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公布,该《条例》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土地管理法》制度框架下,《条例》聚焦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等重点问题,强化对耕地的保护,针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合村并居”中违背农民意愿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制度边界,强化法律责任。随着《条例》的公布,关于耕地保护的话题,又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陕西有多少耕地呢?是否守住国家划定的耕地保护红线?

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稻田
固守耕地红线 保护沃土良田
八月的三秦大地,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汉中盆地是“鱼米之乡”,稻田平坦如镜,秧苗茁壮,抽穗扬花;关中平原是粮食基地,小麦入仓,八百里青纱帐,玉米抽穗灌浆;陕北高原,苹果满园,瓜果飘香,马铃薯也将迎来成熟的季节。作为农业大省的陕西,稳住了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四大主粮种植面积,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景。
连年丰收的背后,是陕西守住了耕地红线。
去年11月27日,在“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现场,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张亚平宣布,自“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全省耕地保有量5965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595万亩,完成了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守住了全省耕地保护红线。
据本刊记者了解,根据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下达陕西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54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4590万亩。土地利用调查显示,全省目前实有耕地面积5965万亩,超过国定目标55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595万亩,超过国家目标5万亩。
张亚平介绍说,目前,陕西省已经构建起了“县域平衡为主、市域调剂为辅、省级统筹保障重点”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框架。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这是陕西守住耕地红线的“法宝”。

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旁留村,播种机在播种土豆
治沟造地,新增耕地80多万亩
夏日,驾车沿着包茂高速向陕北行驶。在延安境内,你会看到公路两侧的漫坡上、沟道里,整治过的地台阶式一块连着一块,绿油油的玉米随风摇曳,放眼望去,沟道里的玉米已长成一人多高,郁郁葱葱、挺拔伫立,长势喜人。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境内沟壑纵横,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9%,曾经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一度占总土地面积的78%。
20年前,延安掀起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热潮,家家户户把陡峭的山坡地都栽植上了树木,积极退耕还林。许多农民,只留下几亩离家近些的缓坡地,种菜种粮。可是,这些缓坡地也不是旱涝保收的农田,种植谷子、糜子等杂粮,亩产也只有二百来斤,若种植水肥需求量大的玉米,产量也不过三百斤,农民基本上是靠退耕还林后国家补贴的钱粮过日子。
如今,通过治沟造地,延安市的千沟万壑变良田沃土。
以安塞区建华镇井沟村为例,2017年,治沟造地办在沟道底部平整造地,形成沟坝农田近40亩,面积可满足大型农机操作。还配套了排洪工程,确保涝可排除洪水,旱可留住雨水。亩产一下子从原来的二三百斤提高到1000多斤。
治沟造地的“南泥湾示范区”位于宝塔区南泥湾镇,建设总规模8867亩。陕西地建集团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和工程措施,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了生态民生工程、土地整治示范工程和治沟造地样板工程。如今,南泥湾优质稻田碧波如画,重现了“陕北好江南”风貌,在粮食增产增收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据本刊记者了解,治沟造地是延安市在退耕还林之后实施的又一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大战略。于2008年开始探索,2010年在子长县、延川县、宝塔区先行试点,2011年底经省政府批准,在全市全面推广开来。到2018年11月底项目全部竣工,197个子项目共完成建设规模54.38万亩。
2020年10月份,陕西省政府验收了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截至验收时,共完成建设规模55.48万亩,超额完成4.8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1.77万亩,超额完成7.1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2.42万亩。
在2020年当年,陕西就完成7个市30个县(区)200多个补充耕地项目的核实工作,全省新增补充耕地13万亩。“十三五”期间,全省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80多万亩,落实了耕地占补平衡。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
“陕西通过土地整治等措施,集约开发未利用地和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等后备资源,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通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零、散、乱、旧农房等拆除归并和复垦耕种,有机调整生产和建设空间布局,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张亚平介绍说,“通过‘旱改水’‘坡改梯’、土壤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整治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耕地质量。”
以延安为例,因为一个又一个治沟造地项目的顺利完成,使得原来的缓坡地、沟滩地、河滩地变成了土地平整,排洪、田间道路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农田。有利于农业机械作业,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最值得称道的是,治理后的土地,田块减少而面积增大,田间道路、排洪灌溉配套,为大型机械耕作创造了条件,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支撑,一些现代农业集团纷纷来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
陕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产能的重要基础工程,统筹整合项目资金,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突出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四大主粮生产,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1421万亩,农机深松整地1900多万亩,建设秸秆还田试点30个,全省耕地质量持续提高。
在关中平原,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东姜村群众尝到“甜头”。过去全村4000多亩耕地用土渠灌溉跑冒滴漏,田间无路或道路不通、不适宜机械化作业,经过两年改造,如今是保肥保水、高产稳产的大亩田地,成为粮食种植大户争相流转的“香饽饽”。
关中平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实现了灌溉节水化、品种优良化、道路平坦化、路旁绿荫化、田园生态化及“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除了有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外,对改变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也有着很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2021年,陕西还将建设高标准农田29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既遏制了耕地“非农化”,又防止了耕地“非粮化”。
自上而下努力,护地理念深入人心
陕西牢固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对标国家下达陕西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各地将粮食播种面积分季节、分茬口、分品种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镇、村及具体地块。
据了解,2020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1.5万亩,总产量1275万吨,创1998年以来新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不仅粮食实现了“十七连丰”,各类农特产品也实现了丰产丰收。截至2020年底,全省苹果栽植总面积945万亩,总产量113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千亿元目标;设施农业总面积362万亩,总产量1260多万吨,规模居西北首位,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千亿元目标;奶山羊存栏280万只,羊奶产量79万吨,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木耳等50多个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持续增强,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
陕西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实施“3+X”农业特色产业工程,得益于全省自上而下对于耕地红线的固守。
今年7月12日,陕西省政府召开全省土地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赵一德省长就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土地管理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依法依规推进全方位保护,科学规范实现可持续利用,推动全省土地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赵一德指出,要着眼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紧紧扭住问题抓整改、突出质量抓提升、创新机制抓监管,统筹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从长远上、根本上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要着眼增强综合效率效益效果,通过强化规划计划、转变开发方式、盘活存量资源、优化要素配置提效率释潜能,依法管理土地,高效利用土地,不断增强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要着眼多目标平衡系统化落实,坚决扛起重大责任,切实提升能力素质,推进土地管理利用质量、结构、空间、效率、效益和安全相统一,努力实现土地管理利用全领域、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监管,切实以更严密的责任体系、更完善的激励机制、更高效的专业队伍、更过硬的工作作风,把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执行到位、落实到位、见到实效。
全省自上而下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土地是最宝贵、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保护耕地的理念,深入人心。(文/记者 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