人规模迅速扩大的今天,在手机屏幕后迷茫着的,并非事不关己的“银发陌路人”,而可能是你我的父母亲。(文/记者 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