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慧农业 推动农业链深度融合

2021-08-11 16:51:2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等举措,目前迫切需要提升陕西智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握智慧农业发展主动权。

  陕西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智慧农业已成为促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省以3个千亿级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一二三产融合中的应用推广,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成绩。

  二是智慧农业富民技术试验示范已呈现多点开花态势。杨凌示范区通过智慧农业谷的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2020年以来,柞水县依托大数据平台,已建起44个木耳种植基地,种植木耳4500万袋,收入1.5亿元,使木耳产业实现了全流程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延长县通过“互联网+”打造“延长认养”智慧果园示范基地,既展示果树的优生环境、指导农事生产管理,又可提升消费者的现场感和代入感。

  三是智慧农业政策体系正在形成,“实践”“建设”与“设计”“规划”并肩前行。我省已出台多个规划文件,正在形成自上而下的智慧农业政策推进体系。从黄土旱塬的标准化果园、关中平原的设施农业,到秦巴山区的食用菌产业,智慧农业正在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推动我省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四是智慧农业正在成为我省对外援助事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南南合作”框架下,我省已对外援建10多个现代农业相关项目,派遣32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积极参与受援国农业援助工作;举办近50多期研修和培训项目,培训近1000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面向发展中国家,在中亚五国、非洲和拉美建立若干科技示范园,智慧农业发展将成为未来我省农业对外援助的新内容。

  陕西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缺乏,与小农户衔接困难。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使农村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留守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吸收转化能力较低,难以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是智慧农业富民技术推广成本较高。技术实施费用较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智慧农业的技术与装备前期投入较大、维护费用较高,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投入能力有限是智慧农业应用的主要障碍。

  三是支农体系不足,农业信息化转型面临挑战。我省目前整体支农体系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信息化基础薄弱,城乡“数字鸿沟”明显,导致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机制尚未健全。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智慧农业经营管理要求,缺少推进农业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动力。

  四是智慧农业发展经验尚未真正走出国门。目前我省对中亚五国的农业技术援助,多集中在农业种植品种与栽培管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其农业发展急需来自我省智慧农业发展经验以及技术援助。但是,过高的投资成本以及知识技术门槛,成为限制其他发展中国家研究和推广智慧农业的重大障碍。

  陕西智慧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切实加大政府支持,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发展智慧农业及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培养的财政资金支持,加强智慧农业与小农户有效衔接,提升小农户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程度,实施科技服务小农户行动。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力量,将高素质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全省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建立适合我省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智慧农业项目先行先试。尽快在重点区域部署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示范性广、带动性强的智慧农业项目,推动智慧农业从试点示范尽快走向更加宽广的领域。

  三是加快完善农业科研体系及农村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的建设,强化集成创新,统筹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相关高新技术。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建设全省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加速数字化管理等技术应用。尽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信息终端,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与服务功能。

  四是及时推广智慧农业发展经验,拓展对外技术援助科技内涵。抓住机遇加快“十四五”我省智慧农业对外科技援助的规划布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快上合组织杨凌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全面提升新时期技术援外的科技内涵和国际影响力。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邓祥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上官周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