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介质的双重性——浅析贺军唐代绘画考古系列作品

2021-07-09 17:40:18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贺军对于材料的运用和多方位的艺术实践与尝试,在过去长时期的个人领域有着较为深入的探索。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不断寻求新的变革,甚至采用喜新厌旧的方法,都是值得的,且富有冒险精神的。
  如在他十年前的《叠》的个展中,着力日常生活的美学思考。把司空见惯的公共汽车、飞机、轿车、轮渡、枪械、子弹、爆炸、直升机、战斗机、火车、摩托车、海水运动等元素作为绘画的对象,与其说具有暴力美学的思考,不如说他希望借助这些对象,完成对日常生存产生的被压抑的塑造和释放。这个过程,贺军想表现和想塑造的就是人对于瞬间物体产生碰撞的一种记忆上的掌控。在运用画笔记录这个瞬间的过程,来体现绘画还原精神意志上具有把握与还原的能力,以此显示绘画能够深度再现一个偶发的现场给我们日常带来的警醒。这里边自然是艺术家基于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对日常时态中物体和人的关系的矛盾解析。通过这些作品来阐释绘画作为一种记录事物的能力和表现方式,本身具有迷人的思辨维度,也是贺军作为艺术家对不可抗拒的现实的另一种艺术性的回应。
  这种绘画,是当代的艺术表达。

  在介质应用日渐广泛的当下,艺术家不必囿于材料的单一和惯性思考来创作。贺军开始试图把油彩和茶渍材料融合,画出了一组具有绘画考古的唐代人俑作品。茶渍做为东方意味文化介质的色彩材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趣,或者说这些茶渍只是吃茶后的废水,被发现了利用的价值。最早源于中国人、日本人绘画的一种偶然性行为,欧洲人也应用过。在绘画的设色上,贺军能联系到唐代人俑的颜色是基于对时间的沉淀。当然,这里的颜色的沉淀是站在今天的审美立场去看待唐代的。这种基于两种记忆的文化上的审美判断和思考,铺设了两条虚实相映的路径。其一,唐俑的造型,关乎唐代绘画考古的创作上的整体思量;其二,茶渍的应用,具有唐代茶文化深层的生活色彩。这两条虚实路径的运用,植入了东西文化在绘画上的双向审美。例如,在造型上,既要表现较高的具有素描功底的综合能力,利用油彩完成塑形的表现,乃是写实;又通过茶渍的写色,实现具有东方审美倾向的情感色彩的写意。
  作为长期生活在故都长安的艺术家,贺军对于唐诗里边保留的诗歌意趣对绘画的影响是明晰了解的。如何借助作品,通过不同介质的融合来实现并完成具有东西两种文化对接和双向语境的绘画语言,来反映中国艺术家对于古代文明的梳理与表达,尤其是唐代文明的国际化艺术语言的转换和输出。贺军做了一些具体的思考,其判断的标准则是借助绘画的考古,完成一个当代艺术家基于眼下最现实的思考。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贺军的这组作品,并不是仅仅对唐俑形象的艺术再现,而是通过当下时代的审美判断,重读经典,发掘经典,创造一个属于中国当代油画的具有时代发现和创造性的新的艺术语言。这里的唐俑的形象,既包含着东方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梳理,也巧妙地利用油画和水墨画的两种不同介质,完成具有艺术双重性的双向对接的塑造与表达,可谓是“重塑唐朝”。这样的命题,又是属于世界性的。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的进程中,正是基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更替。对于材料的应用,使我们从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到信息革命经历了三大变革。艺术的重要性,就是要借助材料,利用新的介质、媒材,完成具有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的变革。艺术家对于这种艺术的思考和变革,在某种意义上和科学界的创新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因为,思想力来源于艺术思考的启发和启蒙。而人类的进步,正是艺术生产力解放后的结果。
  这正是贺军唐俑系列作品对当代艺术在个案创作上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文/南阳子)
  贺军,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学士。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 ,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纺织城艺术区创始人,纺织城艺术车间A区负责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