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西安第一大“商圈”的今昔

2021-06-09 10:42:5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2020年西安火车站候车大厅开始围挡改造建设,一时间,围绕火车站的话题,成为西安人议论的焦点。人们开始怀念这个最初建于1934年,中间经过改造,陪伴一代又一代人出行,又要改造的火车站,以及关于火车站的故事。
  
  在这个时代变迁的故事长河中,因紧邻火车站而形成西安城第一大“商圈”解放路的商业故事,可以说占据了大幅的篇章。因为很多人了解西安,都是下了火车,从解放路开始的,也因为很多人最无法忘却充满“烟火味”的热闹日子也在解放路。
  
  如今,这条街的商业已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褪去色彩,但它的历史故事和曾经的商业魅力却历久弥新。
  
  解放路位于西安市城内东北部。北起火车站广场,南至东大街大差市什字,长1900米,宽2 7.5米。之所以称之为解放路,是因1949年西安解放由“尚仁路”更名而来。可见这条街在这座城市中的核心位置。
  
  不仅是近代,历史上这条街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次子朱爽为秦王,建在今日新城区皇城东路一带的秦王府当时颇具规模。1644年,清军挥师入关,定鼎北京后,大约有一半的八旗兵相继被派驻全国各大战略城市和水陆要冲。为防止满族被汉族同化,阻隔满汉交往,强化八旗驻防兵镇压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力量,清朝统治者在各驻防城市纷纷兴建供八旗兵及其家属居住的“满城”。西安的“满城”就建在以解放路为中心的城市东北隅。
  
  1928年,政府正式将原“满城”划为新市区,拓荒卖地,进行开发。是年秋,开拓修建了泥拌碎石路——尚仁路,后更名为中正路,并把现在与解放路相交的东、西一至八路以“崇”字起头称为“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路。
  
  1935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政府在尚仁路北端凿通城墙,开辟了中正门 ,即今日的解放门。并将尚仁路延伸北接火车站广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沦陷区难民流入,大批工厂企业内迁。解放路发展成为商业街,火车站周围发展成为工业区。
  
  1949年,西安解放。同年7月,原中正路更名为解放路。
  
  记忆中的繁华
  
  上世纪三十年代陇海铁路向西延伸到西安时,正值抗战前夕,因日寇入侵,河南、河北、山东等沦陷区的许多企业西迁,随之大批难民也沿铁路向西涌入西安。由于解放路一带原属“满城”,辛亥革命时,“满城”毁于兵燹,几成废墟,后又几经战火,这一带荒芜空旷,人烟稀少。这就为西迁的企业和大批难民在此安身提供了足够的场地。
  
  抗战期间,西安在成为大后方经济发展战略重镇的同时,难民众多、劳动力充裕,同时由于商业市场的初步形成,京、津、沪、豫、鲁、晋等地商人陆续在解放路经商开店,当时店铺达2000多户,摊贩3100多人,因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大批失业的工人为生计也转为摊贩。解放路的繁华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在此历史时期,因解放路的繁华而修建的西京招待所和珍珠泉浴池,可是见证了整条街的繁华和这座城的变革。
  
  1931年,陇海铁路这条东起连云港西迄兰州的东西向干线通车至潼关,续向西安延展。当时南京政府提出开发西北的口号一时甚嚣尘上,上海银行鉴于西安地处枢纽冲要,大有发展前途,在1933年派陆君谷先生到陕等待设西安分行,同时筹建中旅西安分社。
  
  中旅积极谋划在西安发展,购地十一亩许,筹建招待所,并于1935年11月正式开业,因时南京政府将西安改名为西京,作为陪都,故招待所命名为西京招待所。
  
  西京招待所位于解放路与西四路交汇处,主体为一座西式建筑楼房,中间为三层八角形,向东向南为两翼延伸,建筑面积两千余平方米。它曾与南院门西京国货公司、北大街通济大楼并称为西安三大现代建筑。和民国时期中旅另外所办的南京首都饭店、南昌洪都招待所鼎足齐名,是民国期间西北唯一的高级宾馆。
  
  《陕西党史》2009年第二期曾刊登《西京招待所的历史回顾》一文中提到,“西安事变时,在此下榻的有陈诚、钱大钧、卫立煌、万耀煌及夫人、朱绍良、蒋鼎文、陈调元、邵元冲、蒋作宾、张冲、蒋百里等,还有东北军将领于学忠、马占山、万福麟、胡若愚等。
  
  新中国成立后,西京招待所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办公地,一直到现在。
  
  随着西京招待所的开业和民乐园一带的兴旺,解放路(当时称尚仁路)达到前所未有的繁华。曾任民国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的山东济南人焦藩东,看准了商机,个人投资并亲自主持在解放路修建了珍珠泉浴池。
  
  1936年10月1日,珍珠泉在解放路临近西一路处落成开业,当时在西安开创了现代洗浴的先河。这一浴池在西安几代人的脑海里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过去几十年生活水平较低的年代里,去珍珠泉洗澡可是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初创时期的珍珠泉浴池建筑外表美观大方,内部设计独特新颖。层楼中央是洗浴大池,大池是由几个面积不等、水温不同的洗澡池组成,浴塘四周是木板相隔的浴客房间,房间的墙壁和地面也是木板装贴铺设,整个浴池显得古雅华丽。
  
  浴池有一整套完备的服务程序,包括起立迎客、喊堂让座、引客入池、搓背修脚、递送热毛巾、床前送水、按摩捶背、送客出店等工序。特别是设有大门的门迎,只要客人一进门,门迎便用行话吆喝报信,告知来了几位客人,如果有重要客人到来,还要告知给客人安排好一点的座位,并嘱咐多放点好茶,里间的店员迎客人要先喊一声“请”,然后安排座位,送上茶水。等客人洗浴后,送两条热毛巾递给客人,一条擦脸,另一条由店员为客人擦干身上水分,并送上梳子、镜子、剪子,提茶壶续水。客人出门,还要为其拉衣服、展衣角。
  
  到上世纪50年代后,“珍珠泉”浴池改为国营,经过了一次大的修缮,增加了设备,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天从上午就有客人,到下午五六点已是门庭若市。据生于五十年代初、家住建国路、当了一辈子列车乘务员的郭先生回忆,每次长途跑车回来,能在珍珠泉排队洗上一次澡,跟朋友们喝茶、聊天,那是真的洗去了一身的疲惫,令人神清气爽。
  
  珍珠泉随着时代的变迁,一路改革发展,保持着良好的经营状态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到二十世纪的大变革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珍珠泉的经营状态直线下降,甚至跌到谷底。在无奈中于2005年将大楼出售给上海锦江集团,这个老字号浴池一下消失在解放路。
  
  时间总是在飞快的向前,留下的只是泛黄的照片和人们对曾经那个繁华时代的满满回忆。
  
  半世纪的辉煌
  
  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解放路进行拓宽改造,解放路成为西安市第一条混凝土高级路面,车行道18米,人行道左右各宽6米。经过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大批的小商小贩走上合作化的道路,解放路展现了崭新的面容。
  
  在人的出行主要依靠汽车火车,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物资紧缺年代里,解放路占尽了商业活动的天时与地利。在这个核心的交通要道先后建起了解放路第一百货商店(今日的妇女儿童用品商店)、解放百货大楼、民生百货大楼、解放路饺子馆等闻名全国的商业企业。由此,解放路成为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书写着西安城的半部商业史。
  
  在解放路的百货商店中最熟悉不过的就是民生百货大楼,可以说他伴随了一代又一代西安人的成长。“民生”二字,不仅是西安本土商贸品牌的骄傲,更是人们的一种购物情怀。
  
  关于“民生”二字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故事。解放路东二路口是原西安孤儿教养院。西安孤儿教养院的创办人以及主要负责人叫张子宜(1881年—1964年),被于右任称为陕西籍的慈善第一人。这座民国时期的私人孤儿院,保护收留了许多当时孤苦无依的孩子。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保证孤儿们的安全,张子宜将孤儿院迁至长安县太乙宫新址,这个新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社会福利院”,原孤儿院改为“民生市场”。之所以叫“民生市场”,张子宜是这样解释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才开办的这个市场,市场既能为摊贩提供一个固定的营业场所,以保障他们的生活;同时,孤儿院也能用收的租金来收养更多的孤儿。”
  
  据老人回忆,那时的民生市场,从早到晚,客流不断,是西北地区最大、最热闹的市场。解放初,民生市场有摊贩300多家,在政府大力的扶持下,到1951年,市场摊贩已超过了1000家。到1954年,有240多个摊贩组成了“民生合作商店”,形成了“民生百货商店”的雏形。1958年,民生百货品牌正式创立。而“民生”二字及其所包含的为民而生的含义,也被民生百货大楼所沿用。
  
  1959年民生百货大楼建成开业。这座简朴庄重的苏式建筑,两边微凸、北楼和主楼为四层,南楼三层,时代特征明显,与钟楼邮电大楼、西华门报话大楼、西安人民大厦、北大街人民剧院、西安火车站主楼、东大街中山大楼等建筑被评选为当时的“西安十大建筑”。
  
  百货大楼这种集萃各类商品于一个建筑体的经销模式,为这座老城里的年轻人带来了新鲜风尚。随着民生百货大楼的日渐“红火”,许多曾经的地标建筑也在这一带聚拢,大华饭店、亨得利钟表行、大上海理发店、新华书店、解放电影院等。作为一个“因火车站而生的”的城中商圈,解放路带给西安人的,是改革开放后对于商业繁荣的初次定义。
  
  随着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民生百货大楼的经营情况一路向好,稳坐西安商业市场的第一把交椅。1990年,新的民生百货大楼正式建成,当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直到1994年,每年销售额都上涨1亿,其销售量在西北地区都是雄视傲居。同年,西安民生在深交所顺利上市。 1996年进行了二期扩建,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一倍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民生百货大楼就像竖立在解放路商圈的王冠,耀眼璀璨。这个时期是属于民生的辉煌,也是解放的辉煌。
  
  然而,就在这辉煌夺目的背后早已暗潮涌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远比商家想象的要快得多。
  
  衰退中的期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西安百货业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1996年开元商城开业,1998年东大街百盛开业及同年世纪金花开业,形成了对解放路商圈的强势分流。新商业的竞争是解放路商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如此现状摆在眼前,唯有破旧立新的改造才是唯一的出路。2007年2月,民乐园商圈启动改造,2008年12月,解放路整体改造启动,2009年12月,投资35亿元的民乐园万达广场建成开业。
  
  虽然解放路在西安城商业的王冠已无法找回,但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的建成开业,以及后续大商新玛特商场的建成开业,加之民乐园的美食及大型超市,五路口商圈也随之形成起来。
  
  要知道民乐园万达广场开业时,直接创造了西安商业地产建设速度的冠军。其“天梯”手扶电梯,高20.7米,是西北首例跃层直达的建筑模式,以及解放路的交通、人流双“占据”。购物、休闲、餐饮一站式的消费模式把人气再次聚拢在解放路,这无疑让解放路看到了新的希望。
  
  但也正是这个时候,西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重点是版图的延伸,也造就了诸多新型区域商圈的崛起机遇。多中心的商圈模式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家门口或经过短暂的乘车就能到达某一个商业综合体,实现一站式购物时,还有谁会想到解放路?
  
  到了2018年,西安商业版图再次“洗牌”。大悦城、大融城、MOMOPARK、西安SKP、华阳城、高新大都荟、大华1935......大体量购物中心下饺子般亮相。由此,西安城市原始商业物理界面彻底打破,形成以钟楼南门为引导,小寨、高新、曲江、经开、西咸、浐灞为骨干,甚至包括三桥、龙首、红庙坡、纺织城、锦业路、太华路等多个区域商圈为支撑的商圈发展布局结构。
  
  而此时的解放路上的商业包括一时风光的万达广场营业额都极其不乐观,2014年强势入驻的悦荟广场也是冷冷清清。只有大楼外立面上的广告牌在夜晚孤单的亮着。
  
  风云变幻,沧桑巨变。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解放路的商业发展,完全是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缩影。这也是解放路历史文化魅力之所在。
  
  如今,火车站正在改造,运营路线的重新调整势必会将解放路交通核心作用再次放大。如何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解放路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并将历史文化和城市更新的概念融入其中,解放路商业重新绽放新的魅力则大有可能。(文/冯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