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夕阳游”

2021-03-19 11:57:3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当79岁环游30国的吕大爷屡屡登上媒体头条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时候对“银发游”群体另眼相待了。爱时尚、爱旅游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属,在许多消费项目上,这届老年人俨然已经“跑赢”了许多年轻人。
  
  玩转迪士尼乐园,打卡新晋网红地标,租车自驾游……对吕大爷来讲,这些都只能算“常规操作”。疫情之前,他甚至还在线预订了一架包机带老朋友去舟山度周末……
  
  吕大爷的阔绰与自由令人艳羡,似乎宅家、带娃、广场舞……都不再是老年生活的全部,在旅行中体验新生活才是“正经事”。而吕大爷身后潜藏着的,是真正实力非凡的“银发游”“蓝海市场”。
  
  “错峰游”主力军
  
  在老年数字课堂的直播上,吕大爷兴致勃勃地向广大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旅行经验,并号召同龄人一起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吕大爷热爱学习,与我们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他不仅会网上看攻略、买票、订酒店,出门用打车软件打车,使用支付宝支付平日开销,并深谙朋友圈晒旅行照的套路……在直播中,他说到,“其实我们没有那么老,只要紧跟时代步伐,多学多用,就会越用越年轻。”
  
  如果说像吕大爷这样积极拥抱数字生活的老年人正在成为主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毕竟在1.5亿多老人尚未“触网”的现实面前,数字鸿沟几乎是难以逾越的。
  
  但旅行是老年人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主要途径之一,却是共识。
  
  飞猪旅行平台1月中旬发布的《“老玩童”旅行报告》中显示,过去三年,60周岁(含)及以上的用户数年均增长超50%。即便是被疫情影响的2020年,银发族也保持着平均2.7次的旅行,平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7%。
  
  蓬勃的消费市场大多离不开庞大的消费人群基数。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
  
  国家统计局2020年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7603万,占总人口的12.6%。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以此为标准,我国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有钱有闲”的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组织于2020年底发布的《中国老年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报告》中显示,我国在2040年左右将进入老年旅游稳定发展期,老年旅游将占到全国旅游市场的50%左右;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36.5%,在旅游意愿与人均消费额不变的前提下,老年人口旅游消费总额将达2.4万亿元以上。
  
  银发族可观的旅游消费总额并不仅仅来自于较高的旅行频次,还来自于较高的消费金额。
  
  2018年时,我国老年游客的平均出游时间已达到5天,人均消费超过3600元。
  
  2020年7月,疫情初步平稳,跨省游开放后的国内旅游业便显示出“银发族”市场强劲的消费趋势。飞猪数据显示,2020年银发族出游的平均消费金额是“90后”的2倍以上。
  
  2020年10月,携程大数据显示,10月9日至22日期间,旅游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老年游热潮。在携程定制游人群中,55岁以上者占比达17%,人均消费达3800元,五星航空、行程舒适、特殊饮食成老年人关注焦点。
  
  之所以在国庆假期之后才迎来银发族的旅行高峰期,是因为,对价格敏感,几乎是所有老年人的共同属性。
  
  “十一”假期之后,老年游客热门出行航线包括广州-成都、昆明-西双版纳等,其中前者平均支付价格为767元,较国庆期间下降约两成;后者平均支付价格仅为225元,较“十一”期间优惠近四成。
  
  老年人也因此成为“错峰游”的主力军。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涛表示,在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中,绝大多数都是健康活力老年人,他们有时间、精力,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提高自身生活品质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对价格更为敏感,并且在假期上限制性小,他们往往成为节后错峰游主力,这样以来,不仅形成了淡旺季旅游市场的“互补”,也直接扩大了旅游业淡季业绩增长的空间。
  
  即便享受了优惠价格,银发族对旅行品质的把控也并未松懈,以旅居度假、康体疗养为代表的“慢旅游”正在成为未来中国老年旅游的主流。
  
  “候鸟式”养老
  
  “慢旅游”,是相对于现代社会工业化标准和商业化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它赋予“慢节奏”重要意义,强调享受旅途本身,和旅游目的地的习俗与文化相互连接,可以说,是一种“负责任旅行”的形式。
  
  而将“慢旅游”与“银发族”相联系,与我国的社会现状不无关联。
  
  据我国老龄委预测,2015年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年均增长一千万左右。而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49.7%,其中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到70%,而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高达48.9%。
  
  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即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王海涛曾在采访中表示,随着空巢家庭规模的扩大,老年人空闲时间增多,并有支配资金的自由,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像“候鸟”一样四处度假旅游,“候鸟式”旅居养老逐步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方式。
  
  老人们在不同季节,辗转多个地方,一边旅游一边养老,与普通旅游的走马观花、行色匆匆不同,选择“旅居养老”的老人一般会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慢游细品,以达到既健康养生、又开阔视野的目的。
  
  67岁的程卫华便是庞大“候鸟”群体中的一员。从北纬43度到北纬20度,与其说是旅游,不如说这是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迁徙”。
  
  2020年12月,程卫华和三位友人一同踏上了从长春前往三亚的旅程,搭乘每天仅有的一趟从长春前往三亚的火车,历时51小时,硬卧票价876元,相比当天直飞的机票价要便宜300到400元。
  
  这是程卫华的第4次迁徙之旅,对于两天两夜火车旅途的煎熬,她早就习以为常,每年都是同样的路线,三亚的旅居公寓和周边环境她也非常熟悉——公寓一半以上的老人说东北话,公寓负责人是哈尔滨人,厨师也是东北人。
  
  12月抵达三亚,她要等到次年4月才会返回吉林。因为关节炎和多项慢性疾病,每当吉林进入冬天,程卫华基本只能呆在家中,出门风一吹就会浑身疼痛。而相比吉林零下十几度气温的寒冷,三亚的冬天则一直处于零上二十几度。
  
  每年程卫华都会在三亚的公寓中度过春节、元宵节,晚辈们只能通过视频通话拜年。但她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每年有上百万老人也同样经历着“程卫华式”的迁徙,而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也在最近几年开始被密集写进多地的官方政策当中。
  
  2016年,昆明市发布了《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要全力打造“六个中心”,而其中一项便是打造候鸟式养生养老中心。
  
  随后的几年里,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也推出了搭建跨省际的异地养老协作平台、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等举措,推动当地候鸟式养老行业的发展。
  
  旅居养老逐渐成熟,旅居公寓、中介平台的发展也因此迎来了各自的春天。
  
  2019年,海南省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候鸟群体”服务管理发挥“候鸟人才”作用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显示,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海南“候鸟人口”为164.77万人,约为海南户籍人口总数的17%,其中,仅三亚“候鸟人口”便达41万人,约为三亚户籍人口(58.56万人)总数的70%。
  
  对于“程卫华们”而言,候鸟式养老已是最好的选择,他们除了在冬季选择温暖的地方度过,炎热的夏季,“程卫华们”亦有“栖息地”。
  
  虽然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因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加上具有数量众多的高原和山地,垂直气候差异亦十分明显。因此,即便是炎热的夏季,也能找到数量众多的避暑胜地。
  
  2020年7月,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发布了《2020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指数报告》根据纬度、海拔、温度为基本标准,初步筛选出75个城市,再依据气温、气压、湿度、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医疗条件、交通便捷度、区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否文明城市、生活成本等1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加权计算出每座城市的夏季养老适宜度指数。
  
  总体而言,这75座城市集中分布于东北三省和云贵高原,前十位依次为沈阳、青岛、贵阳、哈尔滨、大连、长春、威海、银川、包头、昆明,都是夏季候鸟式养老的好去处。
  
  而早在2019年11月,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还曾发布《2019中国候鸟式养老冬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对50个优质“过冬”目的地进行综合评估及排名。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在《报告》中表示,这是献给2.5亿老人的候鸟式养老手册。亿万候鸟老人的异地生活,也给相关养老机构,及相关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积极老龄化”
  
  将银发游市场看作“蓝海”,并不仅仅因为其未被过度开发,另一方面也表明,银发游市场还不够成熟。
  
  调查显示,60-70岁老年人是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但如今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表达出了较强的旅游意愿,受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限制,市场上旅游供给方针对这部分老年旅游者的旅游产品供给却并不多。
  
  除了缺乏具有年龄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许多旅行社在组织老年旅游项目时也只是简单地将既有旅游产品贴上“夕阳红”的“新标签”,“夕阳红旅游”“银发旅游”“老年养生旅游”等老年旅游产品也因特色不突出、同质化严重,沦为披着“银发游”外衣的普通旅游产品。
  
  近日,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发布了《中国老年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这一课题对我国老年旅游业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为我国老年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课题中描述了我国老年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提到,老年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市场细分,产品供给在时间上也具有不平衡性,每年仅在重阳节等少数特殊节日时期,旅行社、景区等才重点推出老年旅游产品。
  
  不仅如此,由于老年人对价格的敏感,如果缺乏积极的老年旅游消费观和消费文化,老年旅游则会被近距离休闲活动替代,如跳广场舞、参加老年兴趣班、到老年健身中心等。
  
  2020年11月,在《2020中国候鸟式养老冬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的发布会现场,养老行业研究团队首席专家罗守贵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对哈尔滨的老夫妻在冬季去昆明旅居4个月,以火车卧铺形式往返,那么,车费、住宿费、生活费加起来总花销大约为22000元,平均每人每月为2750元。
  
  而2750元对多数老年人而言,并非一笔小数目。2020年9月,在《中国养老现状与养老金融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职工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平均在2900元/月左右,而农村居民养老金平均仅170元/月左右。
  
  因此说我国的老年旅游产业太“年轻”,似乎也不无道理。《我国老年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则从构建老年旅游产品体系、品牌体系、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体系、消费促进体系等七方面提出了老年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尽管主题规模不够,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且品牌尚未形成,但我们依然无法不对“夕阳游”这片“蓝海”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事实上,不论是传统的银发游市场,还是呈现“慢旅游”特征的“候鸟式”养老,都为看似不乐观的老龄化社会带来了积极乐观的崭新视角。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突出解决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老年旅游者的增多是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志,是老年人“老有所乐”的重要表现,是构建健康和谐老龄化社会的关键,对推动“积极老龄化”功不可没。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将“积极老龄化”界定为,在老年时为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概念,既包含了健康老龄化的意思,又表达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含意。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又适用于人群。它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体力、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潜能,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去参与社会,而且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能获得充分的保护、保障和照料。
  
  老年旅游在实现我国“积极老龄化”和促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及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健康的老年旅游文化氛围,是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旅游需求的寄托,也是社会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形式与体现。(文/王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