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出自明朝文学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其中核雕名家王叔远能以一枚核舟雕出五人八窗,人称核雕奇巧技人。核雕的技艺精妙绝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构思精巧,且微中见宏,于方寸之间显宇宙乾坤。
西安市灞桥区核雕技艺传承人蔡青柱为“蔡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他用一枚枚小小的桃核,雕刻出一套《梁山一百单八将》,现藏于西安市非遗博物馆,供人欣赏。4月初,笔者如约来到了蔡青柱先生的工作室,看到他正坐在工作台前,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个神采奕奕、活灵活现核雕成品,而在完美的工艺品旁边,则摆放着平口刀、斜面刀、三角槽刀、尖锥等核雕制作使用的工具。也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工具,使得这些核雕工艺品一步步成形,一步步完整。
“任何一门艺术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文化积淀,我自幼跟着母亲学习书法,绘画等,创作《梁山一百单八将》是缘于小时候我喜欢看水浒,起初尝试性地雕刻了几个人物之后,自己感觉还可以,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108个人物造型。”两年以来,他以精湛的雕刻技艺使原本寻常的桃核摇身一变,成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正如蔡青柱本人所说,桃核很小,但是小东西也可以变成大千世界。
这108个人物造型各异、图案精美,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及手势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对于人物造型的方面,他以传统文化为灵感创作出独特的桃核雕刻作品。他说:“只要构思精巧,完全能在桃核上完成栩栩如生的作品。”
然而,在蔡青柱成功的雕刻之路的背后,也经历过许多曲折和艰辛。
在他的前半生,一直处于一个没有规划、没有对未来正确认知的阶段。他漫无目的的练书法,学绘画。总觉得人生还长,一切都还太早。但2002年的一场大病,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而首先蔡青柱决定的事情,就是开始了走向泥塑这门工艺的道路,他说:“生病之后,觉得人生是无常的,时间变得更加紧迫,想着先从‘泥塑’入手,培养我对人物构型和造型的能力。”
于是,蔡青柱便开始捏泥塑,做造型,尤其在人物脸型和五官表情上,每一道工序他都下足了功夫。正因为他对泥塑“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非常长,常常每个人物都需要几天的功夫完成。练习的时间长了,他便对‘人、物、景’了熟于心了,甚至可以通过捏泥塑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四种情绪。他说:“当你真心开始做一件事时,那就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而你终究是会有所成就。想和观众有互动,表现在泥塑上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和鲜活的,而不是空洞的。”随后,他便向我展示了在陕西省农民艺术节获得优秀作品奖的泥塑作品,果然是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而以现在来看,蔡青柱的泥塑技艺都是在为后来的“核雕”做准备。
说到核雕,雕刻过程分为选核,画样,成形,雕刻,开脸,抛光,上油,包装等八个步骤。桃核雕刻作品十分不易,桃核质地坚硬,满布孔洞,一定要造型准确,刀法精确,桃核本身自带纹路和孔洞决定了每一件核雕作品都不会重样。蔡青柱说:“桃核很小,雕刻起来每一项操作都得小心翼翼,一不小心,桃核就会裂开、崩断,那么这个作品也就废了。”桃核成熟饱满,表面的花纹更是变化无常,蔡青柱只能因材施艺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天然纹理,不论是小到人物的姿势、神态、服饰、气质,还是大到各种历史的、民俗的、神话的、中外的故事体裁都要熟记于胸,做到拿起一个桃核能迅速立意打稿,对桃核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品大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蔡青柱的核雕作品秉承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风格特征,准确把握人物的特征,再根据桃核的纹理、作品构思的需要,合理地安排到桃核上,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无不在他的核雕作品上体现出来,独一无二。他的核雕,大的不过鹌鹑蛋大小,最小的像花生米一样,但却每一件都相当传神,让人叹为观止。
同时,蔡先生还提到他也曾经参加过很多活动,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受邀去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传统手工技艺大展》会展,当时会展的作品很多,有剪纸、面塑、泥塑、木偶、皮影等,当然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蔡青柱在谈论中告诉笔者,在很多的民间技艺的宣传中,很大程度的渲染了这些技艺的复杂性和艰难性,而没有去告诉人们,其实掌握一门技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只不过精通的深浅罢了。他认为,这些宣传反而令很多人望而生畏,从而造成民间传统技艺传承更为艰难。而对于从事核雕艺术的蔡先生而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核雕传承下去。
核雕将庞大的景观和世界浓缩到一枚小小的果核当中,凡而不俗,韵味十足。而正是因为这些凝聚着核雕艺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核雕作品被传承人保护和创新,非遗技艺才得以相传,大家才得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文/艾米杰)
蔡青柱:“蔡氏核雕”的传承人。2008年被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特聘为“民间艺术家”,2009年被西安市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作品有梁山108名好汉、佛珠、佩件、扇坠、串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