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川: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新样板

2021-06-11 17:38:22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4月22日,陕北宜川大地山川披绿,草木吐翠,一派欣欣向荣。

  当日,陕西省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现场会在黄河之滨的宜川县举行。来自全省沿黄干流及主要支流10市(区)林业(和草原)系统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兴致勃勃地观摩了宜川县惠洛沟客土造林示范点和赵村峁退化林修复点,对该县在沿黄林业建设中的有效做法和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作为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宜川县,始终践行“两山”理论,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工作重点,按照“两屏一谷”总体布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奋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十三五”期间,全县依托重点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等各类林业重点工程,共完成各类营造林60.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8.2万亩、飞播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7.8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退化林修复3.8万亩,森林覆盖率59.6%,林木绿化率75.3%,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8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2016年宜川县被省国土绿化委员会命名为省级绿化模范县;县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单位;2017年宜川县被省林业厅命名为省级森林城市;2018年宜川县被国土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会战黄河晋陕峡谷

  当黄河流经位于晋陕峡谷宜川壶口镇时,河面从数百米骤然收缩,形成了“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场景,极为壮观。晋陕峡谷悬崖耸立,黄河在这里缔造了险峻、壮丽的自然景观,然而也裹挟走了两岸的黄土。为了加强黄河沿岸的造林绿化,2012年,陕西晋陕峡谷暨壶口造林绿化工程在宜川县启动,标志着陕西黄河沿岸造林绿化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由此,宜川晋陕峡谷绿化开始了一段艰辛而又壮丽的绿色大会战。

  “晋陕峡谷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风力较大、降水较少、兔害严重,属于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所以我们想尽各种办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力争栽下一棵,成活一棵。”宜川县林业局局长吴大洋感慨地说。据了解,晋陕峡谷是该县近年来的重点绿化区域。自2012年以来,以重点区域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为主,持续加大工程整合力度和投资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完成石坑客土大苗造林3.5万亩,公路绿化40公里,完成了北至延长县交界,南至县川口,总战线长达3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壶口景区周边山体、核心段公路、出境口和旅游沿线直观坡面的全面绿化,开创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在晋陕峡谷绿化中,宜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举措保障这一生态工程的顺利推进。首先把秦晋峡谷绿化纳入“五年规划”和考核指标,实行“一把手”挂牌作战。在县财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仍投入县财政收入的20%以上用于晋陕峡谷绿化和全县林业事业发展,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其次,针对黄河沿岸山势陡峭、土层浅薄的实际,县林业部门在绿化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措施,采取“石坑客土+大苗栽植”的施工模式。即通过石坑客土,留存土壤,解决山势陡峭的问题;通过客土回填,就近取土,解决土层浅薄的问题;通过科学施肥,将肥料与土壤搅拌,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通过栽植1.5米以上的大苗,选择优生树种,解决兔害严重的问题;通过驼队运输,替代人工搬运,解决运输成本大的问题;通过深栽深埋,稳定苗木、保湿保墒,解决风力较大的问题;通过适时浇灌,解决天气干旱的问题,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三是实施“一班人马+跟踪监督”的监管模式。组建了8支专业造林队伍,执行统一的造林技术标准、统一的造林技术规程,全面提升造林质量。坚持“一班人负责到底”工作制度,从各林场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程监督队伍,从设计到施工再到验收,一班人负责到底,出现质量问题,实行责任倒查,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实效。四是推行“资金管理+后期管护”的管理模式。坚持“532”工程资金兑付制,即工程3年质保,第一年完成主体工程兑付50%资金,第二年成活率达标兑付总资金量的30%,三年期满保存率达标,兑付剩余20%资金,从而从资金管理上把控了工程质量。

  “我们通过栽乔木、种灌木、乔灌合理搭配的办法实现了绿化和美化的有机结合。” 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黄河沿岸基本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成效。

  让生态惠民之路越走越宽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多年来,宜川县始终坚守“两山”理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聚力让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由绿变美,黄河由浊变清、由清变美,奋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新样板。全县统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把山地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林纳入林业工程建设范围,实现了生态林业建设和推进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不仅有效地改变了宜川的自然生态环境,更优化了产业结构,使绿色产业得到了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广大群众也由此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今年,花椒产量非常不错,我家共种植了40多亩花椒树,大约能产3000公斤干花椒,预计收入20多万元不成问题。”去年金秋花椒成熟季节,集义镇如意村村民李建设看着成熟的花椒,心里乐开了花。据了解,花椒是如意村的主导产业,经多年的发展,现在村上共栽植花椒1.1万亩,花椒树成为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如今家家都有小轿车,户户都在县城买了楼房。
  “我们坚持用‘工匠精神’,不遗余力地把生态林业建设落实到造林绿化上,落实到林地林木管护上,落实到群众致富奔小康上,落实到宜川经济社会发展上,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宜川县林业局局长吴大洋讲到,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生态宜川”的品牌初步显现,宜川大地“由黄变绿”。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6.87%提高到目前的59.63%,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持续增长;稀有物种“由少变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从300余只增加到5000只以上,世界濒临灭绝的原麝、金钱豹再次出现,鸳鸯、黑鹳、大鸨等诸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重新回归;宜川百姓“由穷变富”。全县累计发展经济林45万亩,其中果树40万亩,形成了“林木抓果业、林草养畜禽、林景搞旅游”的生态富民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北部塬区苹果产业和西南林区干果经济林的协调发展,使广大群众真正实现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梦想。
  山川披锦绣,大地换新颜。如今的宜川,黄河已成为人们的幸福河,一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丹州大地徐徐展开……

       (文/王健  郝云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