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变”——陕西自贸试验区这四年

2021-05-19 15:32:0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今年,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已经4年。
 
  这4年,是勇担使命,为国家试验制度的四年;这4年,是开拓创新,为陕西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四年;这4年,是服务人民,为企业和群众发展立新的四年……
 
  4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全力推进陕西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出了一条创新“生变”的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4年来,立足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全方位开放合作集聚发展资源,让陕西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吸引外资的热土、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支点。
 
  4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拓展“制度创新”外延,探索差异化改革路径,国家赋予的165项试点任务全面实施,累计形成511个具有集成性、系统性、广泛性的创新案例,其中21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越来越多的“陕西经验”走向全国,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如果说“一带一路”倡议为陕西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那自贸试验区就如同为陕西打开的一扇窗户,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交流合作插上了翅膀。
 
  4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深入推进“便利管理主体向便利市场主体”转变,新产业、新业态在自贸区内加速聚集。截至2021年3月底,新设市场主体83528家,新增注册资本9312.37亿元。其中新设企业57517家。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新增企业数占全省新增企业数的1/14,创造了全省7/10的进出口贸易额,吸引了占全省近1/6的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近1/2。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4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西进东拓,全球招引,培育了一批全国和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为陕西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新时代陕西扩大对外开放贡献“自贸力量”。
 
  突出制度创新,全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4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从制度、投资、贸易、金融、法治、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不断创新探索,让陕西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逐渐改变,开放度逐步提高,全球化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自贸试验区不仅为国家试验制度、贡献经验,也已成为陕西构建发展新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率先”之地。
 
  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建设自贸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陕西自贸试验区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全力以赴将自贸试验区建设好,以自贸试验区为突破口,构建陕西发展新格局。
 
  从营商环境的优化来看,陕西自贸试验区从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问题着手,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流程再造、优化服务、推行“互联网+”,行政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如针对行政审批时间长、盖章多、中介多、收费多、材料多,这“一长四多”过去长期以来都是影响企业投资的老难题。西安浐灞生态区功能区将原来分散的“水电气暖”报装业务整合到一起,设立“水电气暖”综窗,企业和居民填写一张《“水电气暖”综窗报装申请表》,即可完成报装,办理时间由原来的7天缩减为1天。杨凌片区将药品零售许可、食品经营许可、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3项行政许可合并为1项,企业办理时限由150日减少为25个工作日,为企业赢得了时间和效益。
 
  如为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创新推出“证照同步”套餐式服务模式,营业执照、企业经营许可手续同步受理审核,企业最多只需跑一次,就能办完所有手续。西安区域则梳理出257项跨区通办事项清单,通过“异地受理、内部流转、属地办理、限时反馈、结果互认”的模式,实现办事群众在全市任一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清单内政务服务事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
 
  如为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陕西自贸试验区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通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群众间的信息壁垒,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起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开发“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四电”功能,实现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群众不跑腿就能办事。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首创“全城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办事人员在政务服务网提交相应办理事项并预审通过后,凭借系统生成相应的开箱码,可在全城速递易箱柜服务点提交相应材料或通过EMS直接免费寄往,实现了自助交件、自助取件、7×24小时随时办,全程审批不见面。
 
  据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王宏伟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以“放”激发市场活力、以“管”维护市场秩序、以“服”提升高效便捷,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
 
  在“放”方面,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陕西设定的10项涉企经营许可“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在自贸试验区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2020年累计办理“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事项总量6.8万件,惠及市场主体2.4万余户。
 
  在“管”方面,探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模式全面推开。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总结的“三服四化”改革,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一省一案例”并在全国推广。
 
  在“服”方面,推进“一网通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更大范围推行“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率先开展“省内跨区通办”“跨省通办”业务。近300项涉税业务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
 
  突出贸易创新,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4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着力推进“便利管理主体向便利市场主体”转变,不断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拓展贸易方式,优化税务服务,切实为企业节约成本,提供优质服务,有效提升了海关通关效率,助推贸易转型升级。
 
  如在创新监管模式方面,西安海关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开放优势、制度优势,联合西安经开区功能区在全国首创加工贸易“云核销”监管新模式。其借助信息化系统,将海关“折料”核算工作全部交由系统完成,企业只需在客户端录入保税货物盘点的实际数量即可完成“云核销”,并生成账册报核报文自动发送到“单一窗口”实现数据一次录入。机场海关建立进口快件派送跟踪系统,无缝对接国际快件国内段承运人及互联网快件跟踪服务平台,实现申报信息、收发件人信息等数据互联互通,将进口快件国内物流信息与企业申报基础数据进行比对,核实收件信息真实性并进行数据分析,有效甄别虚假申报等违规行为。
 
  如在拓展贸易方式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充分发挥西安港集结分拨的枢纽功能和多种运输方式组合的通道优势,探索整车出口运输新模式,并建立了一整套整车物流服务的标准规范和解决方案,将整车出口全流程时限从原先最长180天压缩到80天以内,成为全国整车出口流程最快的口岸,吸引了中东部15个省份的货源集中在西安港实施跨境运输,为推动中欧经贸往来和“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如在优化税务征管方面,杨凌片区通过银行授信、担保公司担保、政府贴息等方式,在全国首创设立“出口退税流转金”,退税时限由原先1-2月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企业完成出口业务后,凭税务等相关部门出具的“出口企业退税流转金核准确认函”,当天就可获得退税金。西安经开区功能区打造“掌上通”税企交流新通道、“一线通”便民服务热线和“云税通”可视化办税平台,形成“掌上通”宣讲政策、“一线通”答疑解难、“云税通”办理业务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利、高效、优质的服务。
 
  此外,在法治保障方面,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了第二国际商事法庭、知识产权专业法庭、临空自贸法庭、丝绸之路仲裁中心等,组建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和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等,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推广应用了国家标准板18大类729项服务功能,主要业务覆盖率达到了100%。探索形成“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行邮税移动支付”等改革成果,有力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20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8家,实际利用外资37.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15.3%、44.8%。
 
  突出金融创新,全力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形成
 
  4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聚焦中小企业融资、人民币跨境支付以及供应链金融创新,不断加快改革,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作用日益增强。
 
  如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功能区与长安银行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企业画像、设计监测模型等手段,推出“长安E贷”线上小微金融产品综合服务体系。企业可通过银行官网、手机银行等随时申请最高200万元短期贷款。目前,已为8000多户企业提供了42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
 
  如在跨境贸易结算方面,人行西安分行联合浐灞生态区功能区搭建“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业务服务平台,以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为基础,通过企业宣传、产品展示、在线报关、商检、投保的“一站式”服务流程,搭建了一条“人民币网上丝绸之路”。该平台已入驻185家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额1900万元。
 
  如在创新供应链金融方面,人行西安分行联合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探索了“央行•长安号票运通”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极大提升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并将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由8%-12%降至4.5%左右。“央行•跨境票据通”融资模式,加权融资利率仅为2.5%,低于企业原有融资方式下的融资成本约4.5个百分点。
 
  2020年,全国首笔商业保理外币融资业务、陕西首单保税融资租赁业务成功落地,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跨境业务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等推动实施,陕西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也将落地。
 
  正是在这一系列创新改革的作用下,推动着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自贸区内加速形成,并逐渐成为自贸试验区的一张名片。
 
  在临空产业方面,引入东航、海航、南航等14家航空公司区域总部,聚集圆通、申通、普洛斯等176个国内外物流企业和77个临空产业项目,临空经济规模突破100亿元。特别是在航空维修方面,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功能区强化“自贸+综保+跨境”的叠加优势,为企业量身定做维修担保及维修航材监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维修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压缩了维修时间,逐步形成以整机维修为龙头,起落架、APU等部件维修集聚的一站式维修基地。
 
  在跨境电商产业方面,凭借区位和物流优势,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优势和中欧班列长安号物流大通道功能,打造“长安号+跨境电商”模式,探索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商品监管,吸引京东全球购等一批国内知名跨境电商先后入驻,累计注册跨境电商企业超过300家,搭建起了一条“网上丝绸之路”。在西咸新区空港功能区,陕西首个跨境电商国际快件产业园开园运营,知名的跨境电商平台考拉海购、麦帮网、eBay综合服务商百福国际等跨境电商项目相继落户。
 
  在现代农业产业方面,杨凌片区充分发挥农科教资源优势,创新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围绕干旱半干旱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科技需求,面向陕西乃至旱区,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全日制学历教育,并对经过系统系列培训的农民创新性地组织开展免费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截至目前,杨凌片区已累计培养了200多名有大专学历的职业农民,14469人获得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证书,涉及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能、善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乡村人才。
 
  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西安高新区功能区充分发挥文化、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创新“文化+互联网+科技+金融+跨境贸易”模式,形成了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商平台、丝路汇新文化研究院、丝路汇文化版权服务中心、“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等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流贸易平台,以文创产业为核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传统知识的普查、保护和合理利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推动陕西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突出国际合作,全力搭建“一带一路”经济人文交流桥梁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正如4月8日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陕西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日益密切,积极促进贸易畅通、文化沟通、民心相通。
 
  在“一带一路”大通道建设方面,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开通运行15条干线通道,覆盖了欧亚大陆全境。通过“干支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西欧”集结体系,相继开行了15条集结线路,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三角洲等主要货源地。2020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720列,是上年的1.7倍,创历史新高。运送货物总重达281.1万吨,是上年的1.6倍,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3项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2021年1-3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879列,是去年同期的1.4倍,运送货物总重约64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2倍。充分发挥第五航权政策优势,着力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已开通“首尔—西安—洛杉矶”等3条客货运航线,累计开通国际航线92条,通达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枢纽和经济旅游城市。空港陆港联动发展,国际贸易大通道快速形成。
 
  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方面,中俄丝路创新园聚集了俄罗斯立德集团、中俄海洋工程联合实验室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50余家企业和科研单位。爱菊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销网络、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示范区揭牌建设,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聚集了11家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和外资企业。在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建设了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新品种和农业设备的对外交流。
 
  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方面,在以色列等国设立17家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和科技服务站,推动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统筹匹配。由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以及“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促进教育国际合作平台作用不断显现。依托国家“17+1”合作平台开展海外办学,为海外中国企业培养本地化专业人才。紧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防疫合作,组织医疗专家开展视频连线等形式,向相关国家提供技术指导,分享中国抗疫模式和经验。西安交通大学与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达成共建“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意愿。
 
  在“一带一路”平台搭建方面,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搭建语言能力标准化服务体系及大数据平台,深度应用世界领先的语言科技和全球化的跨语言大数据技术,满足国家和公民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克服相关语言障碍和大数据信息方面的需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功能区联合省文物局单位,在全国首创“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打造了全国首个从“云端”到“终端”,电视、电脑和手机“三屏互动”的跨时空、跨地域的中国文化宣传平台。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利用西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搭建了“一带一路”西北首个对外汉语线上教学平台——“西安汉唐文化网络学院”,开创了“互联网+国际汉语教育”的新模式,辐射37个国家和地区。
 
  突出协同创新,全力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作用
 
  4年来,陕西通过构建自贸试验区引领、协同创新区紧跟的“雁阵”发展格局,实现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协同整合,进一步助力全省形成产业互补、政策共享、交通共联、信息联通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0年6月,设立了首批6个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一年多来,协同创新区内各地市紧抓自贸优势,协调联动、错位发展。
 
  如韩城市人民政府、韩城高新区管委会分别与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签署《协同创新框架协议》,围绕农业领域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在制度创新、跨境电商、人文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
 
  安康协同创新区建立全省首个“营商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企业设立登记、项目备案、规划选择等252项行政审批事项及77项服务事项全程“一网通办”,率先开展“一件事一次办”服务。2020年获评全国“十佳优质营商环境产业园区”“全国政务服务最佳实践奖”。
 
  渭南高新区协同创新区在全市率先打造政务服务“楼小二”品牌,充分借鉴自贸试验区各功能区的科技政策,形成“西安研发、渭南制造”的发展模式。
 
  ……
 
  据王宏伟介绍,为了进一步让协同创新区建设取得实效,陕西将推动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推广260项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和陕西自贸试验区83项试点经验,推动省级相关部门将相关已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的省级事权逐步下放(委托)各协同创新区实施,提高协同创新区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企业便利度。
 
  除过省内协同创新区建设外,陕西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黄河流域“跨省通办”,目前,西安与济南、兰州等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建立“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合作机制。与江苏无锡、广州南沙在商事登记等方面协同合作,与深圳前海等21个国内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与47个国内自贸片区、境外产业园设立特殊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创新联盟。越来越多的政务事项“就地办理、就地办成”正在成为可能。
 
  此外,连续3年将自贸试验区7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向西北地区复制推广,实现改革创新经验互利共享。并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机制,为国内省区培养了200多名职业农民,近1.5万人获取农民技术证书,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探索经验。
 
  结尾
 
  4月5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于5月1日正式施行。这也是陕西自贸试验区进入规范化、高标准发展的重要标志。
 
  4年的开拓创新、4年的勠力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走出一条创新“生变”的强基筑底之路。未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条例》的规范下,探索出一条自贸试验区与陕西新发展格局构建相融相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本期支持:陕西省商务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