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实践”对文旅融合的启示

2021-09-02 11:22:2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两个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陕西各地近年来依托自身文化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有效途经,呈现出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的新气象。但总体来看,步子还不快,经验还不足,效益还不高,进展还不够平衡。我们在调研中,觉得西安市曲江新区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有特色、有亮点,其做法和经验对于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曲江新区推进文旅融合的做法与经验
 
  曲江新区是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也是陕西唯一一个定位文化保护利用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城市产业新区。近年来曲江新区在文旅融合领域持续进行探索实践,目前已经形成51.5平方公里的文旅核心区、31家景区(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8家,3A级景区4家)、22000多家文化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50家)的文旅产业聚集高地,尤其是在出版、演艺、影视、电竞、会展、体育赛事和文旅综合体建设等领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地助推和支撑了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其发展经验可以总结为“七个注重”:
 
  一是注重战略思维,将文旅融合放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坐标整体部署推进。曲江新区位于省会都市区,以文化商贸旅游服务为主打产业,具有独特优势。曲江管委会领导班子立足实际,深入分析,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文旅融合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最深厚、最具魅力的元素和内容,旅游为文化消费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撑。推进文旅融合,是曲江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统一大家思想,以“打造中华文明根脉城市和传承中华文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放在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摸清家底、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全面规划部署,扭住不放,使文旅融合一年一个台阶得以快速发展。
 
  二是注重将传统文化资源和城市形象塑造相结合,让文化遗址活起来。文物遗址众多是曲江新区的一大特色,也是该区珍贵的文化资源。曲江新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文化建设和民生改善相结合,近年来相继建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为城市个性表达和国家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载体。先后建设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一系列主题文旅项目,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新地标。推动小雁塔、三学街、大唐东市等新一批古都风貌聚集区的综合改造,为省会不断增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和高品质旅游景区。以城墙文化国门建设、大明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国际性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这些项目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
 
  三是注重将中国传统价值和城市文脉相结合,开发特色鲜明的传统节令活动。千年悠久厚重的古都历史文化,是曲江可以充分挖掘利用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曲江着力打造西安城墙上元灯会、大唐芙蓉园新春灯会、西安城墙新春楹联展示等节庆品牌,促进了新的城市民俗活动的形成。自2018年起,以大唐不夜城为主阵地,参与承办“西安年•最中国”文旅活动,用两年时间塑造出了面向世界的节庆文旅IP和网红都市。目前,上巳、中秋等传统节日品牌活动也在策划之中。
 
  四是注重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消费相结合,创新旅游业态。全面提升《梦长安》《梦回大唐》等旅游演出品质。不断推出多样化时尚节事活动,举办国际时尚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法文化论坛、第二十九届书博会等品牌活动。组织国际马拉松系列、TNF100秦岭越野赛等国际体育品牌赛事。上线“曲江旅游精品文创”平台,集合戏宝盟、亮宝楼等50个文创品牌、千种文创商品。策划丽人行快闪、七城星粉聚长安等线上线下营销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有效刺激了国内外游客的消费需求。
 
  五是注重将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相结合,为文化娱乐商贸提供载体。曲江新区依托重点景区,积极建设文化消费引领的购物中心,打造曲江大悦城、银泰百货等文商旅综合业态发展标杆。运营“海底餐厅”“李太白的茶货”和四大老字号等项目。探索行为文化和街头艺术表演,推出悬浮李白、不倒翁小姐姐等一批曲江网红天团,增强旅游体验。全面打造“夜景+夜演+夜宴+夜购+夜娱+夜宿”全方位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六是注重统筹文化演艺软硬件资源,推动文化传播传承新发展。绽放戏剧艺术的魅力是曲江文旅融合的又一特色。近年来曲江新区整合古都演艺团体,在为老百姓奉献优质精神食粮上狠下功夫,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累计完成各类文化惠民演出近万场,惠及群众近千万。在各级重大赛事中屡获殊荣,相声《南腔北调》荣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话剧《麻醉师》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柳青》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话剧《长安第二碗》《秦岭深处》,秦腔《李白长安行》广受专家和观众好评,与曲江海洋馆合作推出儿童剧驻场秀《哪吒》。西安演艺集团依托精品剧目开展多轮全国巡演,多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双效统一”上亮点纷呈。
 
  统筹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易俗社大剧院等舞台资源,西安演艺集团运营的大华•1935剧场集群、LIVE•创意谷展演中心成为西安小剧场文化聚集区,与易俗社剧场、易俗大剧院等形成遍布西安的剧场矩阵;以杂技及舞蹈界顶尖人才为基础,组建成立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成立曲艺混合所有制企业—西安曲艺团;将两家秦腔百年字号易俗社、三意社统一划归西安演艺集团,西安市艺术学校、周至县剧团委托交由演艺集团代管;3万多平米的曲江演艺大厦全面竣工,成为凸显古城西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地标。
 
  七是注重将内生发展与多元布局相结合,助推文化资源统筹开发能力的提升。曲江新区始终重视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的发展布局,对内加强文化平台建设,依托曲江文化控股、曲江文化集团、曲江旅游集团等联合创新,不断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金融、商业、体育、新经济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外在聚集西安文旅、西安旅游、西安饮食三大省内上市企业基础上,积极通过金融市场收购人人乐、世纪金花、华润药业等上市资源,深入谋划文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商业零售、高端购物领域的融合发展。
 
  经过不懈努力,曲江新区的文旅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2019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8亿人次,同比增长33%。文旅产业收入同比增长46%,占西安市文旅融合综合收入的72%。曲江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文化旅游网红名片。曲江的文旅融合之路,生动地展示、提升了古都西安的新形象,为西安乃至陕西增添了勃勃活力,也为全省的文旅融合发展树起了一面鲜亮的标杆。
 
  借鉴曲江经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纵观陕西,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得天独厚,大体有这样几大类:一是历史文物,二是红色文化,三是典籍文化,四是宗教文化,五是民俗文化,六是戏曲(影视)文化,七是传媒文化,八是出版文化,九是书画艺术,十是体育(竞技)文化,十一是自然文化,十二是产业(经济)文化。这些资源是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在中央和陕西相关政策推动下,各地市依托和挖掘自身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旅融合途径,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不可否认,各地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综合条件差异,因而在文旅融合的探索路径上也会不同,各具特色。但是在基本理念和规律上是共同的、是相通的。曲江文旅融合的实践与经验对于全省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利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机遇期,优化全省文旅产业布局。当前正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起步阶段,应在此阶段进一步强化基础,构建陕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可以结合陕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重点聚焦曲江新区等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区域,确立文化旅游商品研发平台、研学旅游互联网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从政策引导到资金投入,从资源整合到人才引进,出台一系列创新扶持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区域和优势项目,实现产业提质升级和规模化发展。
 
  二是兼顾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丰富元素。旅游消费的本质是文化消费,而文化消费的特色源自文化的多样性。应做好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和时尚文化塑造两方面的工作。总体上看,陕西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理单元,不仅历史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食、工艺、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留存了丰富的地方建筑、传统村镇、文物遗址等物质遗存,应当加强对当地文化资源挖掘的广度和深度,跟进最新研究成果,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丰富元素。另一方面,还应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紧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对时尚文化、体育竞技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的引入,面向年轻世代的需求打造体验型产品。
 
  三是多渠道、多场景挖掘文化资源价值,丰富文旅体验。加强文旅与科技、商业、体育、新经济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建设文旅综合体、引入新型文旅商贸业态、丰富街头艺术表演等更新传统商贸街区;培育体育赛事品牌,形成国际、国内、区域性赛事持续不断的陕西体育旅游市场;推动城市传统节令复兴,打造时尚节事IP,促进形成城市新民俗;制作精品影视作品、舞台演艺作品,联合知名游戏产品,宣传和弘扬城市文化,促进文化资源的深度转化;借鉴旅游发达城市的做法,建立高水准的旅游集散中心,集交通、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旅游服务功能于一身。同时,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处设立咨询点和报名点,在各酒店设置提示牌,方便外地游客;加强陕西文化主题的研学旅游开发,结合城市景观营造、夜景氛围营造和城市文化空间建设,转化利用文化资源,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四是创新文物保护模式,加强对大遗址地区的保护开发。陕西是大遗址分布的密集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一方面,应抢抓国家《大遗址利用导则》出台机遇,借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思路,以大遗址公园为保护模式,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使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得益彰,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有尊严地“活起来”。另一方面,应深入挖掘大遗址蕴含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创新保护展示手段,积极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让遗产资源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
 
  五是培育和支持大型文旅产业集团发展,打造文旅融合的中坚力量。大型文旅产业集团是陕西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应助力其发挥整合和聚集资源的突出作用,在项目审批、上市融资、文化金融、土地供给、技术输出等领域加强综合政策供给。曲江文化产业集团目前是西部唯一一家连续8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文化企业,也是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建议省上按照塑造“产业领头雁”的思路,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探索设立政策扶持、项目补助、融资平台等机制,帮助此类有一定实力的文旅产业集团“走出去”,为全省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发挥带动作用。
 
  六是实施优质演出资源要素整合,不断提升陕西文化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发挥陕西演艺团队的传统创作演出优势,贯彻“双效统一”,力推文化演艺精品。建议推广西安演艺集团改革经验,深入推进全省文艺院团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质舞台艺术演出场地、优秀剧本和优秀演员资源,激发院团发展内生动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大对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是对获得国家级荣誉作品的激励力度,推动陕西优秀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同时,挑选一批在国际上影响广泛、水准高超、具有鲜明陕西特色的文化节目,进行专项演出补贴。支持开展文艺院团世界巡游、全国展演活动,持续提升陕西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陕西省决咨委委员、省教育厅原厅长/杨希文
 
  陕西省决咨委委员、省社科联原副主席/胡  煜
 
  陕西省决咨委委员、西安市社科院原副院长/李骊明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所研究员/雷  蕾
 
  陕西省决咨委委员、省政府办公厅原副巡视员/张世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