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素来就有“苦脊甲于天下”之称,其苦根就是缺水。甘肃土地广袤、水资源匮乏,只能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最终造成了生态破坏、发展受限与人民困苦的恶性循环,成为落后根源和民生难题。
引洮工程的盛世奇迹与时代悲歌
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峡谷地带,海拔在1600米左右,一路向着青藏高原进发,海拔就不断向2000-3000多米、乃至4000多米快速攀升,上到兰州市两边的山上就可以看到干旱的梯田、稀疏的植被和缺水情况。黄河穿兰州城市而过,但山高水低、受“黄河分水”方案及提灌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山地仍然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尘土飞扬,没有充分的水资源供给,生态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
考察第一站是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引洮工程,这里将成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受水库区。引洮工程由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引洮供水工程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建设内容为水库大坝、水力发电站、引水和泄洪隧洞等,总库容9.43亿立方米,电站装机30万千瓦,总投资27.6亿元;后者主要建设内容为总干渠、干渠、支渠及配套工程,设计年引水量5.5亿立方米,一、二期工程共投资123.22亿元,惠及定西市、兰州市、白银市、平凉市、天水市等5市近500万人,发展灌溉面积48.2万亩。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视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6号隧洞进口工地,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并就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缺水干旱是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个重要难题”“引洮工程是造福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的一项民生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解决甘肃六分之一人口长期饮水困难问题,工程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14年12月28日,一期供水工程正式通水,陇中人民吃水难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引洮工程惠及沿岸百姓,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站在大坝边上,看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建筑,居然就是解决了定西等5市500万人口饮水问题的引洮工程取水口,我深深感到这一引水工程的伟大。她让会宁县、通渭县等苦瘠甲于天下的国家贫困县人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奠定了这些地区解决绝对贫困的民生保障和发展基础,可谓是中国共产党造福人民的德政工程,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直接成果,让人感慨万千。如何进一步将习近平总书记“圆梦工程、民生工程”的指示全面落实,有效获得稳定的水资源供给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应有之义。
九甸峡背靠莲花山公园,风景秀美,山林茂盛,是洮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兼具发电和供水的双重功能,从库区的容量及潜力来看,还有巨大的容量潜能和库存空间,遗憾的是上游来水量有限,其潜力并未能充分发挥。沿着库区我们一路上行,看到原本人迹罕至的山区,因为水库的存在,也逐渐形成了有模有样的居住区,获得了生产生活的全新发展,真正是水利造福人民。事实上,从九甸峡出发,一路下行100多公里,就到了著名的“黄河三峡”,包括黄河上最为著名的枢纽工程——刘家峡水电站。未来这里将作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终端储水水库,从这里再向河西走廊、内蒙古、延安分水无疑是最佳选择,届时“春风河”将直济新疆,广袤的河西走廊将彻底变成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走廊,春风将渡玉门关,新疆沃野变良田;“漠北河”将经由甘肃省民勤县直达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决不会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腾格里沙漠威胁甘肃、宁夏、内蒙古的局面将彻底改写;“红延河”将送水直达陕西省延安市,如果水量足够充沛,甚至可以直接向渭河注水,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沿岸、特别是天水市、西安市、延安市一线的缺水状况。以上蓝图如果实现,那将是历史上第一次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状况的整体优化与全面提升,中国西北生态地理格局将全面重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未曾有过的辉煌局面。当然,只有充沛的水量补给,才有可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出一条现代化发展的新路;特别是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才能形成一条生态涵养、经济发展的新路,彻底改变西北干旱贫瘠的生态困局和发展难题。
考察第二站是位于岷县中寨镇鱼池口1958年引洮工程的取水口旧址。1958年2月,甘肃省做出了“引洮河水上董志塬”的宏伟计划,聚集17万建设者按照“边测量、边设计、边施工”的建设方式,喊出了“水不上山不回家”的口号,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但因为种种原因、苦干三年无功而返,成为新中国甘肃省水利工程建设进程中之最大伤心史,至今仍然是上了年纪的甘肃人心中之痛。2019年2月,“引洮工程入水口旧址”作为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立碑保护,看着两面对立有着4-5层楼房高的入水口,以及已经被填平的引水渠令人感慨不已。
从我们一路考察的实地情况来看,这里是一个极佳的巨大受水库区,两面高山、巨大的山体,有着极为纵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届时,可以将这里的老百姓全部迁入兰州新区,让这里成为中国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水利工程。从这里下行不到20公里,就是九甸峡水利枢纽,继续下行100公里左右,就到了新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座百万千万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这里的海拔基本上在2200-2300米左右,有着极为优越的水库建设条件,九甸峡水利枢纽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迭藏河的启示及白龙江的战略考量
从这里我们经过岷县县城,车子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我看到河边竖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迭藏河概况-水系图”。感谢河长制,因为这块牌子我才知道这条很不起眼的小河沟居然是洮河的一级支流——迭藏河。该河发源于定西市岷县与甘南州迭部县交界的达拉梁,其南支流发源于岷县麻子川镇与陇南市宕昌县阿坞乡分水岭——这里是黄河支流与长江支流分水岭,与迭部县相连,习惯称之为“迭河”;其左岸支流在地图中称为“西河”,老百姓习惯上称之为“藏河”。在岷县秦许乡中堡村二水汇合,遂统称为“迭藏河”,总长131.9公里,从岷县岷阳镇流入洮河。我心里狂喜,尽管对于水利工程,我是一个外行,但我意识到“迭藏河”事实上预示着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完全是可行的,因为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在这里仅仅隔着一条分水岭,如果将南水调入“迭藏河”,甚至不用修建河道、通过自流,就可以实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入洮河、入黄河的梦想。
沿着迭藏河,我们一路登上了迭山山顶,突然出现了白云过山、大雾弥漫的神奇景色,浓雾兼带着暴雨真是让人有行走在云海之中的感觉,我想南方的云彩一路翻山越岭,被层层叠叠的高山所阻,在这青藏高原的末梢就只能化身为雨,孕育起了这漫山遍野的青翠山林,在这高山之后就是暖湿气流很难到达的黄土高原,云不能到达的地方,利用调水工程来平衡南北水资源的科学分布,这就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云雾散去,我很惊奇的发现,在这白云生处、陡峭山岩居然住有人家、甚至村社,中国人民的生存能力真是太强大了。车到谷底,才知道这里就是红军长征曾经浴血奋战的天险——腊子口,今天已经成为风景优美的红色旅游基地,而这也就来到了长江流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从这里以隧道形式,洞穿大山,送水入甘,无疑也将成为未来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有了迭藏河的启示,我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考察第三站引水工程是跨越白龙江的关键工程——虹吸过江U型通道,采取U型引水管道洞穿白龙江,在现代引水工程中这是常用的技术手法。白龙江是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碌曲县郎木寺镇,流经四川省若尔盖县、甘肃省迭部县、舟曲县,古人曾经称其上源为阿坞河,所属宕昌县古属甘肃岷州,俗称岷江,这种看法现在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我还是比较佩服古人的智慧,阿坞河与迭藏河是隔着宕昌县阿坞乡分水岭形成的两条河流,神奇的是在两河口汇入白龙江的阿坞河(岷江)属于长江水系,岷县的跌藏河流入洮河属于黄河水系。可以说,她们共同源起阿坞乡分水岭、一衣带水,却江河永隔,我相信调水工程,终将让他们亲密无间。
考察第四站是舟曲县的旺藏镇。我们调研了白龙江的尼奥峡,根据调水方案这里将建成一个大坝,成为调水工程的关键节点。从海拔与经纬度看,调水线路完全能够形成自流调水所需要的条件。其实,以当前的工程技术,就是存在一定的海拔落差,也不存在现代科学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经由三峡大坝的修建,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水电工程技术大国和强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成为中国水电工程王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
迭部,其藏语意思是“大拇指”,被称为是山神“摁”开的地方,我感觉恰如其分,如果没有山神摁开山崖,这里就是飞鸟也无路可走,但是英勇的红军竟然一举突破天险——腊子口,摆脱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赢得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双江口水电站:盘活西部能源战略的真正枢纽
从茂县沿着岷江开辟的通道,一路前行,经过山峰高耸入云的汶县,穿越了汶县灾后重建的新县城,一个90度的急转弯将我们引向了理县,在这些青藏高原的峡谷地带,能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够感受到脱贫攻坚、决胜小康带给这些地方的伟大变革,一路自然之美与生态提升相得益彰,特别是理县的林果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江边狭窄的山地上,老百姓已经开始了套袋李子、枇杷等水果的生产,我们一路跋涉奔赴目的地马尔康市。我们很感慨时代的伟大,就是在这样的高山峡谷地区,人民的居住条件和出行公路都修建到了很高的水平,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人民的幸福安康。
一路沿着高山峡谷地带,不知道绕过了多少湾,爬过了多少山,终于来到了著名的双江口水电站工区。按照有关部门的调水路线,这里将成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一个取水库区。这里是大渡河上游的绰斯甲河和足木足河的交汇之处,地图上这里有个“两河口”的地名,但现在这里被称为“双江口”,我想应该是双河入江口的简称吧。我们一到坝址附近,就收到了“双江口公司”的提醒短信,告知“您已经进入(路过)双江口水电站工区”,不愧是有着“智慧工程”美誉的世界第一高坝水电站。我们深入到坝底,详细了解了大坝建设的情况,看到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坝底的处理工作。据说,这里将建起全球最高的水电大坝,坝高312米,相当于104层楼高。晴空之下,风从坝底吹来,有着让人难以抵挡的冲击力。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看,这里是最适合作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取水口,一是位置、二是坝高、三是水量;特别是世界最高大坝的修建,工程显示坝顶高程将达到2510米,但在我们沿线调研途中看到双江口水电站的正常蓄水位将达到2500米,沿线已经开始了居民搬迁及库区清理工作,这些将为调水工程提供优越的条件。
据有关材料介绍,“双江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的地方,是衔接区域能源版图、盘活西部能源战略的真正枢纽,形成西部能源集群和新的能源价值洼地。电站建成后,水库库容31.15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1.52亿立方米;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96万吨,减少碳排放总量718万吨。从这里调水,我感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大幅减轻其预期的工程压力,很有可能像已经完成的引洮工程一样,开辟出全新发展的格局,使得“双江口水电站”的美誉度提升到“盘活西部能源战略真正枢纽”和世界最高大坝的应有高度。
山与水的传奇:卡萨湖与人工运河
我们一直沿着河道上溯到观音桥地区,跋涉在高山峡谷之间,可谓是山连着山、峡谷不断,一直达到炉霍县。途中,路过了著名的格萨尔藏寨翁达,据说格萨尔王的四大神将之一的尼崩达雅将军就出生在这里,正是他奠定了藏式民居的基本风格。一路上看到蓝天白云之下红墙红顶的别墅式藏族民居,完全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我曾经到过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瑞士,现在看来这些地方的文化旅游生态景观要素已经在瑞士之上。事实上,我们一路经过的这些县人口都只有5-6万,如果能够借助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提升其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提升,充分发挥其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的优势,我相信其自然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就一定会喷薄而出,成为与“瑞士”并驾齐驱的中国旅游胜地。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经在此驻扎休整长达半年多时间,是红军长征重要的加油站。在这里除了早晚感觉风大,我非常喜欢这个清朗的小县城,感觉她很有独特魅力。特别是达曲溪横贯县城,我们住宿的酒店隔溪相望的一面山坡上,建满了深红色调的藏式民居与寺院,很有些色达寺的色彩感觉。
沿着达曲河一路上行,赶往更为遥远的两河口调水区域。我们看到的藏族同胞居住的村子,基本上都建成了风格统一的三层独栋式别墅,外观基本上都刷成了红褐色,配上红色的人字顶,非常气派。让我们感到党的伟大政策真正照进了亿万人家,想必传统的藏式平顶楼房,新式的楼房丝毫不逊色于瑞士民居,让我们一路赞叹,中国真正进入了伟大的新时代。
沿着达曲河,看到了著名的卡萨湖,经介绍才知道,这里是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最初选定向黄河调水的蓄水湖,他最早提出了沿着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建设人工运河,从雅鲁藏布江、金沙江向黄河引水,这一伟大构想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就是今天我仍然是这一调水方案的支持者。如果能够沿着青藏高原边缘修建一条引水的运河,我想这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工程。她将不仅仅是一条引水工程,一定也会成为旅游工程,打通中国自古以来西南与西北的山水阻隔,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
水就像血脉一样,是最能够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融为一体的力量,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最为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现在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些地区可能有必要建成运河,更多地区可能是输水涵洞,现在我们还没有理由提前下结论。究竟哪些区段可以修成运河,哪些区段可以桥涵结合、甚至隧道,具体的方案设计者可以借鉴河南红旗渠的成功经验。
叶巴滩水电站: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新起点
从白玉县出发,我们一路赶往叶巴滩水电站。白玉县有着“吉祥盛德之地”的美誉。县城为峡谷地带,背靠大山,中间有一小山凸起,建有藏式白色香塔,县城主要处于江的东边,特别是县城东北方向沿着花岗岩山体建起了层层叠叠的建筑,是名副其实的山城,雄踞最高处的是寺院、佛学院,给人一种恬静的舒适。
出了县城,必须翻越米拉山,山下的隧道正在修建之中,只能沿着盘山路翻越米拉山峰,风云过山、白雪着松的盛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意象,相信伴随隧道开通,能够一睹米拉山美景将成为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下了米拉山,就是叶巴滩水电站的大门。穿过长长的隧道,就来到了金沙江的截流大坝,江水已成功截流,看着滔滔江水咆哮着流入导流洞和远处高耸入云的雪山,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国力的提升与增强,在这样险峻的高山峡谷地带修建水利工程,没有强大的国力与技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据有关资料显示,叶巴滩水电站将是金沙江上游最大水电站,采用“全坝身泄洪、空中无碰撞、坝后水垫塘效能”的泄洪方案。水库正常蓄水位2889米,坝顶高程为2894米,库容11.85亿立方米,调节库容5.37亿立方米;电站发电后,每年可节约燃煤3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7万吨。
我们到达的位置正是堤坝导流洞的位置,大江截流、雄鹰飞过,沿着施工所开凿的隧道,一路下到了导流洞附近,深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无论是前期论证、还是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成熟。当然,工农红军正是沿着这条相似的路线,一路北行,最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与方向,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梦想。
现在,沿着当年工农红军的足迹,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推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开工上马,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工程,将标志着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不再受制于自然地理的条件,能够从各个方面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按照南水北调西线最新方案显示,叶巴滩水电站将成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起点,其意义非常重大。
两河口水电站:世界第三的高坝和清洁能源基地
离开叶巴滩水电站,我们沿着理塘县赶往两河口水电站。一路上真正是峡谷复峡谷。理塘县有着“天空之城”的美誉,海拔基本上在4000米以上,县城坐落在傍山的草场边,干净整洁。离开县城不远,我们再次经过了著名的湿地——大毛垭草原无量河国际重要湿地,驶过尼玛贡神山和卡子拉山,到达雅江县。
两河口水电站,就在离雅江县城大约十公里的两河口镇。雅江县是一个挂在山崖上的小县城,有着“松茸之乡”的美誉。所谓县城大致就是沿着雅砻江及其支流、依仗山坡和崖壁建起了一坡密集的房屋而已,许多建筑挂在峭壁之上。建筑是在沿路沿江能修建一幢房屋的地方,或者从山体里掏出一些地方进行的,巨大的石头山体限制了人们的发展空间,在有着“茶马古道第一渡”的桥上,我看到了他们勉强削出一个小小的地方,建了一个佛塔。这大约是我所见过的最袖珍的县城,可以称为从石头缝中掏出来的县城。
两河口水电站建在雅砻江与鲜水河交汇之处,雅砻江在这里已经有着很充沛的来水量,一碧如洗的江水沿着深山峡谷一路走来。我们沿着高高的江岸公路驶入正在施工的水电站工地,但施工隧道多的如同迷宫,我们不得不反复探索,才最终找到正确的出口,来到了已经成功截流并开始蓄水的电站大坝。后来,才发现为了修建大坝的隧道基本上是对称分布在两岸,一是方便大坝施工和修建配套工程;二是方便就地取材,将隧道中的石块作为大坝填充物,可谓一举多得。
据说这里将建成世界第三的高坝和清洁能源基地,水库正常蓄水位2865米,坝顶高程为2875米,库容101.54亿立方米,调节库容65.60亿立方米,届时将拥有295米国内最高土石坝。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百古不变的真理。这里高山峡谷无疑是修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最佳选择,从这里出发,将水引到西北,从而实现中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正是西北地区最为迫切的发展需要,必将成为人类社会治水史上的最伟大壮举。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伟大意义与长远前景
返程前,在四川省雅安市博物馆,展馆前言中写道:四川盆地西侧的高原山地,有着几条南北流向的大河,它们与纵列其间的山脉并行展布,形成了一个广袤地理范围的河谷通道,被称为中国西南横断山区“南北民族大走廊”……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有许多南来北往的部落族群沿着这条“南北民族大走廊”迁移活动。
我想历史已经给我们清晰的答案——那就是人民山水相依、国家融为一体,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南水北调这项伟大的“世纪工程”,将彻底改变中国经济社会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形成真正的水资源、生态旅游、劳动力流动、经济社会内循环发展的全新局面。无论是采取管道式调水的小方案,还是采取开凿运河调水的大方案,中国都将架起西北、西南互通有无的新通道、新桥梁,让历史上“南北民族大走廊”真正成为“南北民族融合发展大通道”!
经过实地科考调研,从我们所考察的三个水电站的海拔高度、丰富水量以及工程技术等要素来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完全是可行的,越早开工越会助力西部大开发,推动西北高质量发展,形成西北西南民族深度交融与经济社会深度互动,让昔日有着“南北民族大走廊”美誉的西南西北再次以水为媒、深度融合,形成南北一体发展、东西均衡发展的全新历史机遇。(文/张建君)
(本文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