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西部变化三大亮点

2021-02-05 11:15:33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亮点一:重在环境修复,画好绿意盎然的山水画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西部各地在快速发展中努力做好环境保护,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流经云、贵、川三省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载着红军史诗般“四渡赤水”的壮举,孕育了闻名天下的茅台酒等玉液琼浆。从2018年2月开始,三省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签订补偿协议,建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启动以来的第一个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赤水河发源地云南镇雄县是人口大县,聚居着171万人,生活在赤水河流域的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人多耕地少,土地资源多集中在赤水河两岸。镇雄县赤水源镇党委书记张永朝介绍,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近年来,赤水源镇关闭了1家化肥厂、40余家水晶加工厂和10余家小型煤矿。全镇实施退耕还林时,重点发展了2.5万亩方竹产业,并同步实施了综合整治、河道治理等工程。
  
  在三省共同努力下,经过生态治理,赤水河水质发生根本性好转,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赤水河鱼类达到149种,社会、经济、环境成效显著,创造了河流生态治理的成功“样本”。
  
  在陕西,秦岭6市分别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或市长任主任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切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设立省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3亿元、秦岭生态建设引导基金1亿元,支持秦岭采矿区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挂牌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等机构,逐步形成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西部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特殊的生态功能、敏感的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让保护生态和修复生态成为了青海“十三五”以来的主题。
  
  2016年,随着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省启动。5年间,青海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也在青海和甘肃同时建立。秦岭国家公园纳入全国国家公园总体布局;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挂牌成立。
  
  今日,极地江源成为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们“撒欢儿”的乐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先后拍摄到罕见的五只雪豹、六只兔狲、五只荒漠猫同框的珍贵画面……国家公园在西部大地上正一点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态保护成果。
  
  青海全省设置生态管护员岗位14.51万个,其中吸纳贫困人口生态管护员4.99万名。这些生态管护员,有很多是放下牧鞭的当地牧民。让放下牧鞭转产的牧民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青藏高原不断强化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冰川、荒漠等生态资源管护,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连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黑颈鹤等青藏高原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青藏高原成为最丰富和最完整的生物基因库、最大的高原种质资源库。
  
  辽阔的西部省区,分布着七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准噶尔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齐沙漠,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曾是困扰京津,困扰华北平原的“沙尘暴”之源。如今,这片沙海已经变成了“绿色之海”,绿化总面积达到65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近16%,植被覆盖率超过50%,野生动物也逐渐多样。而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在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西部的沙漠黄地已逐渐变成了生机绿地,这引发了国际关注,被世界赞誉“中国奇迹”。
  
  亮点二:挪出穷窝窝,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
  
  对于西部广大地区来说,“十三五”期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五年,西部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2020年5月4日,一则四川昭觉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房的新闻,吸引了全国各地人的眼球。本刊记者了解到,倍受关注的是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列尔村,有84户村民搬迁至此聚居。这个安置点集中安置了昭觉全县各地的1.8万余名群众,规模堪称四川最大。此前,阿土列尔村曾因村民进出村庄需攀爬陡峭悬崖而备受关注,“精准扶贫”中,政府为该村新建了由2500余根钢管构成的“钢梯路”。据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介绍,实施易地搬迁后,村里的老人可以带着孩子在安置点居住生活。而随着“悬崖村”旅游业的发展,村里的青壮年还要留在村中搞旅游开发……民宿、大峡谷溶洞、徒步游路线以及观光缆车等旅游业态,助村民脱贫致富。
  
  这五年,易地扶贫搬迁近1000万贫困群众,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还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国家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在2020年12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为维护搬迁群众权益,自然资源部专项部署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的不动产登记工作,要求各地依法设置绿色通道,加快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的项目手续,保障群众权益。所有安置房明确要于2021年6月底前完成不动产登记。
  
  赛纳村则是一个土族移民村,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热炕。赛纳村位于青海省乌兰县,村民大多是2001年从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等贫困山区16个乡镇迁入的。沈国全坐在暖暖的电热炕上,与妻子盘算着一年的收成,“不用出去打工,光种植枸杞一年就能收入近万元,再加上分红,今年可以收入1.2万元。”“以前烧火炕用的秸秆、牛羊粪,每年冬天都要到山里去拉,村里到处是牛粪羊粪,烧得屋里又脏又呛。”村民昝才让卓玛说,自从用上了电热炕,身上的炕烟味没了,女人家也不用煨炕了,想啥时候热就啥时候热。”
  
  “我们用的是绿电。”昝才让卓玛算了一笔经济账:“我家装了两块电热板,村里补助350元,个人只花了400元。一个冬天只需200多元,比烧秸秆羊粪省了100多元”。改变村民用能方式,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5年来,西部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上了硬化路,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从“快递下乡”再到通过直播带货,越来越多西部村镇企业插上“电商的翅膀”,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农特产品销售难一直是困扰西部农牧民发展的瓶颈。现在,网络给了西部各地域品牌一个绝佳的展示舞台,抢抓农产品销售新机遇、拓宽电商销售渠道、增加电商交易收入,我省特色农产品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补上了发展的短板,西部贫困地区产业不断壮大,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方兴未艾,带贫益贫机制不断健全,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亮点三:融入“一带一路”,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2020年12月7日,满载家用轿车的2015次中欧班列从新疆阿拉山口站出发,开往波兰马拉舍维奇。
  
  在阿拉山口站室内集装箱换装库内,龙门航吊探出“大手”,抓起一只只集装箱,从宽轨移至准轨车辆上,1小时就能完成一列进口中欧班列的换装作业。这样的场景每天上演。从渝新欧、郑新欧到长安号,22条线路经过这里一路到西,到达德国、波兰、比利时、俄罗斯等13个国家,搭载的货物品类多达200余种。中欧班列2019和2020年连续两年超过万列,随着进出口货物的日益剧增,西部内陆腹地正在快速地走向开放前沿。
  
  陕西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遥远的驼铃声中,见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华,如今,长安号的声声汽笛,又在彰显陕西加快对外开放的节奏。自2013年11月开行以来,中欧班列“长安号”不断提速、扩线,已经成为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孙艺民介绍,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线路已达15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平均每天开行10列,2020年全年开行3600多列。
  
  “长安号”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综合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实现运输时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线路辐射最广、服务功能最全、综合成本最低,其中到欧洲方向开行量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一。
  
  2020年,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68.4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6.6%。
  
  这五年,西部大力实施高水平开放,各省都在积极建设内陆口岸平台。
  
  贵州双龙航空港口岸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贸易局负责人说,“以前贵州出口货物,必须借道重庆、广州等城市的口岸才能实现,今后,贵州的烟、酒、茶、老干妈辣椒酱等,就可以从双龙直接发往国外了。综合经济区口岸的建设,让贵州的出口贸易更加便捷,大大助力‘黔货出山’”。
  
  成都强化中欧国际班列、国际铁路港等平台支撑,对接国际物流通道,优化提升国际出口通道能力,采用航空、铁路、海运等多种物流形式,极大拓宽了物流渠道,提高跨境贸易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成都从“内陆之城”跃升为“口岸之城”。
  
  向西的中欧班列发车频率日益频繁,向南的陆海通道更是加快了铿锵步伐。这五年,最亮眼的还有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开通。“十三五”期间,这条新的大通道连接起中国西部和世界各地,从重庆、四川、贵州、甘肃等西部省份出发的货物,沿着铁路向南到广西钦州港等沿海沿边口岸,换船出海,通达全球。
  
  这条通道从无到有、日益完善,如今已成为一条成熟的国际贸易通道。截至2020年11月30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重庆—钦州)累计开行2717班,外贸货物货值累计约98.4亿元,内贸货物货值累计约72.8亿元。
  
  新通道带来新效率。“以前经东部地区出海到东南亚,要花近1个月时间。现在通过铁路由广西钦州港出海,全程只需七天左右。”重庆市璧山区的大江动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晓华说,“我们每个月有超过400万美元的产品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往东南亚市场。”截至2020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货物品类超过500类,辐射95个国家和地区的249个港口。
  
  新通道还带来了贸易新规则。“信用证结算+海铁多式联运”,将沿海地区的国际金融结算引入内陆。“我们和中国银行签订协议,国际铁海联运提单由重庆签发全球,全程‘一单制’提高接驳效率,进出口企业还可以用提单融资,降低资金成本。”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义真说。
  
  “重庆海关与南宁海关积极优化通关监管,推出‘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的通关新模式,15个直属海关通关一体化,相当于把港口搬到了中西部。”重庆海关关长山巍说,在这种模式下,重庆的出口商品可以在重庆本地就近一次申报,直接运输至广西钦州港一次查验放行。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实现对西部12省区市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2019年对东盟进出口总值,重庆同比增长43.2%、甘肃增长47.2%、四川增长19.7%、广西增长13.3%。2020年前11月,陕西对东盟进出口364.4亿元,同比增长49.7%。
  
  西部陆海新通道,把“一带”和“一路”紧密地连接起来了,正为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注入强劲动能。遍布西部各地的内陆港、发车频率日益频繁的中欧班列和铿锵快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把西部内陆腹地,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