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在陕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走进西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患者络绎不绝,他们都是为了健康的诉求而来。同样,提起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裴瑞霞主任,大家都会不由自主竖起大拇指;凡是找她看过病的患者,无不对她精益求精的医德赞不绝口;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了解她对从医有善心,对患者有耐心,对药方有良心,对疗效有信心,对中医有恒心。
流派学术传承
裴瑞霞从小是由外婆带大的,跟外婆的感情甚至超越了父母。在她印象里,外婆一直体弱多病,常年看中医、熬中药,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常常拿着处方去家附近的西大街中药店给外婆抓药。小学毕业那年,外婆病重住院,12岁的她担起了陪护的重任,看着外婆一天天好起来,中医的种子,在裴瑞霞幼小的心灵中扎了根。
1987年,裴瑞霞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被分配到西安市中医医院工作。上岗后,她感受到自己知识匮乏,于是每晚靠在床头研读经典医案、翻阅中医古籍。幸运的是,她在当时认识了她的老师高上林先生。
“我认识高老的时候,才23岁,那时候的高老师,很受人仰慕。我们那会在高老面前都很拘谨。我跟高老有一种莫逆之交的感觉,慢慢就没有那么紧张了。这专家还挺好的!对于年轻人来说,能遇到我的恩师,特别幸运。我们很愿意跟他去学习!”说到她的老师,真的是敬重之心油然而生。“高老每次查房,都是我来记录,这样的学习方式持续了7年。”
1995年,西安市卫生局觉得医疗领域人才匮乏,于是举办了3年制临床研究生学习班。卫生局要培养自己的研究生,因为当时大专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不够用,第一期遴选的带教老师就有高上林先生。高老聘任为导师之后,就第一时间来找她,问她愿不愿意学习。
“我当时非常激动,说我当然愿意学!”于是,她很幸运的跟了高老进行了三年的系统学习。每天跟着他查房、做课题、做科研、上门诊,更近距离的学习高老的经验。“中医的师承,跟师学习,首先你要跟,跟着老师才能学习到东西,一位医学人才的成长,是在临床实践中锻炼、摸索,能够跟师学习,可以说是一个人快速成长的良好机会,再通过自己临床实践来验证、总结和提高,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好医生。”就这样,她们每天跟着高老写病历、抄处方,高老每次说什么她们就赶紧记录下来,光是笔记就攒了两大箱。事后自己回家还要好好看,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丹溪心法》等。如此反复,她逐渐将高上林老师的学术思想跟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了起来。
三年研究生还没毕业的时候,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始,这次是让老师选择自己的学术继承人,她又一次很幸运的被高老选成学术继承人,又学了三年。“跟师学习这6年,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智’的飞越,我真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她说:“中医的带教、传承非常重要。现在我的学生,同样也是这样。跟着我上门诊,学生们写病历、敲处方,有典型的病例我就会跟他们讲这个病人的诊断、辨证、治则,还有为什么要要这个方剂、为什么要这样加减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们学习、积累的过程。我也希望把我们秦晋高氏流派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用药特点都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很好的掌握流派的学术思想,让他们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
现如今,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她已培养研究生30余人,带教学术经验继承人7人,传承师承人员4人,毕业的学生们已经成为省内外多家医疗机构的骨干人才。她说:“秦晋流派的发展能为更多患者服务,也是流派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与她的交谈中,能深深感受到浸透着传统中华哲学思想的中医光辉,传承好中医的精华需要有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对于中医药而言,继承应当就是最好的创新吧。
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1999年,裴瑞霞的跟师学习还没有结束,医院决定成立内分泌科,但是医院没有地方开设病房,时任院长杨震、副院长王静怡决定先开设专科门诊,她被选为科室负责人。80年代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是0.67%,因此鲜有医院将“内分泌科”设为一个独立科室。
高上林先生在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方面有独到见解和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当时他们对中医药诊治糖尿病进行了科研立项研究,1999年获得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加,经过慎重考虑,医院决定设立独立的“内分泌病房”,内分泌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重任就落在了她的肩上,病房地点就在医院东南角一座简易的三层小楼,病房初步设立15张床位。冬天冷、夏天热、没有电梯,科室的男医生经常抬患者或者背患者上下楼,条件非常艰苦。
新组建的科室,对医护人员来讲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她带领科室的同志们白天忙临床工作,晚上学理论知识。周内在医院工作,周末到处去听课。只要知道哪里有讲座、有学术会议,就积极主动的去听去学,对知识的渴望使她们快速成长,科室在医疗、教学、科研上取得了快速发展。2013年,科室被确定为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现如今,在省内,即便她们的床位数有75张之多,也经常供不应求,患者住院常常需要排队,病人对中医内分泌需求之多,由此可见一斑。医院目前正好有一个发展的机遇,曲江院区、长安院区目前正在建设中。“希望借着我们医院‘一院三区’的发展模式,把我们的科室做大做强,未来通过这两个区,我们内分泌科又可以新增两个病区,扩大对患者的中医医疗服务。也希望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做的更好。”
院内特色制剂
前两年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一位领导问她:“裴主任,你知道你什么病看的最好?”“我什么病看的最好?”她还从没有这样反过来思考过。她说:“你更年期综合征看的最好。”后来她就留意了一下,确实找她来看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很多,效果非常好。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
“去年有一位同事还托我帮他买过静心更年片给他的妻子。”
“是吗?”
“是啊,我知道你们医院有很多种院内特色制剂,效果都非常的好。”
“我们医院的自制药,有一部分是老前辈,比高老还早的老前辈们他们的方子,从建院开始就有,一直传承到现在,已有几十年。还有就是像高老、杨震院长这一批全国名中医、全国知名专家,他们的经验方做成院内制剂,接下来是我们这一波省市名中医,我们的经验方也被作为院内制剂。我的临床工作已有34年了,从87年工作至今,要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些方子,我觉得患者用了效果很好,尤其是治疗某一种疾病。比如我们科以糖尿病为主,一个是中药降糖的作用很好,这些方子我们都会把它优化以后,做成院内制剂。”
高上林先生继承先辈的学术特点和临床经验,提出“人体失和,百病由生,八法之中,以和为主”的学术思想。作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的她,把秦晋高氏内科流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继承高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即“脏腑气机学说”,比如她认为消渴病基本病机是“肝失调畅,气机紊乱”,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和“四联疗法”诊疗思维模式。研制降糖通脉胶囊、静心更年片等10多种院内制剂。
为什么要开发院内制剂?或者新药呢?“因为这样可以造福更多的患者,因为每一位医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现在每次门诊半天就要挂100多个号,就这样还有很多患者抱怨挂不上号,患者就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请医生辨证后开我们的院内制剂服用,一定是有效果的。这样受众更多,而且服用方便、价格也不是很高。对患者本身来说,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2018年9月,有一位糖尿病患者满脸愁苦、流着眼泪叙述说她浑身皮肤烧灼刺痛如刀割,坐卧不宁,难以入睡,穿衣裤碰到皮肤,都会让她痛苦万分。曾在省内几家大医院以及北京知名医院都住过院,但都没有取得什么治疗效果,光在北京花费就将近20万。经人介绍找到了她。经了解病史查舌诊脉,该患者为糖尿病合并痛性神经病变引起的浑身皮肤烧灼刺痛如刀割。她建议患者停用所有的西药(因为已经服用数月却没有效果),用中草药治疗。
患者去划价、交费完回来找到她。
“我花了那么多钱都没有治好,你开的这药这么便宜,能治病吗?”
“看病不一定需要贵的药,只要对症见效就是好药!”
“医生你再给我添点贵的吧?”
“既然贵的都没见效,不如试试我开的药,便宜的能治好那不是更好嘛。”
旁边的患者说:“裴主任开的药一直很便宜,效果非常的好!你先回去吃,吃完再说。”
不到一个月,这位患者的烧灼刺痛、烦躁不安、失眠等已明显好转。脸上看到了轻松的笑容。经过三个月的中医药治疗,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巩固治疗半年后停药。
“我们流派高老用药的最大特点就是便宜,我们跟高老学习诊疗思路的同时,也学习他用药的习惯,也都是这种简便验廉。我们不是一味的追求价格低廉,而是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能不用贵重药就尽量不用。追求临床疗效是最重要的,如果疗效不好,患者花了钱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费。”首先追求的是疗效,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选择价格便宜的药。她的方子基本一周的药大约在100元左右,多数情况在100元以下,六七十元的占大多数。裴瑞霞觉得没必要非要去用那些贵的药,她的方子简单、药味也少。
“解决患者的问题就行,这叫“简、便、验、廉”,其实是我们中医传统特点之一,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再往大的方向说,这是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也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用中医思维去思考如何给患者看好病,她说:“我们不只是治人的病,而是治病的人”,用耐心的语言交流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担心,用对症的治疗方案治愈患者的病痛,用仁爱之心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多年来,她坚持每周上2次专家门诊和1次特需门诊,每次专家门诊都要诊治患者100多人,门诊总要延点3、4个小时才能下班,她会认真耐心地看完最后一个患者,怕患者等候时间太长,她上门诊时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中间不休息,“高老没有给我们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为人治病的本领。”
每天门诊都有这样的故事、每天都有这样的患者。感恩之心!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这么多患者需要她。
秦晋高氏内科学术流派对学生不仅传授一技一能,更在乎一行一德,正是如此的身体力行,勉励着一代代后学沿着祖辈的道路对患者始终尽最大心力,钻研医术日夜不敢懈怠。(文/陈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