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厂兴乡村

2021-09-02 16:13:3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社区工厂这项被国家人社部在全国推广的重要经验模式,是陕西实施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而催生的基层创新实践,在历经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机制模式不断完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一个个新社区工厂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成为地方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

       2021年7月1日,这是创造人类发展史上伟大奇迹、将被永载史册和丰碑的光荣时刻。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庄严宣告承载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也标志着陕西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三秦大地沧桑巨变雄壮交响,也是三秦百姓勠力向贫困决战决胜的雄伟史诗。

...

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的社区工厂

       回首小康征程 当知来之不易。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难点是就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百姓就业,是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近年来,陕西积极破解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痛点难点,总结扶贫搬迁社区建设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创新经验,坚持政策引导、企业主导、因地制宜、创新施策,创建了“社区工厂”发展新模式,拓宽了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为战胜贫困全面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将此概括为“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创新实践 社区工厂星火燎原

       陕西省人社厅就业扶贫办负责人张惠龙向记者讲述了全省社区工厂的发展历程,社区工厂作为就地就近就业扶贫的有效做法,起源于安康市平利县。他讲到,早在2004年,安康市平利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干部唐益平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工作,他负责带队把需要就业打工的人送到深圳、东莞、惠州的袜厂、鞋厂、电子厂……十年间,平利县南下打工人数已达数万。当初挤火车南下的工人里,一部分逐步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2014年春节前,身为县招商服务中心主任的唐益平在“平利县返乡人士新春座谈会”上,号召他们返乡创业。在外漂泊多年的张富涛、张富丽兄妹动了心,他们早就想回家乡干点事业,他俩率先决定把深圳自创的一家小工厂搬回平利,在城关镇长沙铺村自家堂屋里,创办了平利县第一家“返乡小作坊”——富声电子,专门加工耳机喇叭电子元件。小厂最初聘用6人,为邻近的农村妇女简单培训后上岗,工资按件计酬,每月能挣2000元。几个月后厂子逐渐步入正轨,用工达30人。

...

平利县嘉鸿手套厂的员工在绣花车间加工产品

       多年的劳务输出,培育了张家兄妹等一批创业者,平利县的人才红利开始显现。富声电子规模虽小,却成为了平利社区工厂的雏形,树起了返乡创业的榜样,也坚定了平利县支持群众创业的信心。到2014年秋天,三阳镇、老县镇、八仙镇等地,创业者渐次涌现。有做线圈的,有做手套的……老板都是平利人从东南沿海返乡创业,有的把厂子开在自家屋里,有的开在搬迁社区。

       平利县属于陕南移民搬迁重点县,自2011年起,住在山边沟边、滑坡险段的数万农户,有序集中搬至山下安全地段。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搬迁百姓找到致富增收出路,成为当地政府棘手的难题。社区工厂的创办刚好解决了这部分群众就近就业的问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厂房、培训等方面的难题。平利社区工厂逐步从自家房屋搬进社区,在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得到保障。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平利县社区工厂的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到2016年底,社区工厂已开设到平利全县所有乡镇。时至今日,这片秦巴山区已有83家社区工厂创办发展,解决了6000余群众就业,促进了平利商贸投资和县域经济发展,让一大批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来到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实地察看了社区电子加工厂、毛绒玩具厂、服饰公司产品展示厅,对当地“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

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窑头社区工厂的工人在车间内生产袜子

       共建共赢 创建致富小康的“梦工厂”

       张惠龙介绍,2016年省市有关部门在调研农村创业和就业精准扶贫工作时,了解到平利县因地制宜探索实施“搬迁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工厂促就业”的新模式,发现这些散布在乡间和社区的小作坊小工厂有发展活力,一个岗位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人就业可以脱贫一个家,一个‘半小时就业圈’可以激活一个村。这些社区工厂普遍从事初加工、手工业、来料加工经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不高,技能易学易会,不仅解决了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增收,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使贫困群众和企业实现了双赢。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社区工厂”这种新经验、新模式开始在全省全面学习推广。2017年5月和2019年1月,省人社厅联合财政厅、扶贫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切实加强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社区工厂的支持力度,在厂房租赁、就业补贴、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多方面支持,进一步加快了各地社区工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2018年,安康市制定颁布全国首个《社区工厂地方标准》,运用标准化工具贯彻社区工厂建设发展全过程、各环节,促进社区工厂发展走上以标准化加速、规模化扩张、连锁化发展、规范化提升之路。同时,安康市、商洛市还推广建立村级劳务公司,在促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同时,对接社区工厂和贫困劳动力需求,建立信息供需平台,建立形成“社区工厂+贫困劳动力+村级劳务公司”的就业扶贫模式,促进社区工厂建设和就业规模双提升。

       为促进社区工厂规范化建设,将“社区工厂”做好做大,部分市县政府对社区工厂建设原则、运营管理、资金筹措、用工来源、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便于各地在社区工厂建设时有遵循、有参照,推动社区工厂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高效化利用,确保社区工厂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几年来,陕西抢抓东部产业转移和苏陕扶贫协作机遇,各地兴办社区工厂,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取得了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迄今,全省共创办社区工厂1704家,共吸纳5.81万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7万人。为陕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陕西依托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做法5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经验,2个案例入选人社部“全国人社扶贫典型案例”,其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

...

       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社区工厂内,社区居民在加工插头

       激活动力 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建好社区工厂,富裕一方百姓,提升一地发展。如今,一个个新社区工厂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成为陕西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重要载体,成为支撑当地贫困群众增收的一个个支点和希望,激发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长期关注社区工厂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认为,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它契合县域实际: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留守群众、妇女都能参与;从城镇化角度看,它帮助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县域经济角度看,它把一大批搬迁群众培养为熟练的产业工人;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它让务工者能照顾家庭,有效破解农村留守问题。社区工厂虽然门槛低、规模小,在日常管理中仍要始终坚守两条底线,一是安全生产底线,二是带贫益贫底线。

       张惠龙讲到,社区工厂是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农村群众因为社区工厂在生产生活上有了新变化新气象——贫困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门路,非贫农村群众有了不致贫的保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外部帮扶到内涵发展,社区工厂为脱贫增收开辟了就业新渠道,社区工厂以发展地方产业,创造就近就地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产业转移、易地搬迁为契机,通过精准把握贫困人口的结构特征,把车间建到村、把岗位送到户。这项工作模式在全省各地百花齐放,车间的产业类型、经营主体、组织方式等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为贫困人口快速增加了收入,极大地方便了生活,减少了返贫风险。

       谈到社区工厂未来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吕开宇认为,面对逐步增加的社区工厂数量,又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社区工厂消防安全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车间标准化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流程相对少了规范性,但对于市场和采购的标准化需求,就明显需要标准的制定和规范。我们要做好“三个转变”:提升创业能力,增加技能,把社区工厂概念转化为“帮扶车间”或者“智慧车间”。二是从重视建设向重视管理的转变,三是从支援向互惠的转变。不仅要让社区工厂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大作用,还要让工厂实现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文/记者李承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