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时代

2021-09-08 15:04:16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新兴职业并非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早在2004年8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正式向社会发布了第一批新职业,其中包括形象设计师、锁具修理工、呼叫服务员、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汽车加气站操作工、牛肉分级员、首饰设计制作员等如今已然屡见不鲜的传统职业。
  
  在其后的16年间,我国共发布了13批,共计147个新职业,而我们通常将2015年之后纳入国家《职业大典》的职业称为“新职业”。
  
  网约配送师、互联网运营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在线服务学习师……我们逐渐发现,这些新职业似乎再也无法用一两个词描述清楚,工作内容也愈发多元起来,可以说,伴随着我国经济腾飞的,便是一部“新兴职业发展史”。
  
  收纳师,藏在家务中的新职业
  
  4月25日,哔哩哔哩发布了《新360行·2021年青年新职业指南》,在这份《指南》里,曾经的“不务正业”都陆续转正,在这个全新的“就业市场”里,兴趣爱好、生活技能、专业知识都可以发展为职业。
  
  曾是一名普通职员的小兰通过抖音了解到整理收纳师的职业,经过系统培训学习后,成为一名兼职收纳师。在她从业的一年多里,不但辞去了之前的工作,成为全职收纳师,其工资也有了惊人的增长。
  
  小兰的团队里人数不超过10个,整理收纳多数是计时收费,单人200块/小时。据小兰讲述,他们团队接过最大的一单,是一个900平米别墅的整理收纳工作,他们一个团队做了一整个星期才完成,得到了7万块的佣金,而这笔“生意”中,纯利润甚至能达到5万之多。
  
  寻求整理收纳的客户多数来自于90后与00后群体,其工作内容不仅限于整理收纳,还包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搬家整理工作。

收纳师在收拾衣物
  
  在实际中,多数人都会将整理收纳与家政行业相混淆。小兰表示,整理收纳行业与家政行业有本质不同。整理收纳师行业发展至今,工作早已不限于衣橱或是厨房,更多的时候,整理师们需要关照整个空间,梳理屋主、空间与所有物的关系后,制定整体解决方案。
  
  究其特点,整理收纳师主要“治乱”,而家政主要“治脏”。有调查者在采访了数十位整理师之后发现,几乎没有物品不过剩的家庭,更没人说得清楚自己究竟拥有大致多少数量的不同物品。

一位专职衣柜整理师在为“懒人们”整理衣柜
  
  在新浪乐居财经发布的《2020中国整理行业白皮书》中,一个社会现象正在显现,即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表示需要整理师。《白皮书》指出,85%的中国人不懂空间规划,他们当中91%的人患有囤积症,舍不得扔衣服;83%的人衣柜衣物数超过500件。
  
  小兰的新职业并不能带来所有人的认同,她常常发现,整理收纳师最终要解决的是不仅仅是空间关系,更需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为了生活空间更有条理而付费整理。在小兰的观察中,即便在西安这样的新一线城市,有“享受生活”意愿的人也并不算多,但恰恰是客户较少的区域的人居环境是最需要改善的。
  
  在他们看来,能否通过整理收纳让一个家获得幸福感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矛盾,他们宁可将这笔钱花在给孩子多补一门功课上。
  
  但小兰认为,职业收纳师也有义务一步步改变大众以往的旧观念,让人们在未来有更多地选择。大多数人对于整理师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整理就是扔东西,收纳就是摆整齐”的思维上。然而一个优秀的整理师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委托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这才是整理师高薪的真正原因。
  
  绝不等同于家政人员或者钟点工,小兰说,整理收纳师是一个媒介,它激活了社会和经济的潜在需求,并创造了新的市场,也使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日趋多样。
  
  剧本杀,游戏人生里的生意经
  
  如果说收纳师只是从传统行业中偶然“杀出”的一匹黑马,那么“剧本杀”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兴行业。
  
  大学毕业后,出生于1994年的秀华和同学一起在西安市小寨开了一家名叫“华胥里”的剧本杀店。据秀华介绍,“华胥里”出自典故“一梦华胥”,《列子·黄帝》中有:“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于是,“一梦华胥”便有了一场幻梦的意思。
  
  剧本杀,作为一种体验推理性质的游戏,其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前来体验的顾客在游戏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在搜集线索后找出游戏里隐藏的真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角色扮演,亦是当代年轻人在繁重工作外的“一场梦”。
  
  在秀华200多平米的店面里,有6个可供顾客同时“上车(组织剧本活动时被称为组一车人)”的房间,根据剧本的不同类型,秀华投资近30万将其装修成恐怖房、古风、日式、民国风等不同类型。
  
  除了装修的投资,秀华大部分钱都用在了剧本和衣服上。秀华店里有两百多套衣服,这是开店两年多积攒下来的,在他看来,衣物能为顾客创造更好的故事沉浸感,这些投入无疑是必要的。
  
  除了衣物,秀华店里还有超过200个剧本。通常来讲,剧本分为盒装本、城限本(城市限量剧本,即一个城市内只有有限几个剧本杀店可以拿到的剧本),以及独家本,根据剧本的不同类型,价格也由几百块到上万块不等。
  
  在成为这家剧本杀店面老板之前,秀华也是一名剧本杀狂热爱好者,从玩儿家到店家的身份转换期间,他打过200多个剧本。在他开店的两年时间里,有一大半回头客都是曾经的玩伴。店里的一面墙上整齐罗列着老顾客的照片,这种特有“人情味”将他的店和其他剧本杀店区分开来。
  
  事实上,剧本杀行业的火热主要源于2020年以来的疫情,在疫情影响之下,许多户外活动转向室内,剧本杀也成为因此而迅速发展的行业之一。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剧本杀企业的数量迎来井喷。天眼查App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近8500家剧本杀相关企业,其中,有近6成注册于1年内,超9成为个体工商户。
  
  36氪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一家剧本杀线下实体店的前期投入在30~100万元不等,包括了房租+装修+剧本+DM(主持人)。其中运营良好的店家半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实现盈利。
  
  对于秀华而言,剧本杀行业不仅仅是工作,与普通工作相比,开剧本杀店更像是一个为城市中压力繁重的人们提供交流渠道的社交场所。秀华并非本地人,更能体会到从外地到大城市来打工的年轻人的心酸与压力,推剧本能使参与者在业余生活中认识新的朋友,甚至有可能因此开展一段新的关系。
  
  仅仅几个星期之前,有一个老顾客刚在店里办完自己30岁的生日party,这些超脱于老板与顾客之外的活动常常在华胥里发生,而这些都是秀华认可的工作价值。
  
  在他和他的合伙人看来,一个属于年轻顾客的新新行业终于到来了——和顾客做朋友,在一场共同的游戏中体验不同的人生,也能体面而有趣的活着,这大抵正是他们理想中的生活。
  
  惊喜策划,“幸福”与“事业”同行
  
  早在1994年,相声演员冯巩和牛群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绎了一个名为“点子公司”的相声作品,在相声里,他们开了一家专门为顾客出“馊主意”的点子公司,其诙谐幽默的内容无法不令人怀疑,开点子公司赚钱纯粹是无稽之谈。
  
  直到20年后的2013年,著名导演冯小刚的电影《私人定制》上映,在电影中,愿望规划师杨重(葛优饰)、情境设计师小白(白百何饰)、梦境重建师小璐(李小璐饰)与心灵麻醉师马青(郑恺饰)四人组成的公司“私人订制”,以“替他人圆梦”为自身业务,专门为不同客户量身订制“圆梦方案”,无论客户的白日梦多奇葩、要求多严格,“圆梦四人组”统统来者不拒,甘愿满足客户的任何需求。

一位婚礼策划师进行环境布置
  
  虽然影片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捧腹的圆梦故事,但其给观众的观感始终停留在“成全别人,恶心自己”这样的公司口号之上。随着2014年《私人定制》被评为“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影片”,也形成了大众的定势思维——帮人圆梦、替人出点子,这种创业故事只能出现在文艺作品里,要将其发展为职业,似乎并不十分靠谱。
  
  而做了3年“惊喜策划”的娜娜并不这么认为。作为类婚庆公司的一种创业项目,娜娜专门负责帮客户表白、求婚、办生日宴会,说白了,娜娜的工作就是专业策划“惊喜”。
  
  在多数人的想象中,娜娜的工作室应该开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拥有十几个员工。现实是,娜娜在一个“老破小”的小区里租了一套不到100平的屋子,虽然小区环境一般,但与繁华的商业街只有一墙之隔,方便她与客户见面,也便于道具运输。
  
  娜娜租的屋子既是工作室,也是家,除了简单的起居用品,堆在屋子里的,大多是道具物品,只有一个放着两台电脑的大办公桌用来办公。
  
  在娜娜开着的显示屏上,是密密麻麻整理起来的每月日程,为了保险起见,这些任务同样出现在她手写的月历之上。
  
  据娜娜描述,她很少有“空档”,很多订单甚至已经排到了半年之后,而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5.20”“七夕”这样的热门日子,还会一天接十几个单子。而她挑选一些较为繁琐,顾客要求更多的单子亲自去做,其余的则交给临时兼职。
  
  惊喜策划分为很多类型,在娜娜做过的单子中,“密室求婚”“酒店求婚”“森林、草坪求婚”……都只是“常规操作”,在每年5、6月这样的旺季,她一个月能接到30多单,客单价至少在5000~6000元左右,而根据复杂程度,亦会有许多客单价在1~2万元的单子。
  
  在娜娜看来,她所从事的并非是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但的确很“麻烦”,而她的任务,则是替别人包揽统筹这些麻烦,只呈现其美好、幸福的部分,这也是她认为自己能挣到钱的主要原因。
  
  在此之前,她还专门指导一个在别的城市的气球供应商从事“惊喜策划”行业。“只做气球供应,利润必然是单一的,不做‘泥工、瓦工’,要做‘包工头’。从卖气球到做惊喜策划,需要将‘气球+道具+灯光音响+投影仪’这些‘麻烦’统统结合起来,并给出一个合理的创意,赚取综合费用。”
  
  娜娜认为,仪式感,是当代年轻人表达承诺与幸福感的主要渠道。在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或失望中,娜娜并没有厌倦,她认为自己的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内心幸福的人才能真正把带给别人幸福的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毕竟赚钱的动机是一时的,而内心对工作价值的笃定才是创业无往不利的精神支柱”。
  
  “新360行”
  
  在哔哩哔哩发布的《新360行·2021年青年新职业指南》中,有12%的年轻人正兼职尝试新职业,5.5%已全职投入新职业,而58.5%比例的年轻人则希望尝试新职业。在调查中,超过78%的年轻人青睐新职业是因为“符合其兴趣爱好”。
  
  2018年智联招聘发布的《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曾显示,有7成新职业青年选择工作是出于内心的热爱,而48.2%的新职业从业者认为“新兴行业的抗风险能力高于传统行业”。
  
  事实上,新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体系,如许多厨师岗位正在被中央厨房代替;许多行业的工厂逐步在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线替代原来的人工流水线;新零售、智能物流、无人酒店对原有商业模式的冲击在逐步加强……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技术的发展正是新职业产生的原因之一,比如,当数控机床逐渐成为制造业大量应用的先进设备时,数控机床操作工的需求就逐渐产生。
  
  而新理念,更是催生新职业的重要因素。“碳中和”概念深入人心,于是有了致力于解决温室效应的碳排放管理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诸如海洋处理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冷链视频安全管理员等等我们从未耳闻过的新鲜职业在不断诞生。
  
  “打工人”,也不再仅仅是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农民工”专属称谓。“996”工作制下的“码农”,终日为绩效所困的白领,承受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的“青椒(大学青年教师)”……不可否认,越来越多非传统意义上的打工者正在将自身认定为“打工人”。曾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的“打工人”一词,似乎早已成为无数职场人的口头禅。
  
  不论是用“打工人”调侃自身工作的平淡无奇,还是借以隐喻对当下境遇的心有不甘,总而言之,“打工人”一词的泛化背后,是无数职场人对社会地位的焦虑,以及对自身职业处境的重新审视。
  
  而今,“打工人”的帽子下面,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职业。如果说新职业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那么在这面“镜子”中,“个性化”已成为描述打工人“面貌”的主要“修饰词”。
  
  科技的变革使得职业更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机器人消灭了许多岗位,但不可否认,其会创造出更多的新职业,毕竟,新职业会伴随社会需求而来。到彼时,新职业会迸发出巨大能量,而最需要变革的,则成了我们脑海中陈旧的职业观。(文/记者 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