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河文化的西部作为

2021-06-08 15:15:3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贡献巨大,是发生在黄河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上游有河湟文化,中游有河套文化、泾渭文化、河汾文化、河洛文化、河内文化,下游有河济文化、黄淮文化、汶泗文化等,从而极大丰富了黄河文化。
  
  黄河文脉的西部底色
  
  黄河中上游地区,覆盖了我国西北地区的陕、甘、宁、青、蒙五省区,滚滚长河千万年地流淌不息,给西部地区留下了清晰的历史文脉,也留下了特色鲜明的黄河文化。
  
  青海是黄河发源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脉络呈现出多元民族文化特点,以河湟文化为典型。河湟地区是农耕文化走廊,又是草原文化走廊。在历史长河中,戎人、羌人、氐人,鲜卑、小月氏、鞑靼、吐谷浑、吐蕃等古老民族都在河湟地区创建出灿烂文化,这些古代民族不仅从事高寒畜牧业,也从事农业、手工业,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一条唐蕃古道曾留下多少文化遗存啊?仅青海玉树,围绕文成公主庙,就留下了历代先民数不清的石刻艺术遗产。如瞿昙寺、隆务寺、塔尔寺……众多的寺庙塔窟,都是先民们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如今,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散布黄河沿线。
  
  黄河甘肃段干流全长913公里,使甘肃形成了多元历史文化,多类自然风光,多种民俗风情。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7处世界文化遗产,有甘肃花儿、甘南藏戏2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黄河风情线、景泰黄河石林、永靖黄河三峡、定西渭河源等一大批自然奇观……在甘肃形成了厚重而多彩的黄河文化。
  
  甘肃也是一座自然博物馆,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林、峡谷溶洞等各类景观千姿百态。河西走廊戈壁、绿洲相间分布,雪山巍峨,瀚海茫茫,边塞风光壮美神奇;甘南草原牧场广袤,牛羊肥壮;陇中高原千沟万壑,雄浑壮观;陇南山地峰峦叠翠,幽谷密布,大熊猫、金丝猴隐匿其间,一派南国风光。
  
  黄河在宁夏境内干流长397公里,流域面积达5.14万平方公里,黄河文化资源富集,以引黄灌溉为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宁夏段的特征。史书和地方志记载了大量有关黄河宁夏段治理开发的史籍、名人、轶事,也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统计,黄河流域宁夏段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汉代的陶漏斗、陶水管、汉渠碑首,唐代的镇河铁牛等水利文物,以及历代不同形式的犁、铧等农耕用具,达500多种。此外,民间舞蹈、地方戏剧、民俗、节庆和农事谚语等,都反映了宁夏民间亲水、惜水、敬水的观念和农业生产习俗。
  
  在黄河从上游进入中游的“几”字形区域里,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河汊纵横,为黄河的内蒙古河套地区。从蒙昧的远古时代开始,这里就诞生了“河套人”与“河套文化”。进入文明时代,这里又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部族交流、交往的前沿。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木兰从军等悲壮史诗,正是多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携手发展的真实写照。
  
  黄河流经内蒙古六个盟市,共计830公里,经过浩瀚沙漠、广袤草原、肥沃平原,进入险峻的晋陕大峡谷,留下了众多历史古迹,根植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史前人类生息繁衍的宜居之地,到原始农耕、猎牧文化的出现;从北方青铜文明的曙光,到雄伟长城的建立;从中原王朝与匈奴部落联盟的博弈,到汉唐戍边将士的开垦耕耘;从辽宋夏金元到明清时期农牧交错、时农时牧的经济形态,到清末民国以来中原农耕民族的北上开垦,引黄灌溉……历史脉络清晰,黄河文化底色醇厚。
  
  在黄河文化孕育、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更给陕西积淀了厚重的遗存文化、奠基性的制度文化、博采众长的精神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陕西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当前,陕西省留存了5万多处文物遗址、700多万件馆藏文物。这些遗址遗迹和文物,构成了“华夏文明发祥-中外文明交流-近代革命”的完整序列,形成了一脉相传的历史文脉。陕西不仅拥有距今110—59 万年的蓝田人和距今23—18 万年的大荔人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还拥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还拥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 13个王朝建都的文化资源,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了陕西省黄河流域保护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陕西更拥有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彰显了陕西省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高地的文化身份。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截至 2020 年底,陕西省黄河流域共有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包括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6处)、长城(陕西段)等3项8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佳县千年古枣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农耕文明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秦腔”“安塞腰鼓”等 68 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数量位居九省区第四。从文物遗存来看,有半坡遗址、阿房宫遗址、统万城遗址、石峁遗址等49个古遗址,白云山庙、姜氏庄园、党家村古建筑群、韩城大禹庙、玉华宫遗址、大雁塔等34个古建筑,司马迁墓和祠、唐代帝陵、永陵、 乾陵、茂陵、霍去病陵等 15 个古墓葬,高家堡镇、杨家沟村、党家村、尧头镇、陈炉镇、柏社村、凤凰镇等7个历史村镇,世界四大古都西安,以及榆林、延安、韩城、咸阳等 6 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构成了黄河文化陕西底色。
  
  陕西黄河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2015 年、2020年两次考察陕西,先后提出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给予陕西黄河文化高度评价。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将黄河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高度,这是对黄河文化最深刻的阐述。
  
  中华上下5000年,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诞生了“四大发明”,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天文、历法、数理、农学、医学、水利等,从甲骨文、青铜器、早期人类遗址,到先秦百家、两汉经学、诗词歌赋,无不印证着灿若明珠的黄河文化。可以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见证和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黄河文化既包含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着我们党团结带领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宝贵品格。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守护好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发掘保护,传承文化基因,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讲好黄河故事,推动黄河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黄河文化弘扬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传承黄河文化的蓝图
  
  民族危亡之际,一首《黄河大合唱》发出全民族抗战图存的怒吼,歌颂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进入新时代,更要发挥黄河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西部各省区纷纷加紧绘制传承黄河文化的蓝图,赓续中华民族创新创造、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图谱。
  
  2020年初,甘肃制定了《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任务细化落实方案》,全面部署推进、持续督导黄河文化资源挖掘、遗产保护、旅游宣传推广和传承发扬等重点工作。
  
  2月28日,青海省召开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加快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规划的步伐。一方面梳理青海黄河文化内涵特质,将青海黄河流域的源头文化、共荣文化、多元文化、水文化、生态文化,尤其是把河湟文化的内涵特质理清楚,分析区位特点和文旅优势,聚焦河湟文化,做好资源梳理和文旅项目策划工作。另一方面,在文旅融合上下功夫,策划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工程、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兰西城市群文旅产业等工程,提升水文化创意能力,推出内容丰富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宁夏致力于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立足宁夏资源禀赋,突出宁夏优势特长,紧密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为抓手,为推动宁夏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5月,内蒙古也召开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编制研讨会”,围绕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以及黄河文化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优势、定位、举措等相关问题展开研讨交流。
  
  6月,甘肃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的通知》,对加快推进全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作出部署。通过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推动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实施大地湾、马家窑、齐家坪、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推进黄河石林、黄河三峡等景区项目建设,完善黄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谋划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出黄河文艺精品力作。
  
  记者观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动作最快、出台最早者,当属陕西。
  
  今年3月底,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改委联合印发《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了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规划》立足陕西黄河文化实际,严守生态底线,坚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合理发展的理念,探索形成了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蓝图体系。
  
  在战略定位上,陕西提出要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黄河流域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集聚地、黄河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华文明现代化展示样板区和黄河流域文化经济合作示范区”。
  
  在空间布局上,陕西提出以省域空间布局为重点,以跨省合作布局为延伸,探索推进“12345”空间格局,整体形成生态为本、特色为纲、核心引领、线性串联、全域繁荣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面貌。
  
  一廊贯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廊道;
  
  两地引领:建设关中文化高地和红色文化高地;
  
  三区统筹:按照创新发展区、特色主题区和管控保护区统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战略重点;
  
  四带联动:以渭河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生态文化为重点,打造五大文化发展带;
  
  五圈协同:建设晋陕蒙黄河大峡谷文化旅游协作示范圈、秦晋黄河文化旅游带共建共享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协作圈、华夏古都文化发展联动圈、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保护合作发展圈。
  
  在发展主线上,陕西提出要在延续黄河文脉、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展现黄河文化价值方面下功夫,高质量展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陕西担当。
  
  在具体路径上,主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谋划六大工程、一百个项目,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红色革命文化、文化艺术创作、黄河文化数字化创新等方面,系统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
  
  4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陕西西安主持召开黄河保护立法座谈会。栗战书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确定的国家战略……传承和保护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在法律中加强对黄河文化的传承保护。”
  
  传承和保护黄河文化,沿黄各省都在“建章立制”,积极绘制规划蓝图。西部各省区踊跃担负保护黄河文化的时代使命,加快传承黄河文化的有效作为。文/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