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秦巨变看美丽中国

2021-07-08 15:47:3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沙漠披上浅绿的衣裳,葫芦河迎来朱鹮栖息,子午岭发现华北豹出没,日益变美的陕北崛起了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渭河水清堤固,关中风景如画,“八水”滋润西安宜居宜家,1295万人齐推西安迈进“万亿元俱乐部”;持续推进的“天保工程”使秦岭更加葱郁,成效显著的退耕还林让陕南绿色更深,靠山吃山换了“吃法”,绿水青山终成金山银山……
 
  陕西自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还草以来,累计还林还草4117万亩,居全国前列;自1958年启动飞播造林以来,完成飞播造林作业面积4300多万亩,成林1600多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692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4.9亿立方米;300个行政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陕西绿”逐年变深变广,是三秦大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也反映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
 
  陕北:沙漠披绿 产业崛起
 
  陕北地区生态脆弱,是陕西省生态空间治理的重点地区。卫星信息清晰地显示,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公里——这背后是一场退耕还林(草)的“绿色革命”。革命圣地延安用20年时间,把全市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沟沟岔岔、山山峁峁变了模样。
 
  陕西在陕北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拴牢”流动沙地,93.24%的沙化土地治理率使毛乌素沙漠几近从陕西版图“消失”。榆林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34.8%;延安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48.07%,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吴起县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黄土高原已然成为野生动物的美丽家园。延安境内子午岭林区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的关键分布区,生活在该区域的华北豹种群是国内发现数量最大、密度最高的豹种群。今年3月,朱鹮飞到了子午岭下的葫芦河(富县直罗镇杜家砭村附近)觅食、栖息,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的珍禽,也喜欢上了陕北的“小江南”。
 
  陕北地区的美丽嬗变,并没有拖累到延安、榆林两市的经济发展。2020年,榆林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89.66亿元,雄踞陕西第二经济强市;延安GDP也达到1601.48亿元。
 
  “十三五”期间,延安市生产总值连续突破1500亿元、16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4.6%,较“十二五”末净增40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居全省第3位。
 
  这得益于延安产业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0.1:61.4:28.5调整为2020年的11.9:55.3:32.8。以苹果、畜牧业、设施农业为主、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的“3+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00个;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完备,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基本建成,特别是延安油煤气资源综合利用、大唐热电联产、彩虹光伏玻璃等316个重大能源转化和非能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使能源化工工业链条不断延伸。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加速创建了全域旅游示范市,五年来延游客突破2.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40亿元;新经济新业态也蓬勃发展起来,比如: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运营,独角兽企业英雄互娱落户延安,还有延安光谷、北航贝塔、红色筑梦、腾讯众创空间等8家创新创业平台投入运营……累计引进新经济企业1076家。
 
  在榆林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这片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崛起了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得到治理的沙地绿意盎然、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如今,榆林还在开展“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在城区周边建设百万亩以森林为主体的绿地系统,发挥防风固沙、改善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为居民提供广阔的休闲、运动、游乐场所,建设宜居美丽森林城市。
 
  榆林紧紧围绕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目标”持续发力,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沙漠重新披上绿装,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崛起,“3+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富了农民,陕北真正地变了模样。
 
  关中:城市变美 产业完备
 
  4月30日,西安“三河一山”绿道向市民开放。“三河一山”绿道是西安市全域治水、碧水兴城的重要成果,主游径293公里,其中74公里核心段实现了无障碍通行,可满足运动、观景、休闲、就餐、购物、停车等基本需求。
 
  近几年来,西安全域治水300多项治理任务多点开花,形成了沣河文教园、沣河梁家滩湿地公园以及灞河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等一系列水域新景观,串联山与水,惠及城与人,为市民休闲游玩增添新去处。
 
  此前,以“堤固、洪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的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完成后,宽阔平整的堤顶道路、美丽如画的渭河生态园、葱郁茂盛的景观林带,无不向人们展示着关中平原的新面貌、新气象和新魅力。
 
  本刊记者在渭河大堤(西安段)以北的河滩内,看到一片明镜一般的湖泊,这便是令人向往的“西安湖”了。3000多亩的湖面上,碧波荡漾。这是西安市最大的再生水景观湖泊。初夏的西安湖颜值可能是四季中的巅峰,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绿的让人心醉,蓝的让人惬意。徜徉在绿树成荫的环湖步道上,蓝天、白云、青草、碧波,带来的心旷神怡,让人感到久违的放松。
 
  “三河一山”绿道沿线,修建了许多供游客休憩的“驿站”。位于西安奥体中心西侧的“奥体驿”,就是最美的一站。漫步在灞河这条步道上,迎着初夏微风,潋滟的河水伴着鸟语花香惬意又自在。清晨,不论是骑行游玩,还是跑步锻炼,天然的氧气和花草清香,让人陶醉。水秀广场将喷泉水雾、音乐等技术手段有机融合,营造出神奇梦幻的空间画面。运动健身有点累了,在奥体驿还可以观看水秀表演,感受灞河两岸的生态之美,充分领略生态城市的魅力。
 
  沣河梁家滩湿地公园,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野鸭、白鹭等数十种水鸟栖息于此。当烈日西斜,沣河中游的梁家滩也开始热闹起来。游客穿梭其中近赏鸥鹭起飞,远眺终南雄姿。在原有沣河堤防整治的基础上将区域各片区结点串联,形成便捷的慢行体系绿道,有骑行道、跑道、漫步道等,为喜欢慢生活的市民提供不同的休闲方式。在绿道两侧,还种植了多种花卉,初夏时节,各种鲜花竞相开放,花香在整个跑道萦绕,香气扑鼻。
 
  据介绍,“三河一山”绿道是西安为实现治水成果全民共享,以浐灞河、渭河、沣河已建成的堤顶路和S107环山旅游路为基础,规划建设的集骑行、步行、观光、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慢行系统。绿道沿途串联103个生态节点和42个人文历史遗址,规划建设109个休憩驿站,为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长廊。
 
  美丽的西安,成为令人向往的城市;富裕的西安,则承载起1295万人口的生产、生活。
 
  5月18日,陕西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西安市常住人口1295万。这意味着在我国北方,西安成为继北京、天津之后的人口第三城。这是一个破纪录的数据——比2019年增加274.9万。相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西安人口增加448.5万。
 
  2020年,西安GDP达到10020亿元,跨入“万亿元俱乐部”。这两个数字,雄辩地佐证了西安宜居宜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西安经济快速增长的密码,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工业增长平稳。西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西安市第二产业增加值3328.27亿元,同比增长7.4%;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增长23.7%,快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
 
  西安构筑的“6+5+6+1”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今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依托三星、陕汽、西飞、西电、西部超导、杨森等龙头企业,做强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6大支柱产业,年内实现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3200亿元以上;依托华为、中兴、铂力特等龙头企业,做大人工智能、机器人、5G技术、增材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等5大新兴产业,年内主营业务收入达350亿元以上;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6大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年内总收入达3000亿元以上。
 
  铜川、渭南、宝鸡、咸阳等关中城市,普遍围绕“西安制造”,争做“6+5+6+1”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这为关中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比如以有色金属产业来说,铜川的铝、宝鸡的钛、渭南的钼,产业链条从采矿、冶炼、合金开始延伸,直到成为汽车、飞机的零配件,推动关中地区成为装备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在关中板块,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医药产业优势品种不断涌现,单晶硅产品产量达到全球第一。关中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迈向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之路。
 
  陕南:秦岭俞美 百姓更富
 
  目前,秦岭陕西范围森林覆盖率达到72.95%,森林蓄积达2.26亿立方米,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2000年起,陕西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陆续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秦岭天然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等政策,天然林保护由周期性、区域性工程措施转向长期性、全面性公益事业。目前,陕西已完成天保工程一期、二期建设任务,秦岭范围天然林面积达到355.65万公顷,占乔木林面积的88.11%。
 
  陕南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成效也很显著。截至目前,秦岭陕西范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84.05万公顷,占秦岭面积的14.44%。其中,退耕地还林39.9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6.38万公顷、封山育林7.77万公顷,在秦岭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乐享山水安居兴业。深沟中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产业,因为习近平主席的考察调研而成为“网红木耳”,家喻户晓。金米村引进龙头企业建起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厂,以废弃树枝为菌包原料,发展温室大棚,引入大数据,使木耳生产智能化、可视化。秦巴山区各县,实现了从传统的椴木木耳到菌袋木耳、吊栽木耳种植方式转变,不砍树了、生态好了、农民富裕了。
 
  养在深闺的富硒魔芋、富硒茶,经过专家的科学指导种植,也渐成品牌。2019年,安康富硒食品产业实现产值544.3亿元,居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首。
 
  路子找对了,沉睡的青山就能变成金山。柞水县朱家湾悄然发生改变。退耕还林启动后,郁郁葱葱重现,潺潺溪水不再断流。靠山吃山换了“吃法”:村里请来专业团队整体规划,柞水县投资朱家湾4000万元发展乡村旅游。
 
  靠着政府担保的5万元贷款,王贤凤回村办起了“奉贤农家”。从6张餐桌起步,她的声名渐起。“一到旺季就忙不过来,去年挣了4万多块!”王贤凤乐呵呵地向记者说道,眉宇间是满满的幸福。
 
  朱家湾村现有农家乐、高端民宿200余家,600多位村民吃上“旅游饭”。漫步村中,绿水环绕、炊烟袅袅,民居外墙上挂着的玉米串,透出一份富足安康。
 
  曾走过伐木经济、挖矿经济弯路的陕南三市,用美丽经济作答“因山而富”考题。绿水青山终成金山银山,一幅幅小康的大美画卷,正在秦巴深处徐徐铺开……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