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之恋写紫阳

2021-03-12 16:42:43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清凌凌的任河与汉江交汇的岸边,一块块绿油油的山坡上,耸立着无数座陈旧古老的民宅,高低不等,错落有致,相互连通,并无妨碍。从李家隔墙可以看到张家的炕头,开大门就可径直走向王家,一条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街道,展示着这古城的人世沧桑。
  
  这是我20多年前来到秦巴山中紫阳县城后第一印象。
  
  有人说,紫阳县城与重庆市是姊妹城。我是紫阳的老常客,可以权威的告诉大家,她比重庆还妩媚。你来紫阳旅游观光,随时随地不喝当地的茶叶是不行的,这就让你心情不悦,且人情味儿就淡了。接下来不到小城的石板街道溜达一圈,就等于没有来过紫阳,或者说就没有看懂紫阳风土人情的深沉美。我每次来到紫阳,清晨和黄昏都会来此地自由自在的徜徉,照当地人的话说:这人怪怪的,他每次来这里闲转看啥呢?
  
  实话实说,我是为了再看紫阳茶乡的巨大变化而来的!
  
  而今的紫阳,山青水秀,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脱贫攻坚步伐扎实,中国硒茶之乡名不虚传。但是,我老是爱追寻古城的记忆,以文化人朴素的情怀,打捞着这里即将消逝的而往后不能重生的珍珠碎片,就想珍藏起对著名茶乡一种最醇厚的诗情画意来。
  
  这是已亥年夏日的一个凌晨,浓雾还笼罩着山城,我便从东城门楼下的石板路向下走去。“吱呀”一声,半道上一店铺的木板门随即大开,天空中的晨曦就照射了进去,把房上的灰色砖瓦照得更加清幽。房檐下的街坊木板上,有一行遗留下来的朱红色毛主席语录,清晰可见,默不作声的向人讲述着已逝的蹉跎岁月……开杂货店的老板娘自豪说:“这古木结构的老房子,也有近百年了……”我瞅看了半天信了。再沿石板路向下走,突然眼前一亮,这座水泥小洋楼的门旁,悬挂着一招牌——“丰源茶馆”,老陕青茶的清香,顿时在这条深深的小巷子里头飘散起来。沿石板路而上,再转了一圈子,又是一茶店的招牌——“万香茶馆”,虽然我未能在这两处茶馆去品茶论道,但昔日言传的唐代贡茶,今日驰名商标紫阳茶,其发展轨迹可见一斑。
  
  绕道而行,就在这弯道最深处的一隅,隐藏有两个文化人必去的单位,县文化旅游局与文化馆,上下相联对望,别小看这两个“清水衙门”,藏在深巷有远客,常是文化名人交流聚会的地方。紫阳县乡土名人、作家张宣强曾告诉我说:著名作家贾平凹两次来紫阳,题字写文给他们进行文学讲座都在这里头,其散文代表作《紫阳城记》就是在此完成的……这又是多好的一方文脉胜地啊!
  
  在一片茂林修竹的掩映中,轻轻走进文化旅游局的小门,院内音乐绕梁,民歌四起:“郎在对门哎  唱山歌哎;姐在房中哎  织绫罗喂”“人不唱歌不新鲜,山歌不唱不开怀……”吼的正响着的是一帮子业余民歌手,为参加全省文艺调演比赛,正在紧张的排练着节目,这把民歌之乡的真情实感全都抒发出来。怪不得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一炮打响”,真实反映出了紫阳风俗人情,让外地人十分向往。
  
  我悄悄环视四周,抬头一看,墙壁上悬挂着的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奖牌,一个是紫阳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都是国务院公布和文化部授予的,可以说含金量是沉甸甸的,对于紫阳肯定名副其实!
  
  紫阳县城虽小,可谓寸土寸金,每处都旺发着财富和生命的色彩。譬如居民们在房前屋后,点瓜种豆,见缝插绿就成为一大风景。石板房和小洋楼的屋顶上,花团锦簇,本来就在山涧的河堤上,并不缺少这些人为的花草,但他们还是注重移花接木,注重环境美化,显得十分的恬静而舒畅。当外地人独自散步,一种宜人的景色就会让你留连往返。冷不防在青石板路上,迎面走来一少妇,轻盈的体态,抬头挺胸,步子轻缓,更显自信大方,倩影在流动中远去,让人过目难忘,任河、汉江水一样的柔情就会漫过你的心头。紫阳山城的大街小巷,就像浪漫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风花雪月……
  
  常有人问我:你到紫阳有什么样好看的?我说:紫阳风情要七分看,三分想,还要加上再回味。到了黄昏时分,我又转到了任河江边的轮渡码头,是在一处新修的休闲观光平台上,看到了这番生活化图景——
  
  三五成群的女人们,大多婀娜多姿,或打太阳伞,或戴太阳帽和墨镜,摩登时尚的与大都市里头的模特没有什么样。乌黑的头发,有的也有意染成黄棕色,高挽或飘逸,赤臂露背,吊袋裙子包裹着颤抖的前胸,超短裤下亮出了修长的玉腿,她们在纵情狂舞,极显悠闲和前卫化风姿。这些极爱表现的女人们,已不满足把自己身子美让大丈夫一人来欣悦或赞同,而就是要展示给大多数人的,且要让自己心花怒放。这开放的举动,倒让异地的客人,大饱眼福,忘记了时间,不由得多想起来:这紫阳县,好像是尽养女人不养男!阴柔之美几乎无处不在,又有人说这是茶喝出的来,能让青山绿水绽放出奇葩。这一方水土的灵气哟,确像是清明前后的茶嫩芽,十分的富贵和娇媚,给人一种“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浪漫与风雅。
  
  紫阳留给人的不光是这些,喜爱言情小说的都市里头的少男少女,每年放了暑假,他们相约结伴,背上画板,携带彩笔,或拿着照相机,慕名而来,放飞思绪,寻访到这条石板街上,乐不思家。画摄山城晨光,任河波涛,把紫阳的小桥、流水、茶园、人家的美景全都融合一起,随后彰显放大,悬挂于都市的客厅或照相馆的橱窗中,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也为紫阳作了免费的“活广告”,不时还要向亲朋好友炫耀说:陕南有个紫阳县,秦巴山中是明珠,那里是中国最美的茶乡!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挡不住的诱惑,立即变成了行动。到了第二天上午,又有一大批游客乘火车、坐大巴或开着私家车赶往紫阳,山城的石板路上,山坡的茶园里,人头在攒动,赞叹声不断,那山、那水、那人以及这小城里头的故事,真的说不完啊!……(文/韩星海)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现为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