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医学的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掠影

2021-06-10 19:26:0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夺席谈经 语惊四座

  采访樊代明院士,感觉只有两个字:舒畅!

  他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口才极好,精准精炼,用踔厉骏发、汪洋恣肆、夺席谈经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而且,幽默诙谐,语惊四座——

  现在治疗癌症都是以杀死癌细胞为目的的,怎么杀?外科医生挖肉,内科医生下毒,放疗科医生烤电,最后病人死了,癌细胞还活着!

  西医治不好,就找中医,中医治不好就说中医不行。有个病人去看中医,诊断为胰腺癌晚期。我说,中医连胰腺的概念都没有,怎么有胰腺癌?

  我20多岁的时候,100个感冒的病人我全都能治好,其实我不治它也能自己好!现在是别人治不好叫我来治,我也治不好。什么是院士?就是一个越来越治不好病的人,就是院士!

  什么是好医生?就是能处理例外和意外的医生是好医生,剩下的都是跟着吃饭的。

  针砭时弊,他的语言更加“尖酸刻薄”,词锋犀利:

  中国医学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头是苏联的,身子是欧美的,两只脚是中医的。

  现在有几个消化科的医生敢到心脏科去抢救病人?有几个心脏科的医生敢到呼吸科抢救病人?都只能对病人说:“你这个不是我的”!病人说:“那我是谁的”?

  传统的生理学已经快摇摇欲坠,经典的病理学已经快土崩瓦解,大内科和大外科不复存在,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本来是恩人般的关系现在成了仇人。这样的医学体系不改它成吗?

  当今的医学,确实实现了科学化,但同时又忽视了人文性。医学离科学越近,离分子越近,医生离病人就越远;医学实现了现代化,但未能赋予现代化以现代性的内容。什么是现代性?我的理解,现代化有别于传统,现代性不是器物越先进越好,而指伴随现代化进步应有的时代精神和气质,是指医学现代化的种种技术设施应当体现对人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气质,并以此为宗旨,而非止于炫耀自身的先进;医学实现了国际化,但是同时忽视了民族性。什么叫国际化呢?就是一个药、一个理论包打天下,能做到吗?做不到!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情况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病也不完全一样。举个例子,我的专业有一个叫克隆恩病,非常难治,在国外有NOD2基因的多态性,在中国和亚裔根本就没有这个多态性;医学实现了智能化但同时忽视了真实性……。总之,医学在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的同时,如果丢掉了人文性、现代性、民族性和真实性,你说那还叫医学吗?你说那还叫医生吗?那会医将不医,药将不药!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樊代明院士忧心忡忡,慷慨陈词:为什么对新冠病毒没有特效药?根源就在于单个国家、单个地区的单打独斗力不从心,单个专业和单个专家的单打独斗力不从心,单个技术、单个药品的单打独斗力不从心,甚至单靠医学和医生的单打独斗也还力不从心!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包括整合型的科学研究体系,整合型的医学科研体系,整合型的医学教育体系,整合型的医学防御体系,整合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和整合型的医学管理体系,才能奏效。中国的抗疫为什么让世界刮目相看?快递小哥、新闻记者、街上的大妈、尤其是政府官员等都做出了贡献。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问题,即专科过度细化、专业过度细化导致的医学知识碎片化,给临床医生诊疗疾病带来的局限性问题,樊代明院士提出了“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的理论。

  体大思精 科学严谨

  整合医学是在对医学史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医学发展的走势和态势判断未来的前进方向。医学分科大大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但这种细分也带来了若干问题,包括把器官当成患者、将症状视为疾病、把检验当成临床、视药师为医师、心理与躯体分离、医疗和护理分离、西医中医互不认账、重治疗轻预防、城乡医疗水平差距拉大等。惟有通过整合医学的方法来帮助改变现状。因此,整合医学是将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是引领未来的新的医学体系。

  在樊代明院士提出整合医学理论的十年里,中国工程院成立了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这方面的专著已经出到十集,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已经开了五届。最多的一次83位院士、181所大学校长、300位医院院长、20000人参会,规模、质量和影响,堪称中国医学之最!近年来,樊代明院士分别通过《整合医学: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整合医学: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整合医学:医学发展的必定选择》三个主题报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应用及整合医学如何走向医学发展的新时代。在《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医学与科学》《医学的真善美》《医药互为师》《历史长河中的医学发展》《医学的系统论与整合观》《医学人文与人文医学》等报告和文章中,对整合医学进行了开创性地研究与探讨。在实践以上理论的过程中,整合医学的宣传网站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已有120位院士、120万医生参加。其中整合医学实践探索的“3R”,即Reconstruction of Medical Culture(医学文化的重塑)、Reverse Medical Research(医学的反向研究)和Real Medical Practice(真实的医学实践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樊代明院士说,我有一个报告叫做“三千年医学的进与退”, 在全国各地已讲过200多场了。这个报告断断续续大概花了我十年工夫。三千年医学的发展可以用两个“N”来代表,第一个N代表走势。医学从三千年前开始发展,迅速成为顶峰,但到中世纪下去,后来又上来了。第二个N代表态势。开始是靠整合集大成,然后再细分,现在到了必须整合的时候了。医学发展的这种走势和态势,总是遵循一种规律,就是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螺旋上升,波浪前行。三千年写成了一个N字,过三千年再写成一个N字,N字+N字串起来是波浪。踏着波浪而行,无往而不胜。逆历史潮流而动,你将一事无成。瞧这语言,多么精准、生动!他说,围绕这两个N字,我和同事们写成了一本书,叫《医学发展考》。这本书近1 400页,200多万字,重达6斤3两。怎么写成的呢?比如眼科学,第一大章写眼科学三千年来里程碑的事件和产生这些事件的历史根源或学术根源;第二大章写现阶段全世界眼科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第三大章写未来二十年眼科学将向何处去。照这样一个一个学科写,写成后把整个医学界的90个学科加在一起,相互照应形成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并将其分成“论”“考”和“探”三部。“整合医学初探”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

  追根溯源 发扬光大

  我们为什么要讲整合医学,这要从医学的发源和发展说起。医学发源于原始社会,那时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虽然忙忙碌碌,却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人类跟其他动物差不多,只能抓住什么吃什么。结果发现吃了什么补什么,吃肝补肝,吃肾补肾,吃尾巴补全身。医学在探索中前行,在整合中发展。到了东汉末年,逐渐地整合整理成了三本书,基础医学首推《黄帝内经》,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药学《神农本草经》。这三本书是我们中医的经典,后来的书都是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抄抄写写,逐渐发展的。说它经典,是因为最自然的、最历史的通常是最本质的东西。

  在医学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成就了一些大医学家,比如扁鹊、华佗、张仲景……还有很多。这些人为什么能成为“大家”,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聪明,智商很高;第二,就是整合。怎么整合?他们把前后左右的东西整合到自己身上,向别人学习。比如扁鹊,有人说他活了300岁。人怎么能活300岁呢?人们把前后300年都算到他一个人身上了,这就成就了他的“大家”身份。西医也是以整合方式发展的,后来分成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到16世纪出现了两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是伽利略,他向宏观发展,无需赘言。一个是列文虎克,他发明显微镜,把物体放大260多倍,于是医学开始向微观发展。基础医学又按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依次分下去。为什么要这么分呢?人们想知道生命的真谛,人们也想知道疾病的本质。临床医学也在分,先是二级学科(内科、外科、专科),然后三级学科(消化、血液、心脏、骨科、普外、泌外)。樊代明院士回忆说,如果在30多年前,我当住院医生时,你说你是内科医生,还可以。现在你要说自己是内科医生,可能有点吹牛。你应该是消化内科医生,或者是血液科医生,因为其他科你不会。我是我们医院末代内科主任,从我以后就叫内科教研室主任了。区别在哪里?我当内科主任时,内科有个值班室,各科轮流来值班,负责整个内科,甚至全院的抢救。抢救不了找我,我抢救不了,就大会诊。现在不是这样的,医生们都回到各科去了,消化科只能值消化科的班,血液科只能看血液科的病人,消化科医生看不懂心电图,一个专科治不了另一个专科的病。现在大家公认的最能干的医生是谁?ICU啊,那里的医生最全面,什么紧急情况都会处理。骨科本身是三级学科,现在还在分,分成了脊柱、关节、四肢……有人还说要分到精准外科,就是他们手术刀的工作直径是一个细胞的直径,叫细胞刀啊。

  但是,这种分也分出了问题。第一,把器官当成患者。本来一个活生生的病人来到医院,他在导诊员的引导下,“提着”自己不同的器官就到各科看病去了。坐在我面前的病人经常对我说,大夫我胃不好,我说你昨天休息好吗?他继续说大夫我胃不好。我说你二便如何?他怀疑地看着我,说:“大夫我是胃不好,你是不是吃错药了?”本来上述这些问题都是与胃病有关的,而且他还不一定是胃病患者。我这样问是对的,但他居然说我吃错药了。我们医生中很多人也是这样,只注重人的病却忽略了他是一个病的人。比如一个癌症病人,癌症病人的正确定义是什么?是得了癌症的人,强调的是人,但我们好多医生认为是人得了癌,强调的是癌。因为同样是一个癌,但结局是不一样的。不一样不是因为癌不一样,而是因为人不一样。一个癌症病人来到医院,外科医生是切(除),内科医生是化(疗),放疗科医生是放(疗),都是以杀死癌细胞为目的,杀到最后把病人“杀”死了,放到停尸房都死透了,8个小时后把腹水的癌细胞抽岀来一培养还是活的。所以,外国医生上班是To see patient,看病人,中国医生上班是看病,把“人”给丢了,看来看去,把病(灶)看好了,把手术做成了,做得简直像艺术,但结果一看,人死了。这样的医生缺乏整体观念,只注重“自管”器官和病变,一边做好事,一边做“坏事”。比如肾脏得了病,肾内科医生把肾透析做好了,便万事大吉,至于透进去了肝炎病毒,那不归我管,那是肝病医生管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一个病人发烧,全身器官检査完了都没发现病因,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去看过,后来到我们科来了。医生用NSAIDS给他退烧,退烧后回家,过了没多久,继续发烧,又来了。什么病?我们科里査房时,发现他浅表淋巴结有些肿大,用 NSAIDS淋巴结下去了,这是一个重要发现。NSAIDS 是COX2的抑制剂,这是不是一种淋巴结COX2增高的新疾病呢?我们的医生取了淋巴结活检,然后做免疫组化染色,真的发现淋巴细胞有COX2的强阳性反应。我们把这惊人的结果写成论文,投到《Nature》 上发表,结果被退了回来,因为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通过一系列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病人血中COX2比常人高了2000多倍,这可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既然COX2增高,我们就用NSAIDS给他治疗,而不是退烧。结果把这个病人治好了,我们再把论文投到《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Oncology》(《Nature Review Cancer》的前身),很快就发表。这是我们在国内做工作发表的第一篇《Nature》子刊的文章。该文发表后,美国医学会把它作为继续教育教材。他们要我们出五道题,医生回答了这五道题且正确才能得一个学分。

  “医学是多元的,不能用单元去分析;生命是非线性的,不能用线性去分析;病人是异质的,不能用同质性去分析;疾病是变化的,不能用固定的思维去分析”。这样的语言,堪称精妙!我们的话题又回到这次疫情所产生的影响上。樊代明院士几乎是不加思索,信手拈来:从生物进化史看,人类在地球的存在时间要远远低于病毒、细菌。如何与之和谐共处?对细菌,人类允许了她的寄宿。对病毒,则是“毒不犯我,我不犯毒”。在医学还没有诞生的年代,人类依靠自身抵抗力进行抵御。他将其称之为人体的自然力,包括自主生存力,即从一个受精卵长成了不同的器官和组织,成为了一个人的能力;自相耦合力,即器官与器官、细胞与细胞相互之间的融合,共同完成升级的功能;自然修复力,即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自由代谢力,即人本身不断翻新自己的能力;自控平衡力,即人体对于身体各项参数、指标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我保护力,主要来源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身体机能表现和疾病症状都是自我保护力的表现;精神统固力,即聪明的大脑时刻保护和规范着人体的整体功能。将来的医学,除了研究分子对疾病的作用和病毒对疾病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以自然力为主要方向,研究自然力、尊重自然力、呵护自然力、提高自然力。所以,医学要改变,要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才能更加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地应对各种未知的挑战。

  一百年出几个大的科学成就不足为奇,但一百年出一种新的思想却弥足珍贵!在人类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全球75位诺贝尔获奖者对“人类究竟该向何处去”达成了共识:人类要继续活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向孔子学习智慧。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整合观,而整体整合医学的基础就在这里。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胃肠病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世界胃肠病学会常务理事兼科学计划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发表SCI论文437篇,总影响因子2018.67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担任8种国际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文/王遂社  黄 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