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展露新颜

2021-05-19 17:09:10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直罗,战地红花分外香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0月28日,国民党重新调整“围剿”部署,以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分别由鄜县(今富县)、合水东西同时出击,企图乘红军立足未稳,围歼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于洛河以西、葫芦河以北地区。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领导决定,抓住葫芦河这一战略枢纽,集中全军大部分兵力,力求歼灭沿葫芦河东进的敌军,打破敌人的“围剿”。
 
  11月20日,骄横的牛元峰师(东北军109师)在6架飞机的掩护下,从黑水寺沿葫芦河直闯直罗镇,钻入红军预设的“口袋”。当日晚,两路红军按照作战命令——红一军团沿北面山岭,红十五军团沿南面山岭,包围了直罗镇。战斗从11月21日拂晓正式开始到23日夜全面胜利结束,歼灭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共计俘虏敌人5367人,击毙击伤敌人1000多人,阻击溃退敌人3个半师的兵力,缴获枪支3500多支、轻机枪176挺、迫击炮8门、刺刀1359把、子弹22万发、无线电台两部、战马300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
 
  直罗镇战役是自红军长征以来,组织的第一次进攻性战役。直罗战役的胜利,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954年,富县人民政府将牺牲的先烈遗骨集中安葬在柏山塔半山腰,山脚下建起了纪念碑。青山翠柏下,每年都迎来数以万计的游客缅怀和纪念在直罗镇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
 
  富县是苹果产业大县,这个季节正是五指塬上果花飘香的时节。地处子午岭山脉腹地的直罗镇,是葫芦河冲击的河谷地,并非苹果优生区。因此,农村经济一度落后于塬上其他乡镇。富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建成直罗贡米产业园区、直罗现代烟草科技示范园,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发展变化最大的是直罗镇胡家坡……2017年胡家坡村恢复稻田500亩,2018年增至1000亩,2019年增至1500亩,稻田面积逐年递增。
 
  “以前种玉米,一年忙活下来也就赚个千把块钱,一大家子人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胡家坡村民赵正富感慨道,“去年我的12亩水稻卖得3万多元,日子过得有盼头了。”
 
  村支书赵玉亮说,“村里的致富户越来越多,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就有40户。”
 
  据了解,近几年,依托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团队,胡家坡建立了品比试验基地3个,引进试验品种45个,大力推广托盘育秧、机械耕作、测土配肥、种养结合等实用技术,并遵循“因地制宜、比优培良”的原则,选种具有抗倒伏、产量高等特点的“秦优1号”。胡家坡现已建成1500亩有机大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总产量达到825吨,年收入330万元。同时,辐射带动直罗、张家湾两镇的水稻产业迅速发展,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年产量5000吨,总产值3500万元。今年,全县将种植水稻1.6万亩,水稻种植日趋成为富县县域川道地区的特色主导产业。
 
  如今的直罗镇,稻田俨然成为农民的致富良田。乘着“农业+旅游”的东风打造的田园综合体,让胡家坡村走上了产业致富的“上坡路”。
 
  田园综合体集种植与风光为一体,形成了以稻护鸭(鱼)、以鸭(鱼)养稻的生态循环系统;栽种了数十亩观赏荷花、菊花、格桑花,建成了广场、水厕,改造了主街景观……夏天碧水泱泱,万株新荷青翠欲滴;冬天就是一个天然的滑冰场,人们在冰面上嬉戏玩耍,千亩稻田造就了悠然惬意的田园风光。
 
  富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直罗镇所在的子午岭山大沟深林密,2006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团队在子午岭保护区共拍摄到华北豹个体数量至少28只,其中雌性12只。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虎、豹位于食物链顶端,华北豹在子午岭的出现和繁衍,反映了直罗镇和富县的良好生态环境,也反映出我国西部脆弱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
 
  今年春天,直罗镇杜家砭村附近发现有朱鹮活动。这是野生朱鹮种群自1981年在洋县被发现至今,活动踪迹出现最北的一次。这只朱鹮腿上附着黄色环志,编号为061。相关专家根据环志号确定这只朱鹮2002年在西安楼观台出生,2015年在铜川野化放飞,是一只19岁的雄鸟。
 
  清明节前后,直罗战役烈士纪念馆又将迎来一拨又一拨缅怀革命先烈的游客。田间地头的桃花、杏花,以及北山南岭上的各种野花,怒放争艳;勤劳的中华蜂嗡嗡萦绕枝头,采花酿蜜。昔日战地,今日红花分外香。
 
  南泥湾,与往年更不一般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西安--黄帝陵--延安--南泥湾--黄河壶口瀑布--西安旅游环线上,是延安旅游名胜景点之一。
 
  南泥湾,曾经是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开荒种粮,养猪放羊,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据统计,1941年当年,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共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1942年,开荒2.68万亩,产粮3050石;1943年,开荒10万多亩,产粮1.2万石;到1944年底,南泥湾粮食种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收获粮食3.7万石,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万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军队向政府缴纳公粮的奇迹。
 
  南泥湾成为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成为中国军民融合的先行地,也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艰苦创业。
 
  如今,南泥湾是延安市着力打造的新型旅游示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
 
  南泥湾的主要景点有: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九龙泉和南泥湾大生产展览室等景点。
 
  2019年6月19日,延安与赣州、遵义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2019赣州、遵义、延安长征文化旅游推介会暨新闻发布会”,签署了三市文化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出了五条“长征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开启长征沿线城市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新篇章,有效带动长征沿线城市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互动。
 
  “去年‘五一’期间,游客突破21.2万人次,南泥湾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延安市民休闲娱乐后花园。”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党政办张峰表示,现在南泥湾景区已经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0年,南泥湾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单日最高达到5.3万人次。
 
  游客除了游览红军旧址等红色景点外,更喜欢体验陕北农家生活,民宿备受青睐。窑洞、土炕……南泥湾的一家民宿里,黄土高原的浓郁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传承特色,又有创新。过去的炕靠柴火取暖,现在的土炕用上了石墨烯技术,加热快还环保。”民宿经营者向记者介绍说。打造陕北新民宿,是南泥湾发展旅游的一种特色方式。陕北的窑洞,冬暖夏凉,极具地方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
 
  80年前,三五九旅把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的“陕北好江南”。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更不一般——农业跨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三年前,北大荒农垦集团与南泥湾开发区党工委达成合作,将北大荒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输送到了南泥湾。
 
  在发展现代农业之路上,南泥湾开发区与北大荒、青岛袁米、陕西未来等企业联合打造高品质稻米产业;与延安农投集团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园区和临镇冷链仓储加工厂等基础设施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建南泥湾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发起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泥湾不仅建成了千亩景观示范农田,还引进中天羊业、中欧粮业、金伯利农庄等116家企业注册落地,建成了田园综合体、经济作物示范园区。
 
  前辈开荒,后辈种树。如今,南泥湾不仅高效利用每一寸耕地,还将更多土地还给自然,持续20年的“退耕还林”,使得南泥湾的林草覆盖率超过87%。卫星遥感图显示,陕北地区的绿色整体不断向北推移,植被恢复带来降雨增加,雨水把延安的天冲洗得越来越蓝。
 
  直罗和南泥湾,都在精心打造生态经济,让春花、秋叶、稻田、荷塘形成四季不断的美丽风景,“绿色”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来革命老区的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革命老区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