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士庙街15号“革命旧址”的历史地位

2021-06-08 17:41:03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许士庙街位于西安市莲湖区莲湖路中段、今莲湖公园西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到莲湖路、南至教场门,全长340米。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十年因街北段有许神庙而得名许神庙街,清代改名许士庙街。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几年里,中共党员徐彬如就住在许士庙街15号,这里成为我党的一个重要活动据点,曾在这里开会策划研究过1936年西安纪念“一二九”一周年大游行(这次活动直接成为“西安事变”的“导火索”)等重大活动,这里还曾经成为中共陕西省委所在地及省委机关刊物《西北》周刊社址。
  
  徐彬如(1902-1990),原名徐文雅,安徽萧县人,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民主党派领导人。1925在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中大党总支书记,粤区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此时陈延年任区委书记,周恩来任区军委书记。徐按陈的指示做刚到中大任文学院院长的鲁迅的统战工作,成为鲁迅重要转变期的第一个共产党人朋友;按周的指示做过国民革命军第三师师长李明扬(萧县人)的工作。1927年徐到上海参加中央军委工作,后又协助王若飞领导无锡一带的秋收暴动,接着调任中共江苏沪中区委宣传部长。1928年10月与陈潭秋同船北上,筹备并出席了中共顺直省委扩大会议,会后以特派员身份巡视唐山等地的工人农民运动。1930年1月在任天津河北区委书记期间被捕,坚贞不屈,同年9月经组织营救出狱。1935年底至1939年底,奉党组织指示在西安从事统战工作。1939年底奉命调回延安,周恩来曾把他介绍给毛主席,说:“我同徐彬如早年在广州一起工作,在党内可以说是一块儿长大的。”徐在延安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秘书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联络部部长、中央党校秘书处长等职。解放战争中在东北局工作。全国解放后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局长。1952年底,主持筹建中国革命博物馆,后任馆长、名誉馆长,是著名文博专家和党史专家。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委。应农工民主党要求,经中共中央同意徐彬如加入农工民主党,并曾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1990年5月24日病逝,享年88岁。
  
  在西安事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中,徐彬如以中共西北特支委员和“西救会”宣传部负责人及发言人的特殊身份,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35年秋至年底,曾在杨虎城部队从事过兵运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徐彬如、谢华、李木庵,奉中央军委留沪办事处之命,先后到达西安,1936年2月在十七路军宪兵营中共地下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西北特别支部(简称西北特支),谢华任书记,徐彬如、李木庵为委员。金闽生(杨部宪兵营营长)、谢晋生(宪兵营副营长)、童陆生(杨总部参议)、王根僧(参谋处长)、宋绮云(《西北文化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等中共地下党员,都参与了西北特支的工作。西北特支的任务是争取杨虎城的支持,在西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2月到7月,西北特支受中央军委留沪办事处领导,7月中央交通员找到谢华、徐彬如等人,接通了西北特支与陕北中共中央的关系。从1936年8月起,西北特支受中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
  
  据史料记载,西北特支与西安事变有着密切关系。杨虎城的智囊团成员大都是西北特支成员。中共代表王炳南和在杨部任职的金闽生、童陆生、王根僧、谢晋生、宋绮云等中共地下党员,最早提出“捉蒋”计策,西北特支慎重研究后,由王炳南建议于杨(虎城),动员于张(学良),促其实现。
  
  1936年6月,西北特支的外围组织“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西救会”)成立,特支负责人都担任了西救会的领导工作,谢华负责组织部,徐彬如负责宣传部,李木庵负责总务部。西北特支当时处于地下,对外都以西救会名义活动。西救会的成立得到杨虎城将军支持,其半公开的活动为西北特支的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西北特支的领导下,“西救会”在西安建立和领导的救亡团体有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队部、西安妇女救国会及西安近郊和长安县的农民抗日救国会等20多个,并领导成立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
  
  1936年9月18日、10月19日、11月15日,西北特支以“西救会”的名义先后组织召开了上万人参加召开的东北沦陷五周年纪念大会、鲁迅先生追悼大会、西安各界援绥抗战大会等,并派出慰问团,携带募集的捐款和物品赴绥远慰问,激发了各界爱国人士的抗日斗志。
  
  1936年12月7日晚,中共西北特支及“西救会”主要负责人在徐彬如家中(许士庙街15号)开会,研究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游行事宜。12月9日发动2万多名学生和各界群众,举行了大规模请愿游行,纪念北平“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要求蒋介石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示威游行中,一名学生被国民党军警开枪打死。当天下午,张学良在向请愿学生讲话中表示:“我张学良是要抗日的”,“我们一定将大家的要求报告委员长,我代大家请愿”,“请大家相信我”,“在一星期内,用事实答复大家的要求。”当天,西救会还发表了《为督促政府动员全国兵力抗日停止内战宣言》。有学者认为:由西救会组织的“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活动,是西安事变爆发的导火索。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当天,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代表团、全国学联代表团、西救会等18个救亡团体发出联合通电,呼吁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西救会还发出《致全国各将领及全体武装同志电》《致全国各政党各法团各机关电》,说明西安事变真相,呼吁“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12月14日下午,西救召开会议,研究救亡工作开展情况。16日在西安革命公园举行了10万余人参加的集会,大会由西救会负责人主持,张学良、杨虎城在会上分别发表讲话,接着,工人、农民、学生、市民、士兵、旅欧侨胞代表等依次演讲,大会通过15条提案并通电全国。会后进行了盛大抗日游行。西救还专门召开了宣传工作会议,组织宣传张杨八项政治主张。
  
  徐彬如作为西北特支负责人和“西救会”负责人之一,积极参与了西安事变前后一系列重要活动(包括“兵谏”计策的提出、西安“一二九”示威游行、几次大型集会及多个通电的起草发表等)的研究策划、组织发动和具体实施工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副主席到西安调停。12月19日,周恩来在西安接见了西救会负责人谢华、徐彬如等,要求他们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全力以赴。周恩来指示徐彬如以“西救”发言人名义,在电台上宣传放蒋的意义。同日徐彬如以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负责人名义,向媒体发表了谈话。
  
  12月20日下午2时,徐彬如在“西救会”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就当前的形势与任务发表谈话,提出六条意见。次日,西安《解放日报》以两版篇幅刊登徐彬如的讲话全文。接着,徐彬如又接连代表西救出席有关会议,发表谈话,提出国共谈判建议条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西安事变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提议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后期的12月25日,博古在西安主持召开会议,宣布中共中央决定:撤销西北特别支部,成立陕西省委。贾拓夫任省委书记,欧阳钦任组织部长,李一氓任宣传部长,张德生为青年部长,谢华、徐彬如等任省委委员。1937年1月,徐彬如代表“西救会”几次公开发表时局谈话,为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徐彬如等同志还向周恩来同志建议,请他在同蒋介石谈判时,提出在西安创办陕北公学分校和抗日军政大学分校。经再三交涉,国民党方面只同意办训练班。组织派徐彬如去找西北救国会成员、于右任的亲戚马文宪和马文彦兄弟俩商量,借用于右任以前在陕西云阳办农场时的房子,办起了训练班(刚成立时叫云阳青训班,后改名为安吴青训班)。从1937年10月起到1940年4月止,安吴青训班共为中国革命培养了1.2万多名青年干部。这其中有徐彬如的一份功劳。
  
  徐彬如的住处许士庙街15号,1937年5月起作省委机关一年多(省委公章也在这里放了一年多),1938年还成为省委机关刊物《西北》周刊社址(李初梨为主编,徐彬如为发行人)。后来由于国民党一再破坏团结抗日,《西北》周刊被迫停刊。《西北》周刊1939年7月在延安复刊,出版到1940年3月第48期后停刊。根据中央决定,徐彬如于1939年底离开西安,撤往延安。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询公安户籍档案及西安市不动产历史信息档案表明:西安解放前,许士庙街15号四合院为一毕姓人家所有,“文革”中许士庙街改名为红湖街,门牌号由15号改为27号,后又更改为许士庙街67号至今。这个院子是一处南北宽8.7米、东西长33.5米的四合院,登记总面积0.437亩(291平方米),院内大体布局为:上房(东房)旧式二层楼3间;南、北厦房各3间;下房(西房,临街)为双坡房计6间;还有一处后院(有厕所),院墙外(东边)即为莲湖公园。业主老毕1974年底去世,业主成了他老伴王老太太。老太太2017年90岁时去世,房子由子女继承。1993年该院子西房出售,现被转租开了“秦调青年旅社”。院子里边其它房产还是毕家的,2002年前后翻盖成砖混结构楼房,上房(东房)南半部为4层,北半部为3层,南北厦房都是2层。
  
  许士庙街15号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着“革命旧址”的历史地位。如今,坐落在西安老城中的许士庙街15号,见证了中国革命、新中国建立的发展历程。(文/边 江  张天社  王珞琳)
  
  (作者边江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张天社系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党史专家;王珞琳系西安市莲湖区政协原副主席、民主党派人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