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
我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经历了诞生、发育、成长、骚动、困顿、成熟、超越等各个阶段,才能完成它的全过程。而文学的生命描写,一定能够唤起我们自己的人生况味及生命百态。我时常会去想,大自然和宇宙间永恒的东西是物质,人生永恒的东西是肉身?当所有心灵鸡汤都在教你人生如何才能幸福快乐的时候,我很幸运看到了匡燮老师写的《我与世界》,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人生永恒的东西应当是精神!
匡燮老师196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开始散文创作,有散文集《野花凄迷》《无标题散文》《悟道轩杂品》《记忆蛛网》《剥离手记》等,共计百余万字。《我与世界》是散文家匡燮老师自2013年至今,历时八年写就的一部多卷本百余万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它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具有“其人格的历史”意义的文学自传,也非具有历史空间意识的回忆录。
匡燮老师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一位文学大家,当年在贾平凹先生给《匡燮散文集》序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又是数年,这人开始写散文了。他写散文并不是他的职业,所以他没有把生活作为事业的感觉;产量是太少,一月有一篇,或者数月有一篇,没有以束集手榴弹的轰炸而浪得虚名。但他有壮悲而奇艳的经历,自用不着看别人的书及借意衍文,他满腹饱学并未见到卖弄而沦为迂腐,一个才情洋洋的人却也不敢滥于轻佻来。他为人淡泊所以活得并不乏累,文作得寂寞因此与艺术日益亲近。这人就是匡燮。”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但是这次我很不幸。因为我没有见到匡燮老师,这位文坛巨星因病去世了。虽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留在世间的作品已为我们拓宽生命的宽度,延续生命的社会长度。
文学要求用形象、生动的文字来描写人情世故,她追求最基本的东西是感人。当我们走进匡燮老师的整部作品,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看到他力求用文学的表现手法,用形象生动而不是臆造死板的文字,使写出的文章尽可能给人以身临其境、扣人心弦的感觉,尽可能的去打动人。正如汉代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文章之所以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他把史实与文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最后我想说,书无厚薄,文无长短,有情则存,有魂则灵。在匡燮老师的《我与世界》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少要读史老来文,文学是人学,没有对生老爱恨的敬畏和感悟,没有洞悉生活琐碎背后的悲悯和感恩,是写不出真文学的。匡燮老师的作品能让你感受文学的魅力,就一定是体悟人学的好文字。(文/陈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