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拉松成为一门“生意”

2021-08-11 16:55:0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作为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马拉松比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但若要探究马拉松这项运动的源起,则不得不从一场战役讲起。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了一场波斯人和雅典人之间的战役,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在获得了这场反侵略的胜利后,为尽快让故乡人民得知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飞毛腿”菲迪皮茨兴奋不已,一路狂奔,跑到雅典时已上气不接下气,他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地而亡。

  为纪念这一事件,雅典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并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里程——42.193公里作为赛跑的距离,而原为希腊一个地名的“marathus(马拉松)”也成了这一赛事的名称。

  如今,马拉松赛在世界各地广泛举行,由于对比赛场地的开放和对参赛者的包容,使其几乎成为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在中国井喷的城市马拉松,不仅会成为城市的名片、赛事运营的“聚宝盆”、品牌赞助商的黄金搭档,对参赛选手来讲,马拉松还可能成就他们人生中不同风景的独特体验。

  跑出来的“商机”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中国田径协会开始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这意味着各地想要举办大规模马拉松赛事不再需要层层上报,只需得到当地政府审批。

  这些都成为马拉松赛事逐步市场化的契机。从2016年开始,人们对马拉松的热情开始呈现直线上升态势。数据统计,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参赛40余万人次,但到2019年时,马拉松赛事已达到1828场,参赛人次达到712.56万,较2018年增加247场,平均每天举办马拉松赛事超过5场。

  从历史最长久的北京马拉松、人数最多的厦门马拉松,再到服务最完善的上海马拉松,以及种种崛起的二线城市比赛,马拉松在我国“遍地开花”,一度成为高端、时尚、流行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戏称到,这种“病毒般”的跑步热,正以一种非理性“传销态势”席卷整个中国社会。

  而动辄上万人参与的大型马拉松赛事,也养活了众多做马拉松生意的体育公司,从申赛、筹赛到办赛,马拉松在我国井喷的几年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马拉松比赛能引发媒体报道,增加城市和景点的曝光率,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即便作为一项长距离户外跑步项目,举办一场赛事势必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影响,但有着40多公里赛程的马拉松比赛,开辟出来的跑道往往涉及城市的重要风景线、主干道,许多从外地赶来的选手与亲友团无疑会拉动当地住宿、餐饮等旅游等服务业的增长,提升城市知名度……总而言之,其带给城市的经济效应远远超过了这些负面影响。

  除了城市的有力助推,在马拉松爆发的背后,运营公司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2017年,港股上市公司智美体育将业务重心全部转向马拉松赛事运营。也是在这一年,智美体育获得由国家电视广播总台和中国田径协会主办的首个国家级IP赛事“奔跑中国”马拉松系列赛的独家运营权。而除了“奔跑中国”的16站赛事,智美体育还承办了6家城市马拉松的赛事运营。

  在2017年的财报中,智美体育首次公布了以马拉松为主的赛事运营及营销毛利——达7830万元,比前一年增加了约80%。马拉松的丰富收入来源主要细分为:赛事本身产生的报名费、广告冠名费、赞助费、电视转播权等收入;政府补贴;衍生品销售等。其中体育服务这一业务中产生了5230万毛利,而这一部分收入包括赛事举办收入、广播权销售以及个体消费等。

  与马拉松赛事数量同样增加的,还有在这一市场中赛事运营企业的数量。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31.7万家体育赛事相关企业,其中41%的企业成立年限在3年以上,其中2019年和2020年注册量最多,2019年注册量为7.4万家,2020年注册量为7.8万家,同比增长了5.4%。而2021年前五个月,我国体育赛事企业注册量为4.0万家,同比增长了90.5%。

  而海量马拉松赛事运营企业,其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来自于赞助。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一般而言,省级马拉松赛事中,赞助收入基本能覆盖50%到60%的赛事成本。

  “赏金跑者”的诞生

  城市的助推与赛事运营商的出现奠定了马拉松在广大民众中普及的基础,在马拉松赛事成为热门运动项目的这几年里,“跑一次马,认识一座城市”几乎成为马拉松选手的共识。

  但许多人并不知晓,马拉松的“门槛”之高,并非像宣传的那样“平易近人”。选手除了需要有强健的肠胃和肝脏来提供能源储存和补充,还需要更大的肺活量、体重比,以及超群的呼吸循环系统以提高比赛适应性。

  对于年轻或未经系统训练的运动员来说,马拉松跑无疑是一项异常艰苦的比赛项目,因此选手只有经过系统训练,能够经受精神和肉体上各种痛苦,拥有能够控制自我的自制力,才算具备了马拉松长跑的基础能力(速度和耐久力)。

  与“经常性的跑步对健康非常有益,且能降低50%的心肌梗死风险”这一理念相悖,马拉松被认为是一项对耐力极富考验的运动,它对心脏的压力比其它更短的跑步活动更大。

  然而,在诸多宣传消费的诱导下,作为极限运动的马拉松似乎正渐渐沦为“全民狂欢”,不仅如此,在赛事数量的迅猛增长背后,长距离和高难度提升的倾向也逐步出现。多数“门外汉”对马拉松这项源自于古希腊的古老极限运动的超高程度职业化程度是无法想象的,在普通跑者眼中,马拉松赛事神圣的42公里又195米,也不过只是一次娱乐化的尝试和体验而已。

  与数量较多的“门外汉”不同,还有一类被称为“赏金跑者”的参赛选手,以马拉松作为“营生”,从中获取颇为可观的经济利益。

  在《冰点周刊》刊发的《难弃的赛》一文中便报道了一位名叫赵家驹的马拉松职业选手。他透露到,马拉松越野赛事名次差一位,奖金差可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这是比赛常见的激励策略,冠军的奖金几乎是第二名的两倍。在那场赵家驹忍痛跑完的比赛中,他赢得了6万元奖金,是运动生涯中最高的,甚至占到他当年奖金总额的四分之一。

  那一年,赵家驹参加了30多场比赛,之后只增未减。最频繁时,他每个周六周日各跑一场,对他来说,跑步就是“上班”。成为“赏金跑者”意味着要不停奔跑,靠速度与耐力赢得奖金。全职参赛的2017年,赵家驹通过比赛能拿到十几万元奖金。此前,他在武汉一家酒店当收银员,月薪2500元。

  全国范围内的马拉松比赛越来越多,比赛奖金种类亦随之增长,为了吸引精英跑者,有的比赛设置十几万元冠军奖金,有的设置“破纪录奖+时间奖”,声称每超过纪录一秒奖励2元,还有的直接给冠军送黄金。

  以上都成了“赏金跑者”在各个城市间“拼命奔跑”的理由。然而即便有丰厚的奖金在终点等候,要跑完“荆棘密布”的“赏金之路”也并非易事,为到达终点,跑者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马拉松的隐秘角落

  5月22日,成为马拉松史上最黑暗的一天,2021年(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在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大景区举行,比赛期间遭遇突发降温、降水、大风的高影响天气发生公共安全责任事件,造成21名参赛选手死亡,8人受伤。

  6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发布关于暂停相关体育活动的通知,涉及的赛事包括山地越野、戈壁穿越、翼装飞行、超长距离跑等。通知称,将对体育赛事活动进行全面梳理,加快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标准规范,全面加强对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的管理保障。

  6月11日,甘肃省委、省政府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最新调查结果。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于极限运动项目百公里越野赛在强度难度最高赛段遭遇大风、降水、降温的高影响天气,赛事组织管理不规范、运营执行不专业,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

  尽管造成白银马拉松事故的直接因素来自于天气,但赛事举办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百公里越野赛赛道补给点设置不合理,赛事承办单位和执行运营单位组织、管理、运营水平低……等等人为因素都难以被忽视。

  《调查报告》显示,这场赛事执行单位为黄河石林大景区管委会,推广和实际执行单位为景泰黄河石林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而运营单位为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晟景公司于2016年9月2日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仅有员工12人,而正是这12名员工的公司,承担起了一场千人级别的赛事。这种“小微”运营商与大型马拉松的搭配组合并非特例,反而是国内大部分马拉松赛事的“标配”。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增的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超2.3万家,年注册量达到顶峰。然而,在这2.3万家新增企业中,注册资本过2000万元的却屈指可数。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马拉松比赛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此相对应的却可能是“迷你”的运营方、良莠不齐的资质、以及盈利模式相对畸形的产业链。

  白银马拉松事故就像一盆“冷水”,冷不丁地浇灭了人们对马拉松“全民狂欢”的热情。如今,每年大约有26万人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而他们何以安全奔向终点,却是面向全行业、全社会的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2500年前,菲迪皮茨为了向全民传递战争胜利的消息,跑完马拉松倒地而亡,而这一次,无论选手们为什么而跑,都不得不暂停下来,毕竟,没有思考抵达终点意义的比赛,从一开始就不值得出发。(文/记者 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