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 魅力敦煌

2021-08-11 16:59:1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遗存造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魅力敦煌。梦幻般的敦煌雅丹如一座神秘的城堡,碧波荡漾的月牙泉水似明月倒影,清澈恬静,被鸣沙山四周环抱,却不为流沙掩埋。雅丹,鸣沙,清泉,它们汇聚一处,幽静地躺在浩瀚的大漠深处,构成了我国西部极端干区地貌单元的奇妙组合。

  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使敦煌闻名遐迩,古今保存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便是那古丝之路上重镇繁荣的见证。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是世界上现存佛教艺术最珍贵的宝库。

  折服在“沙山月泉“的环抱之中,流连于神秘幽深的雅丹城堡之间,踏上这古丝绸之路,不同的民风习俗、宗教信仰在这里渗透融合,成就了享誉世界、千年辉煌的教煌文化。

  世界地质奇观:敦煌雅丹地貌

  在敦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创造出另一个奇景异观,便是敦煌雅丹,她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敦煌雅丹距敦煌市区西北158公里,位于甘肃、新疆交界处,紧挨罗布泊。景区分南北两区,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这样一座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奇妙无穷的天然杰作,是一座罕见的天然雕塑博物馆。

  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成时间之久远,地貌之奇特多样,规模之大,艺术品位之高,堪称世界仅有的大漠地质博物馆。2015年9月,以敦煌雅丹地貌为主园区的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正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不同的时间进入雅丹地貌群,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清晨走进雅丹地貌,旭日东升时,登高远眺,点点朝霞,金光四射,气象万千;中午走进雅丹地貌,头顶太阳高照,身边怪影重重;傍晚进入雅丹群中,巨大的红日悠悠西沉,身边徐徐清风,头顶霞光灿烂,给人美的享受。夜幕降临进入雅丹,遇到劲风吹过,这里便发出恐怖的呼啸,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鬼声森森,令人毛骨悚然,当地人一直称之为“雅丹魔鬼城”。其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整个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有序。城堡内城墙、街道、大楼,广场、教堂、雕塑,如同巧夺天工的设计师精心布局一般。每个雅丹地貌都各具形态,千奇百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有的像宝塔、像宫殿、像麦垛、像昂首屹立远眺的金孔雀、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像大海中乘风破浪的船队、像怒目远视的武士,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美女……世界许多著名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比如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草原上的蒙古包,阿拉伯的清真寺应有尽有。在这里,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会使你心旷神怡,放飞思绪,浮想联翩;在这里你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领略大自然妙造天成的神奇之美。

  敦煌雅丹地貌千奇百怪、惟妙惟肖,给人的感觉就是“人造”的嫌疑,为什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如此形象逼真的地貌呢?

  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成经历了大约70万年的岁月。由于干旱荒漠环境造就了雅丹的特殊景观,也正是雅丹封闭偏远、远离人群,平添了敦煌雅丹的许多神秘,更加引人入胜去一探究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雅丹地貌主要是戈壁沙漠在风蚀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现象。敦煌雅丹属于罗布泊洼地,曾经是一个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积,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形成。这里曾经发生反复的水进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层泥、一层沙,又一层泥、又一层沙的交错成层结构。在风蚀或水流冲刷下,堆积在地表的泥岩层间的疏松沙层,被逐渐搬运到了远处,原来平坦的地表变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间,便诞生了雅丹地貌的雏形;在沙层暴露后,风、水等外力继续施加作用,使低洼部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于有泥岩层的保护,相对比较稳固,只是外露的疏松沙层受到侵蚀,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态。至此,雅丹地貌最后形成了。

  敦煌雅丹地貌群是水平岩层在暂时(间歇)性流水与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典型的第四纪地质遗迹和自然地理景观。由于大风的长期猛烈吹蚀,敦煌雅丹地貌群区域内松软的沙土石被卷走,地面被侵蚀成规则的沟壑,而坚硬的土石层则成为高矮不等的土岗,并被刀刻斧凿般地雕成一个个似物似人、似禽似兽的造型。如金字塔形、蘑菇状、骆驼状、石柱状及群楼形。特别是风蚀蘑菇的形成就很有代表性。在发育有垂直节理的基岩地区,经强风长期侵蚀后,就会形成一些孤立的石柱,即为风蚀柱。由于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如再加上基岩岩性的差异,风蚀柱常被蚀成菌状,称为风蚀蘑菇。

  总之,时间的力量和自然的神奇造就了迷宫般的敦煌雅丹,敦煌雅丹气势磅礴、造型精美且内容丰富多彩,是罕见的地质奇观。正如著名作家余秋雨写到:“雅丹地质公园是一座天然的雕塑艺术博物馆。走进雅丹,犹入瀚海迷宫,使人心荡神驰,浮想联翩,激情奔流。”“古今中外人和事,大千世界景和物,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像。一处景点,宛如一部神秘的天书,任你阅读;一处景点,犹如一座哲学家的雕塑,任你思想;一处景点,诚如一件风和雨的杰作,任你欣赏。”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于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和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供参观的洞窟较有影响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樽拄杖西游至此,见佛光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结构建筑五座。此外,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大漠璀璨明珠:鸣沙山与月牙泉

  敦煌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壁画艺术,还有一处奇异的沙山与美妙的泉水共存的美景,这就是著名的鸣沙山与月牙泉。

  鸣沙山位于敦煌县城以南6公里处。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沙峰起伏,脊如刀刃,人登沙山顶巅下滑,沙砾随人体坠落发声,似丝竹管弦乐曲:风绕山吹来,沙山轰鸣作响,如金鼓,似霄声;游人至此,无不兴昧盎然。“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传说古时有一将军,领兵出征,到此打了败仗,全军覆没,积尸数万,一夜之间狂风大作,吹沙覆盖成丘,沙内时闻有鼓角之声,故有鸣沙山之名。

  从鸣沙山北坡而下,到了山脚,眼前出现一弯“新月”,这就是月牙泉。月牙泉形状酷似月牙,泉水清冽甘美,始终澄澈如镜,池旁水草丛生,芦苇摇曳;蓝天黄沙,碧水绿衬,清幽雅致,风景秀美,“月牙晓彻”又为敦煌八景之一。

  据古文献记载,此泉在后汉时期就有,千百年来流沙堆积,泉水从未涸竭,实为自然界一大奇观。史书上关于“元鼎四年,有神马出握清水中,武帝得之,作天马歇”的记载,给这颗沙漠明珠更增添了几分神韵。有人赋诗赞曰:“一弯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业水正相生。”该诗正道出了月牙泉的妙处。

  自然界的水泉多若繁星,然而沙山与美泉共存的情形是不多见的。在沙山包围之中之所以会出现月牙泉,是因为疏勒河水从地下渗流到此地,在良好的隔水层上,形成了丰富的含水层。在这种情况下,含水层一旦出现裂缝,水就会由于压力的作用向上涌,这就是裂隙泉。而鸣沙山脚下正有这样的一道裂隙,于是地下水涌出,形成今天美丽的月牙泉。

  其他地区的沙漠中也曾有类似的泉,但是那些泉或是没有良好的隔水层而下渗了,或是被沙埋了。然而月牙泉历经几千年却“沙填不满”。

  那么月牙泉为什么没被沙埋呢?仔细观察这里的地形,不难发现,月牙泉北、西、南三面皆山,只有东面是风口。当风从东面吹来时,受到高大的沙山阻挡,气流只能在山中旋转上升,把山下的细沙带到了山顶,并与山外吹来的风平衡,使得山顶的沙不可能被凤吹到山下,失去了形成流沙的条件。所以,月牙泉能历经几千年而未被沙埋没,形成了沙与泉共存这一奇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