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全运契机” 打造“体育名城”

2021-09-27 18:45: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近年来,西安市以前所未有的政治担当、前所未有的扎实作风和前所未有的发展魄力,开展了一系列实实在在聚人气、得人心、促发展的工作,为城市发展增进了实力、赢得了声誉、孕育了动能。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在务实进取和开拓创新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即将举行的“十四运”,既是西安发展成就的全面展现,更是西安发展契机的全新开启。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的深情嘱托和重要指示,当好东道主、办好十四运;我们要抓住“全运契机”,把西安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亚洲“体育名城”,助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迈向更高发展水平。

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
 
  抓住“全运契机”打造“体育名城”的深远意义
 
  政策引领:打造“体育名城”是健康中国的重要遵循
 
  体育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根基,是国家强盛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相互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南京青奥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现在孩子由于体育锻炼少,身体健康程度有所下降,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我们应以举办全运会为契机,全力推进“体育名城”建设,在践行“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实际行动中走在全国前列。

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首站火炬传递活动
 
  需求引致:打造“体育名城”是民生幸福的重要承载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全民健身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全民健身的重要意义,“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可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在全民健身战略推动下,更多老百姓爱上运动、参与运动、主动运动。2021年中国体育产业峰会发布的《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大众健身年平均消费意愿相比2020年提升35%,体育消费意愿进一步加强:主要参与运动项目前五名是跑步、羽毛球、健走、游泳和骑行;健身房/俱乐部、大型体育场馆、体育综合体等专业场馆锻炼选择比例显著提升,更多人走出家门来到专业体育场馆运动健身;女性体育消费显著增长,在购买健身卡及私教课程等方面显著高于男性;受《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影响,有较多的家长认为有必要报体育考试项目培训班,游泳和球类运动是家长选择较多的培训项目,并呈增长趋势。全民健身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在生活中,体育需求或许不算“大事”,但很多时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从这样的“小事”中来的。民生的需求点就是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扎实实建设体育名城,实实在在推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必将成为人民的幸福工程。

后宰门小学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
 
  发展引擎:打造“体育名城”是推动发展的有力抓手
 
  民生的需求点也是发展的引爆点。体育产业发展对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促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着历史性的推动作用。该文件发布之后,各地政府都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催生了一批市场主体,形成了联动发展格局和产业发展热潮。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东、山东和辽宁等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构建城市品牌、推动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融体育、休闲、健康为一体的休闲健身产业是市场前景极为广阔的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有效培育具有协同发展链和核心竞争力的休闲健身产业对于城市发展和民生幸福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大好机遇,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全运效应”,全力打造“体育名城”,切实构筑产业新高地、精心打造民生新亮点。

马腾空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练习骑独轮车运球
 
  抓住“全运契机”打造“体育名城”的具体建议
 
  “体育名城”是城市品牌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体现价值,关乎发展。要把西安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亚洲“体育名城”,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高远谋划,及时部署——积极打造“体育名城”战略品牌
 
  不失时机地宣传品牌和招商引才。全运会既是精彩的体育盛会也是难得的工作平台。我们要牢牢抓住全运会期间全国目光聚焦西安的重大机遇,用融媒体矩阵的“会说”和全体西安人的“真做”,全方位展现近年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全新格局和全新成就,讲好西安故事,锻造西安品牌,提升城市吸引力、增进城市竞争力、激活城市发展力。我们要牢牢抓住全运会期间全国目光聚焦西安的重大机遇,全方位宣传西安打造全国“体育名城”的雄心壮志和宏伟蓝图,发布利好政策,聚拢体育英才。我们要牢牢抓住全运会期间全国目光聚焦西安的重大机遇,全方位推介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和美好未来,做强招商引资,做优招才引智。
 
  因事制宜地创新机制和推动发展。休闲健身产业是国家倡导和支持的民生产业,是各地争相培育和招商的朝阳产业。出台有利于休闲健身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优化协调有利于休闲健身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台打造全国乃至亚洲“体育名城”的实施意见,制定“推动全民健身打造体育名城”的实施方案。组建西安市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西安市体育产业协会,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推动我市体育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体育企业、体育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体育企业和体育英才来西安投资发展。发挥西安体育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现有优势,设立“一带一路”体育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举办体育论坛和体育博览会,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体育艺术表演、体育文化宣传和体质健康测量等活动,将西安打造成为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中心。
 
  统筹布局,匹配供求——精心开发“体育名城”赛事项目
 
  精品体育项目是“体育名城”建设的坚实载体。我们应整合资源、统筹布局,重点开发赛事、健身、旅游康养等“体育+”项目,有效支撑“体育名城”建设。
 
  积极申办精品赛事项目。场馆因赛事而建,器材因运动而设;赛事多起来,场馆才能用起来;运动多起来,器材才能动起来。要以承办全运会为契机,加大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力度。积极承办国家A类体育赛事,如亚运会、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亚洲锦标赛、亚洲杯赛、职业联赛等。引进对城市发展有价值且观赏性强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形成赛事与城市良性互动,体育与消费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精心打造特色赛事项目。持续扩大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一带一路”系列精品赛事的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批内涵丰富、前景良好、可持续运作的自主IP体育精品赛事。沿108国道至周至县黑河流域道路为主要赛段,设计黄金赛道自行车赛;沿渭河治理廊道,设计全民健身跑项目;沿风景秀美的环山路,设计自行车公路赛。开展群众参与度较高的越野赛,展现西安“华夏故都、山水之城”的魅力,培育享誉全国的群众体育活动新品牌。
 
  着力探索旅游康养项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医院开展以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引导社会力量开办运动康体、运动康复等服务机构。开发体育旅游和体育康养资源,加大对体育旅游、体育康养基地和线路的扶持力度,推动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生态体育公园、登山健身步道和户外体育俱乐部建设,推动体育、旅游、康养等融合发展,探索构建运动和旅游促进健康的新模式,将白鹿原和翠华山等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景区等培育成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完善设施,智慧运营——提升体育名城服务效能
 
  建设现代化体育场馆设施。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推动全民健身、打造体育名城的物质载体和重要保障。其一,在“推进全民健身、打造体育名城”的总体部署中,科学编制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其二,将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其三,积极推进既满足专业比赛需要又贴合群众健身需求的智能化多功能体育场馆建设,有效促进体育场馆结构升级和服务流程再造,使之具备运动健身娱乐社交等丰富功能,满足多元需求,激发市场活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综合效能。其四,鼓励合理利用闲置土地等“金边银角”,建设乒乓球场、篮球场、笼式足球场和多功能运动场等室外运动场地,新建和改建公园、绿地、绿道等公共场所,配套建设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健身器械等公共体育设施,营造运动氛围,带动全民健身。

曲江新区路边的健身设施
 
  构建智慧化健身服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明确指出,推进“互联网+健身”,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我们应加快建设智慧化健身服务体系,构建“全民健身一张网”的智能服务平台,形成“全城运动满天星”的全民健身格局。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做好“西安市体育局”政府官网的基础上,由西安市体育局牵头建立一个链接政府、场馆、群众、产业的服务平台——“西安全民健身智慧大管家”,集合“赛事活动”“场馆预约”“公益培训”“科学健身”“体质监测”“体育商城”“运动银行”等诸多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和健身活动智能化发展,提升场馆设施利用,优化运动健身体验,实现多重利好效应。
 
  推进普惠化全民健身工程。坚持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向均等化、便捷化、智慧化迭代升级。以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为目标,让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多起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健身服务。打造“政府出资金、小区出场地、企业管运营”的智慧“运动 • 家 ”社区,不断构建社区全民健身服务新模式,方便群众通过APP就近“约练”“约教”,享受在家门口锻炼的快乐和幸福。力争在每个智慧“运动 • 家 ”社区都建有1个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站,进驻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体质监测和健身活动等。对引领运动时尚的专业运动员和健身达人给予活动支持,对老人、学生、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给予健身优待,对劳动模范、三秦工匠和优秀企业家等有突出贡献者开放绿色健身通道,将全民健身落到实处,让运动创造活力、体育赋能发展。
 
  (文/吴正海    作者系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