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制造”与高质量发展

2021-05-18 14:22:17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西咸新区经过了10年成长,工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重要拐点期和历史机遇期。面对当前大发展、大变革、大融合的新趋势,在“十四五”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背景下,作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板块,如何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工业制造业赛道上脱颖而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西咸新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西咸新区聚焦六大千亿级产业,制定《关于推进西咸新区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西咸新区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实施方案》等,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工业经济规模稳步增加,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8年的319.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80.25亿元,年均增长8%(图1)。
  
  近三年工业投资项目近500个、投资额633亿元,在建和建成园区18个、总面积约29000亩,形成了以中车西安车辆、三航动力、三一西安产业园、东航-赛峰、中车智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宝能新能源、恒大新能源、陕煤研究院能源产业基地、聚创动力、南玻西北生产基地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设备制造产业,以同力重工、法士特等为代表专用车辆制造产业,以三毅有岩、日立ABB、隆基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及海天制药、梅里众诚动物疫苗生产基地等为代表的医药产业,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3家、增长87%。特别是去年以来,新区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按照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两链“融合”示范区,全方位谋划推动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然而,无论与北上广深、苏宁杭蓉等先进地区,还是与江北、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相比,在发展规模、创新能力、品牌价值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工业制造业总量偏小、实力偏弱,2019年西海岸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是西咸新区的10倍,新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待增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工业产业发展仍主要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全要素生产率还不是效率源泉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如2020年湘江新区、江北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745家、500家,是西咸新区的7.18倍、2.06倍;三是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较少,在国内工业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垂直分工”地位偏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具有支撑性、带动性、辐射性的工业招商大项目落地不多、小项目集群不够,造成产业梯队发展不力;五是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区内部分企业面临政策调整、市场萎缩、资金缺乏、运力不足、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加大,如2018年新区天宏硅、有色光电相继停产,2020年咸阳化学工业停产,造成较大影响。
  
  当前工业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特点
  
  西咸新区要把握好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站在新工业革命的历史坐标系上推动工业制造业发展。
  
  一是智能化、绿色化制造模式加快应用。以工业互联网为路径,制造业正从以机器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造时代向以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时代迈进,工业机器人、数字制造、增材制造等成为最活跃的前沿领域,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推广运用。
  
  二是数字经济与工业制造业加速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快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产业的变革,积极开发并行工程和协同制造、虚拟制造等下一代制造和生产模式,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
  
  三是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逐步凸显。目前,工业制造业创新模式呈多样化趋势,技术创新与改进管理相互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国内技术供给能力增强,产业布局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
  
  四是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机制持续优化。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初步构建形成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五是投行思维、颠覆式思维崭露头角。以解放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通过“进一步改革”和“更大的创新”形成制度红利空间。例如合肥市近年来通过投行思维、精准投资,快速进入“万亿俱乐部”;长期亏损的TCL集团以颠覆式思维,通过发展半导体显示器项目,一举扭亏为盈,进入国际一线厂商行列。
  
  “西咸制造”核心下高质量现代工业体系的构建
  
  西咸新区要围绕“高端、新兴、绿色”关键,通过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品牌培育、政策扶持等举措,构建“150”现代工业发展路径,即以“西咸制造”品牌为核心,通过“五大焕新+十大行动”,形成一批更大规模和更强竞争力的工业产业集群,在工业制造业上展现发展气势、发出西咸声音、打出西咸品牌。
  
  紧盯未来工业发展趋势方向,聚力实施“五大焕新”。着眼于“优存量”和“扩增量”,在西咸新区工业发展中,着力优化空间布局、行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应用。一是实施空间布局焕新。开展现代工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研究,系统提出新区工业发展空间规划和高品质园区标准体系,探索定制工业产业空间模式,推动由“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依托中车西安车辆等新区重大工业制造业项目,加快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实现链式发展、聚拢发展。二是实施行业结构焕新。研究编制《西咸新区产业机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和实施方案,重点实施“3+6+X”工程,即巩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培育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发展若干特色工业行业。同时,探索实施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在三一西安产业园、同力重工等项目可试点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生产线、智慧车间,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三是实施组织结构焕新。建立“西咸新区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民营领军企业和自主创新龙头企业,优先安排项目用地、技改资金等;建立“西咸新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研究制定促进新区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政策措施,深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四是实施产品结构焕新。对规上工业企业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分类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改造和产品结构提升,如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对于拥有自主品牌的工业产品,可探索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推动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五是实施技术应用焕新。制定改造提升类和依法淘汰类产业目录,建设新区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在技术创新体系、先进适用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上实现重大突破。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一方面应加快整车系统集成创新应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汽车节能技术、动力电池能量存储系统技术、电驱动系统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应用。
  
  加速工业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一是实施自主创新行动。制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行动方案,构建从人才引进、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创新载体体系。加快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在新区集中布局建设,加强政、产、学、研、金、介等主体的交融联动,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实施政研产一体行动。全面发挥创新港为核心引擎作用,统筹全省科技资源布局,通过放权、松绑、制定突破性政策等,推动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作出示范。三是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行动。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支持新区规上工业企业,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靶向攻关,筛选成长型中小企业重点跟踪服务,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挖掘市场需求和招商潜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一是实施招商引资行动。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生态培育路径图,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引进重点工业制造业项目的招商改革方案,建立新区、新城两级资源共享的工业项目信息平台,梳理建立新区产业链缺失清单和企业投资需求清单,开展精准靶向招商,努力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工业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实施名牌战略行动。建立由工信部门牵头的名牌战略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名牌产品及其企业数据库,开展品牌培育、品质提升行动,定期发布“西咸新区高成长企业榜单”,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品牌示范企业和“西咸制造”精品,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实施规上企业倍增行动。建立健全规下企业名录库、高成长企业培育库、新建项目预备库,着眼不同发展阶段、规模体量、能级特性的企业需求,加快建立“初创—瞪羚—准独角兽—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完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机制,力争新区三年内规上企业工业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现代工业实现跃升发展。
  
  持续深化要素供给和政务服务改革,打造新区营商服务最优品牌。一是实施要素保障行动。工信部门要统筹抓好工业企业“水、电、气、运、钱、地、人、房”全要素保障,定期开展用工、用地、用能、物流等专项对接,协调商业银行开发针对企业创新与成长的新融资产品,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创新发展。二是实施供应链协同行动。加快工业制造业与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融合。例如,充分利用新区区位优势,将物流业与工业发展有机结合,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开展“数字赋能”,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和试点项目,发展个性化设计、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服务。三是实施营商品牌行动。牢固树立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对标国际公认标准,优化政务服务,对于重大工业制造业以及在新区重点产业中起龙头作用或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性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成立工作专班,顶格协调推进。同时,进一步优化“电小二”集成服务功能和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生态。四是实施前沿战略研究行动。建议工信部门明确专人常态化跟踪全球制造业最新发展动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研究,不断完善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筹建新区工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专家咨询研讨会,就工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专业意见,提供决策参考。(文/赵江  李宁)
 
  (作者单位:西咸新区研究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