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 绘就陕西百姓幸福底色

2021-08-09 17:01:5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七月是火红的。这个七月我们迎来了党的百岁生日,一百年的辉煌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伟大。中华儿女们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踏着欢快的节拍,奏起壮美的旋律,高唱响亮的颂歌。

  七月是幸福的。这个七月在举国同欢之时,西安市民也迎来了自己的“幸福加码”。西安火车站的扩建、兴庆宫公园的“崭新亮相”、“幸福林带”美景宜人,让整个城市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

  七月里草木葱茏,万物生长。古城西安恢弘、大气的丹凤门内迎来了一批“新客人”;兴庆宫内新的“大象滑梯”里,上演着新时代的城市记忆;“幸福林带”里,人们感受着“天然氧吧”所带来的舒适惬意……

  走进七月,让我们一起见证老百姓“向往的生活”。

  一泓水,碧波荡漾映民心——看兴庆宫公园改造工程
 
  每个西安人的记忆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兴庆宫公园。在相册里,在游记中,抑或是谈笑中,都能找寻到关于它的印记。由此,提升改造后的兴庆宫公园便让市民格外关注。
 
  火红的七月,走进全新的西安兴庆宫公园,碧草连天、郁郁葱葱的绿地让人赏心悦目;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湖水令人心旷神怡;彩色花海、芬 芳馥郁让人沉醉;景观喷泉、廊桥亭台成为人们休闲生活里的幸福一隅。尤其是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 “大小象滑梯”前,许多人驻足留影,寻找着儿时的记忆……
 
  兴庆宫公园从现在来看是繁华喧嚣的都市里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在古代,它曾是一座名副 其实的大唐皇宫,是唐长安城三座大型宫殿(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之一。

  据介绍,兴庆宫原本是长安城里的兴庆坊,坊内有一座天然水池,被称为“隆庆池”。唐玄宗李隆基当藩王的时候,与宋王、申王、卫王、薛王一 起,在水池北边府邸居住,号称“五王子宅”。后 来,李隆基当上皇帝,扩建曾经的府邸,大兴土木,建兴庆宫。其后,经过近40年三次扩建修葺而成。新宫因坊为名,讳隆为兴,称兴庆宫。

  这个兴建于唐开元二年的著名皇家宫苑是盛唐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唐玄宗与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地方,曾经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灿烂与辉煌。无 论是其建筑结构、设计思想、建筑艺术等方面,都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创造了中国古代以及 世界宫城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其中所蕴含的历史 文化和古代文明可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堪称中国古代宫城建筑史上的瑰宝。

  历经盛世繁华后,安史之乱爆发,兴庆宫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后来成为太上皇闲居之地。天佑元 年(904),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长安城被毁,兴庆宫废弃。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1958年开始建设兴庆宫公园,开渠引水,挖湖叠山,植树种花,在原兴庆宫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 集文化娱乐与遗产保护于一体的西安市兴庆宫公 园,也是西安第一座城市公园。同时,根据历史遗 迹,兴建亭台楼阁,如沉香亭、南薰阁、花萼相辉楼等,与盛唐时期的兴庆宫交相辉映。

  1958年7月10日,兴庆宫遗址公园正式建成, 1979年更名为“兴庆宫公园”沿用至今。
 
  60多年来,兴庆宫公园成为西安人休闲娱乐 的一块宝地。然年代久远,设备老化,设施破损, 对兴庆宫公园的改造提升提上日程。

  2020年12月底,为迎接“十四运”,兴庆宫公园开启了新一轮全面改造提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21年7月1日提升改造后的兴庆宫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改造后的兴庆宫公园,满眼望去都是绿意鲜花,澄净的蓝天之下,各类树木高低参差,松柏岩块相映成趣。碧波粼粼的兴庆湖水、参天挺拔的雪松、潇洒恣意的李白醉卧雕像、静默守候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老市民“童年记忆”的大象滑梯焕然一新……而备受市民关注的兴庆湖也得到了全面翻新,不仅水质得到了提升,还新增了“蝶舞童真” 亲子区域、喷泉等配套设施,营造出“人在景中, 景在水中”的美好场景。“沉香亭”“彩云间”等重要景点仿古建筑老化的墙体和彩绘也已全部修复,褪去多年斑驳痕迹后焕发出新的光彩。
 
  除了整体景观的环境改善,公园硬件配套更是得到极大地提升,园区新增了绿色健康步道、健身广场、便民商亭、170余处停车位及40多处休闲广场,并新建了7处厕所、升级改造了3处厕所,在满足市民游客休闲观赏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市民游客的游园体验。

  拥有60多年历史的兴庆宫公园,承载了几代西安人的城市记忆。改造后的兴庆宫公园将成为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公园景区,重新焕发出活力和光彩,成为西安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如今的兴庆宫虽没有大唐皇宫的恢弘壮丽,却成为了寻常百姓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在散步、 健身、歌唱中,可追寻的还有对大唐盛世的美好回味……

  一抹绿,展现百姓幸福好生活 ——看幸福林带建设工程

  这是一片以“幸福”命名的土地,这是一片承 载着希望与梦想的土地,是无数建设者用脚步丈 量、用汗水浇灌,共同筑起的幸福工程,它就是“幸福林带”。
 
  漫步在幸福林带,眼前花团锦簇、草木繁茂、 绿树成荫,如丝带般串联着整条林带。它南起新兴南路,北至华清路,全长5.85公里,平均宽度210米,占地总面积约1843亩,成为城东老工业区最新的姿态。
 
  而它的孕育则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重托,积淀着西安人民对城东的梦想,怀揣着省市政府还林于民的初心。

  据了解,“一五”期间,西安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在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大工程中 西安就有17个,多为兵器工业、航空工业等,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西安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位于幸福路地区的重大工程就有6个,分别是黄河、华山、昆仑、秦川、东方和西光等厂,生活 在这里的老一辈人一定不会陌生。
 
  “幸福林带工程”从何而来?1953年,考虑到幸福路区域六大军工企业安全防护需要,中苏专家提出了幸福林带工程计划,用于隔离生产区与生活区,并将幸福林带纳入西安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 但因各种原因幸福林带始终未能建成 。

  2003年,西安市提出“还林于民”,谋划重启幸福林带建设。2012年12月《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总体规划》通过政府审议。2013年11月,幸福林带征收安置工作启动,2017年6月,中国建筑全面拉开幸福林带建设序幕。

  如今,历经1468天,147家参建单位、万余名建设者日日夜夜的奋战,2021年7月1日,“幸福林带”终于“面世”。
 
  “我今年62岁,已经在幸福路上住了62年了。”漫步在幸福林带的李芸柯老人不停地用手机拍照留念,准备发“朋友圈”。原来李芸柯的父母都是秦川厂的职工,她和老伴也在秦川厂工作直至退休。在幸福林带附近住了半辈子的她见证了幸福林带的变化。“这里原来是麦地,建了很多房子,现在变了大模样 , 这下我 们老年人有去处了。”一位正在这里休闲体验的大爷高兴地说。

  “幸福林带”让百姓的“幸福指数”开始攀升。

  幸福林带统筹建设地上景观、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地铁配套和市政道路五大业态。

  整条林带占地面积1134亩,栽植高大乔木25000余棵、灌木22000余株,地被40余万平方米,有230多个植物品种,绿化覆盖率达85%。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80万平方米,包括公益场馆、商业运营及“P+R”停车场,规划停车位7000余个;综合管廊全长12.4公里,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管线均入廊,消除“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此外,西安地铁环线8号线贯穿林带全线,与1号、6号、7号线交叉换乘,在林带下方形成5站6区间的布局;市政道路全长13027米,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理念,建设“两纵十横”的路网体系,在交叉路口采用下穿、下沉的立体交通方式,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前的堵车问题。

  可以说“幸福林带”将森林引入城市,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城林一体”的生态示范区,让绿色发展成为区域的主基调。整条林带由一条延绵起伏的“金丝带”贯穿始终,生态主线和文化脉络串联互动,打造出集生态、文化于一体的休闲长廊,有效修复了区域生态、重塑了城市形象。

  如今这个被誉为“世纪工程”的幸福林带拥有几大“头衔”:目前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全国最大的城市林带建设项目、陕西省以及西安市重大的 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对于幸福林带,如今的对外开放只是一个开始,要把幸福感带给每一位市民群众还要继续深耕细作,期待这条以“幸福”命名的林带早日实现“万木葱茏、鸟语
蝉鸣、四通八达、人文荟萃、物华民乐”的宜居画卷。      


  一扇门,古今相通看未来——看西安火车站扩建工程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如今,这座城墙下的火车及它的“主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
 
  站在崭新的西安火车站候车大厅内,恢宏、大气的盛唐建筑风格呈现在眼前,充满着浓浓的大唐气息。放眼望去,这里人头攒动,络绎不绝。在大厅内,一位老大爷拿着智能手机在自拍;不远处,有一群身着唐装的阿姨们喜笑颜开地摆着各种造型合影留念;眼前,只见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羞涩地躲在母亲身后,观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而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西安火车站,犹如一扇门,在过去80多年的岁月中,迎来送往着各地的游子。尤其是在寒暑假,在黄金周、在春运,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西安火车站都熙来攘往,为人们的出行“保驾护航”。

  80多年里,旅客们乘坐的火车也经历了由绿皮车到普快、快速列车(K打头),再到特快列车(T打头)、直达列车(Z打头)等,舒适度和行进速度在不断改变。

  可以说,在城门里,在城墙下,西安火车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今在新时代下,西安火车站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蝶变”。

  今年5月31日,西安火车站北站房、丹凤门广场地下交通枢纽正式启用,标志着西安火车站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西安火车站提升改造工程自2019年12月1日 开工以来,吸引了各界群众和媒体的关注,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回忆、期待、祝愿声此起彼伏,很多人还专程跑到老火车站门口合影留念,将记忆以影像的方式长期保留。

  走进来,千年都城尽在脚下; 走出去,千年繁华展向未来。

  如今,改造提升后的西安火车站,更是将西安的千年姿态刷向新的高度。
 
  宽阔明亮的北站房候车大厅, 可同时容纳5000人候车,当你进入其中,10米长“沿黄丹青八百里” 巨幅壁画呈现眼前,蕴含着长安元素的建筑风格,彰显着古城西安的文化魅力。这里,历史、现代、文化与科技相融合,高贵大气且不失庄重儒雅。

  而在广场外,这个被命名为丹凤门广场的西安火车站北广场,包含了地面的广场部分和地下五层枢纽部分,总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地上,青绿交织,错落有致,一座开放的西安豁然眼前;地下,五层立体枢纽,铁路旅客出发层、铁路旅客到达层、地下停车场、地铁4号线、地铁7号线依次排开,实现了出发、到达、公交、地铁的无缝对接,一张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可以实现快速集散。

  站在广场之上,放眼望去,大明宫遗址丹凤门高高耸立,总长约1300米的廊道肃立两侧,犹如一位盛唐的将士张开双臂,抚慰你的疲惫,迎接你的到来。

  据介绍,随着西安火车站北广场及北站房的启用,火车站南广场及南站房也进入了最后的提升改造阶段。届时,火车站南站房将变成集“人流通行、火车文化展示及商业运营”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车站门户空间。其中,火车文化主题的设置将赋予火车站房空间新的商业及文化价值,不仅可以在此空间体验火车发展文化,更可以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商业主题氛围。
 
  待南广场及南站房改造完成后,西安火车站车场规模由现有的6台11线增至9台18线,总建筑规模为30.5万平方米,候车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旅客1万 人,并兼顾普速列车和动车出行,年旅客发送量将提升至4800万人次。西安火车站将成为拥有南北双广场、双站房、多通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南衔明城墙,北接大明宫”的特有格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位于两大历史遗迹中的客运枢纽站。

  西安火车站、西安北站,还有即将开建的西安东站,每一座车站都是西安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迎接着八方来客。我们期待,随着西安火车站南北广场的逐步建成投用,西安的枢纽地位、客运能力随着西安开放、包容、活力的城市品格,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定会绽放出新的光彩。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您瞧,西安火车站的这扇新大门,正在以开放的怀抱迎接着您的到来。

  一朵云,尽染“创新底色”——看“秦创原”波波讯息

  你像一朵云,看得见却摸不着;你似一滴雨, 用技术浇灌着大地;你又是一个新生儿,在襁褓中就开始摩拳擦掌,向科技进发。

交大创新港
 
  这里的“你”指的就是“秦创原”,一个新兴的名字,孕育在“云”端,却扎根在科技的海洋里,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特有的平台。

  那么“秦创原”究竟是什么?那得从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起。

  2021年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区召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省市领导、省内外科技企业、创投机构齐聚一堂。在各方寄予的厚望中,“秦创原”正式启动,成为了陕西最大的孵化器,是陕西创新发展的总平台、总窗口,这也意味着陕西把“创新驱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咸大厦
 
  而“秦创原”又将如何打破壁垒,让科技成果真正地转化、落地、成长?

  有人如此比喻,“秦创原”好比一朵云,云端就像一个中央处理器,一切资源要素向云端集中,并经过精准化处理、评估,分配到不同的处理平台与下游资源对接融合,产生一粒粒雨滴浇灌在大地。

  显然,在“云”时代,让科技成果转化更为便捷、更具有针对性。陕西也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难题精准发力,秦创原就是最好的系统和平台。

  “秦创原”这个名字很有老陕特色。而从陕西的科创实力来讲,创新资源很丰富,主要科技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陕西拥有8所“211工程”院校和3所“985工程”院校,以及众多的 科研院所。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6家。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秦创原就肩负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等重大使命。

中俄丝路创新园
 
  这也就是陕西建好“秦创原”的初衷所在,也是陕西突破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势在必行之举,被寄予厚望。

  自此,在西咸新区、在交大创新港,波波讯息闪动,成为陕西最大的依托和潜力。

  4月27日,陕西省科技厅发布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系列活动方案;

  5月18日,“秦创原”走进上交所专题推介会,百余家知名私募创投机构和证券公司参加;

  5月 20日 ,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西咸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计划先期运营中国(陕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陕西省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

  5月21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政策包(总窗口)》发布;

  5月25日,陕西省科协与西咸新区签署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合作协议,西咸新区院士之家揭牌,以此作为高端人才的柔性引进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6月5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项目将为秦创原在载体空间、资源集聚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标志着平台建设迈入了新阶段;

  6月18日,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保监局等多家金融机构走进“秦创原”,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速新区科技、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

  6月28日,由陕煤集团参与建设的陕煤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开工,总投资25.6亿元,该项目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点项目;

       ......

  精彩每天都在“秦创原”上演。一批批考察对接、一场场项目签约、一个个项目开工、一场场精彩路演、一波波政策袭来……“秦创原”,正成为陕西科技创新的加速器和成果转化的要素集结中心。

  可以说,陕西依托“秦创原”这个“云平台”,努力打造科技研发到项目落地机制最优、要素最全 、 动能最强的“ 科技创新生态”,从而进入“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我们期待,“秦创原”将会像它的名字一样,在“云端”带着赳赳老秦的拧劲,成就每一个人的科技梦想,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梦想,从“秦创原”启航; “秦创原”,孵化每一个梦想……

  一根线,回应“急难愁盼”暖民心——看永不打烊的“12345”

  还记得大学毕业到西安工作,作为一个“外来人”,对这里还是有些陌生。往往要去哪里,就会选择咨询“114”,它会告诉你打哪个电话,虽然那时经常面临“占线”或者是忙音等问题,但还是会选择等待。
 
  如今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一根线”成为了我生活中离不开的“伙伴”。在办理医保卡补办、处理家里地面漏水等问题,这根线总是如“及时雨”般解决我的各种问题,这根线就是“陕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受理群众和企业的咨询、投诉、求助、批评、建议和表扬等政务服务事项。

  作为全省政务服务总客服,以省级平台为协调调度枢纽、市(区)12345热线为接听主力、部门热线分中心为专业补充的陕西12345热线工作体系,全天候提供高效、规范、标准的“一号通”服务,帮助群众和企业解决诉求、协助部门和地区优化服务、辅助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
 
  前不久,新城区一位市民向“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他家附近街道上的路灯不亮了,晚上出行太操心了,大半夜什么都瞅不见,请求政府尽快维修不亮路灯。

  “12345”热线平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要求对市民诉求进行处理。经调查,市民诉求地点由于街道线路老化导致路灯出现问题,并立即督促电管站更换路灯线路。

  最近 , 还有一位高铁旅客拨打电话到“12345”热线,要感谢西安北客站的工作人员。原来,前一天晚上,其乘坐的高铁晚点,到达西安北站时已是凌晨,地铁、公交已经停运。其实, 西安北客站早有应急预案,接到列车晚点信息后,立即组成应急服务小组,联系公交、出租车公司,调度公交车5辆、出租车60余辆,到达高铁公交、出租枢纽站点,待列车到达后,工作人员疏导旅客搭乘应急公交和出租纷纷离去……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 记者也曾拨打 “12345”热线,求助家里天热气故障问题。电话拨出后,便听到接线中心人员礼貌的问候,反映存在问题后,不到一小时天然气公司电话便打来询问情况,并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及时更换了天然气表。

  作为西安的一位普通市民 , 真 心 感 谢 “12345”热线及相关责任单位的工作效率。他们及时接听、及时处理,为每一位市民、每一个家庭保驾护航,听民声,解民忧,是老百姓真正的守护者。

  2020年12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使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

  2013年以来,陕西省12个市(区)先后开通12345热线。2020年12月,12345省级平台开通试运行,全省热线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省级平台开通有电话、网站,陕西12345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等多种诉求渠道, 并设立了外语座席和手语座席服务,方便不同群体表达诉求。
 
  据陕西12345省级平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要进行热线的归并优化工作,将整体取消17条部门热线的号码,与17条专业热线进行双号并行,并设立税务、海关、出入境三家热线分中心,基本上企业和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拨打12345去解决。

  截至目前,省级平台共汇聚全省各类诉求达到780多万件,直接受理各类诉求49079件,接通率99.3%,办结率92.3%,满意率97.1%,群众和企业诉求解决能力逐步提高,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化解。

  为了提升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陕西12345省级平台将各类问题建立数据模型、开发算法应用, 开展诉求大数据分析,定期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和专报,反馈给相关部门研判。就当前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从群众视角提出工作及解决建议。

  此外,今年6月1日,陕西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还开通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业务,打通儿童救助保护“最后一公里”。

  12345为您“拨动”美好生活!这句看似简单的口号,一头连着群众的心,一头系着政府的情,牵动的是全省热线工作者把群众“关键小事”当做“头等大事”来办的一腔热忱。

  从最早的依赖“114”,到如今更倾注于“12345”。这根永不打烊的“12345”拨出了情谊,听出了民意,回应了民盼,暖了民心。

  结语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连着幸福。

  “一泓水”“一抹绿”“一扇门”“一朵云”“一根线”都在共同诉说着古城西安的“幸福印记”,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饭碗”更稳固,“钱包”越来越鼓,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陕西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如今,第十四届全运会的接力棒传给了陕西,一大批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生态环保和民生保障的工程都已完工,陕西正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让我们共同期待它的“华彩绽放”,让陕西人在幸福中开启“向往的生活”!

        (文 / 记者 张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