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芦山峁——仰韶文化背后的社会规制

2021-02-05 11:48:49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1981年2月,芦山峁村民向当时的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送交了9件玉器。随后,当地文化部门对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又征集到玉器19件,还发现了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的白灰居住面、灰坑、石刀、石斧、陶片等。
  
  多年来,陕晋蒙交汇地带的河套地区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城址,其中以神木石峁遗址层级最高,规模最大。这些重要发现表明,河套地区在龙山时代可能已进入了早期国家起源阶段,从而引起国家和学界的高度关注,陕北也成为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区。在此背景下,横亘在河套与关中的延安地区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区域。
  
  继石峁遗址、杨官寨遗址之后,这期我们来到了“一座庐山峁,半部延安史”的芦山峁遗址,见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芦山峁考古项目领队马明志老师,请他为我们讲述考古现场的发掘经历和文明背后的故事,尝试提供“另一种中国”的观察视角。
  
  《西部大开发》:马老师,您好。首先请您谈谈芦山峁遗址当时发掘的背景是什么?
  
  马明志:芦山峁遗址是我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几年重点发掘的一座新石器时代高等级都邑聚落,距今4500—4300年了,这一时期属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早期。从空间维度上说,芦山峁遗址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从时间维度上看,芦山峁遗址的出现是在继承了仰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崛起的。因此,在谈芦山峁遗址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仰韶文化及其地理背景。
  
  仰韶文化的大背景
  
  我们做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首先需要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就是仰韶文化。它的核心区就是太行山跟函谷关以西、秦岭以北、阴山以南、西至甘青宁地区这个范围,就是整个中国地理空间中的大西北地区。与这个地区大体上吻合的便是黄土高原地区,整个仰韶文化当时占据的主要就是这个区域,其中渭水流域是仰韶文化的腹心地带,比杨官寨遗址还早的时候,也就是仰韶文化早期晚段,大约距今6500年左右,它已经向东突破了太行山,把华北平原给占了,华北平原上原来的那批土著文化如后岗一期文化等被它同化,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整合。它直接占据了河南、河北的大片区域,但是还没有占据山东、东北、江汉地区、东南地区。但这些地区都深受它的影响,属于它的辐射和影响区。
  
  仰韶文化周边有东北的红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大溪-油子岭-屈家岭文化,江浙一带崧泽文化都深受它的影响,标志就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传播。彩陶当时是信仰层面的一个旗帜,跟政治统治和思想理念有关系。仰韶文化向外拓展整合的历程大体开始于距今6500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200年左右,向四周影响了1000多年,把中国各区域的文化板块连接在一块。仰韶文化的大整合,形成了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但是这个仰韶文化的核心又在哪儿?
  
  渭水流域就是仰韶文化的策源地,大体上经历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5000年,总共2000年。由于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最强势的文化谱系,她所代表的时期也被成为仰韶时代或仰韶时期。接下来大概接近5000年前后,仰韶文化就衰落了,有点像一个王朝衰落之后,周边势力就起来了。随着一个强势文化或主导性文化主体的衰落,东北红山文化后期、山东大汶口文化、苏杭地区崧泽文化、还有此后的良渚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后来发展成石家河文化也都发展起来,并向仰韶文化区域开始了大规模长时段的文化影响。
  
  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反哺,就是仰韶文化衰落之后,周边文化对它文化调整提供了营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概距今4900--4800年左右,仰韶文化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基于仰韶文化的多支文化后裔,进入了龙山时代早期。
  
  《西部大开发》:我们很好奇,考古学似乎很少谈到五帝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那么,如果将这一时期与后来的周秦汉唐相连接,历史的数轴会是怎样延伸的?
  
  马明志:接下来我们聊的是五帝时代和夏商周时期。这个五帝时代,考古学上比较少去谈论这个问题,因为以前这几十年,考古学界才在构建基本的文化时空框架和区系类型。将考古学文化或某个遗址直接对应到五帝时代的某个部族或早期的王,考古学上一般不做这样过于简单粗暴的对应,或者说目前尚不具备完全解决这种对应的条件。
  
  我们都知道夏商周三代,有学者把它叫广域王权国家,这是紧接着五帝时代出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考古学一般把它叫做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三个王朝基本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或者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在考古学上讲,仰韶文化统一、整合了大面积的中国,龙山时代是各地区文化重新蓬勃崛起和文明形成的时期,而夏商周三代则在政治和理念上,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王朝。
  
  我们都知道周秦汉唐的政治统一和文化鼎盛,是代表黄土高原,特别以陕西为轴心的黄土高原,完成了对中国的历次文化大整合、政治大一统。但是我们没有把史前时期到夏商时期纳入进来。如果纳入进来之后,你会发现仰韶文化完成了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次整合。以前没有把这个史前时期的整合大事件从文化、政治视野上纳入到周秦汉唐这样的中国历史周期性规律里头,我最近才在考虑这个问题。
  
  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地区文化群体重新崛起后,对华北平原的文化形成了再一次的重大冲击和影响。如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又高又薄,那么高度的文明后来突然到夏朝就灭亡了,被另外一种叫岳石文化取代,岳石文化的陶器又粗又大,还使用源自黄土高原文化及其影响下形成的空三足的那种陶鬲、陶甗等器物。这批外来人应该就是从太行山山根上过去的。其实这种文化的根源在哪?就在陕北到山西,黄土高原向东,出了太行山,直接把华北平原给占了或深度影响,再向东把山东的龙山文化给“灭”了,这是泰山地区的文化第一次“断根”。岳石文化在商代的时候,进一步衰弱,到了西周的时候,周人直接给他分封了几个国家,彻底终结了那边的文明,那边东夷文明纳入到我们的华夏礼制文明包括周文化里面。这个可以从形而下的物质文化特别是考古学发现的器物层面,到形而上的政治体制,完成了这次整合。这个过程,放在考古学、文献学或民族学上,叫完成了对史前时期夷夏东西格局的终结。
  
  前面我们说了这么多,重点就是说黄土高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文化群,完成或深度主导了中国史前时期多次对中国文化和政治的整合统一。相对于华北、华东平原上这些人和文化而言,黄土高原上这批人和文化,它有一个共同的公约数,它基本是一个整体,而仰韶文化是第一个相对统一的强势文化,首次开辟了此后历次文化整合和政治统一进程的先河。
  
  《西部大开发》:当时地理环境背景下的生存地利条件是什么样的?
  
  马明志:整体来说,仰韶文化依托的黄土高原地区,因为资源、土地,水系都很丰富,所以它生存空间很多,生存资源更为优越,因此生存压力不大的时候,整个社会就呈现出一种扁平化的态势。所以,资源优越既是一个文化扩大的优势条件,反过来也限制了社会机构的复杂化。
  
  为什么扁平化?
  
  因为,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地区,史前古人不需要政治结构的复杂化和高度的集中就可以很好地生存和拓展。不像华北平原在古代的时候一片泽国,内涝极其严重,大部分地区没法住人,严重制约开发和发展。唯一能住人的地方,需要靠山有点斜坡,或者利用龟背状的小高地才可以住人。从地理学上看,沿着太行山东侧山根有一个条形的地带,可以住人,但是华北平原多数地方因为内涝严重是不能住人的。沿着泰山、沂蒙山周边又有一个生存带,然后沿着大别山周边又有一个生存带,几个带状生存区围绕着平原中心的一个大湖泊区和内涝区零散分布,无法整合为一个整体,就像现在住在地中海边上那批国家没法统一。所以整个仰韶文化为什么对它形成碾压了?第一个原因,在史前时期,整个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地区有一些优势,在季风区,有农业有所需要的降水。第二,因为地势落差大,村庄农田不会遭受水灾。第三,优势是落差导致河流水系层级发达,就形成了稳定的河流系统,一个河流可以形成五级支流,就像树杈一样不断地分。因为这样一个发达的网状的水系分布,所以“有效生存空间”比东边平原上大得多。所以仰韶文化所依托的黄土高原这边的居住区域整个是面状的,你任选一个台源生活,四周不超过500米就有水。在旱作农业师带,无水旱灾害,土地广袤,这是多大的资源优势。文献所记载的史前大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东平原,而黄土高原基本没有受到殃及。
  
  《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将天下的土地资源即耕地分为九个档次,只有一个地区是上上田,就是雍州,即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地区。从《史记·夏本纪》可以看出,直到司马迁所在的汉代,依然认可夏代之前对区域耕地质量的这个分法。为什么?因为黄土太好耕种,拿个木棍戳一下就能种。南方的那种胶泥土非常难以驯服。所以,石器时代南方的生产工具一直比北方发达。为什么呢?因为华北平原、华东平原包括成都平原、三江平原劳动强度大,自然条件差,土地耕作难度大,不利于大规模文化发展。这是早期黄土高原文化发达的有一个资源优势。注意,这是早期优势,现代工具和自然环境变化的条件下,这种优劣对比的态势早已发生反转,这是所谓的“三千年河东,三千年河西”。
  
  再说龙山时代黄土高原文化之间的区别
  
  仰韶文化大到一定程度,它自己其实也发生了一个走向上的分化。比如说甘肃青海地区,仰韶文化有一个类型不断的向那边扩张,那里有优质耕地、有河流、有一定量的降水,然后西边青海还有盐,他们就朝那边发展。以陇山六盘山为界,以西跟以东发展就截然不同。六盘山以西慢慢就变成两个文化,一个文化就是所谓的马家窑文化,大量的使用彩陶,它是正宗的所谓的后仰韶,仰韶文化如果不发生变化,照它那个态势发展下去,就是马家窑文化的样子,因为西边没有受到冲击,没有新的人员来,所以他就保持老仰韶文化的样子。然后再往东一点到了甘肃东部跟陕西接壤的这一块,它是受到东边的一些信息的影响,它就发展成了齐家文化。大齐家文化的标志是什么?器型很多是从仰韶文化直接下来的,但是有一点点陶鬲是从关中传过去的,但齐家文化的陶鬲它的演变轨迹还不够系统,显然是关中地区陶鬲对齐家文化影响的结果。同时齐家文化彩陶又不发达,它跟马家窑盛行彩陶的状况又不一样,齐家文化几乎不太用彩陶,它用泥条贴在夹砂陶罐上面仿照彩陶的纹样,还保留了一点思想上的惯性,也就是对仰韶文化彩陶传统的遗留痕迹。仰韶文化的第三个大分枝就是关中、陕北、山西及河套地区使用空三足器的这批人,它从本土起来,继承本土地盘,这期间彩陶彻底消失了。
  
  龙山时代各地区文化最大的区别不仅仅表现在我们所说的考古学文化器物层面,更多的区别还表现在其他两种领域。
  
  第一个区别是居住形态,或者是建筑材料这一块。陕北、晋西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因为这边有大量的石头,当地古人建造了很多用石头围的城和房子。这个地区使用石头的这个传统,可能是受了燕山辽西那边红山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长期影响,并且在石头上雕刻人面、动物的形象等,这是黄土高原上关中地区、甘青宁地区、晋中南等地区所不具备的特征。
  
  第二个地域性区别就是陕北、晋西北、内蒙古中南部这块在社会形态理念上开始更多出现了具有神性的礼器。龙山时代以前的礼器可能是彩陶,到了龙山时代就更多的把这些神像、神奇的动物、具有神性的人刻画在石头和玉器上,玉礼器的使用不是黄土高原地区固有的传统,而是来自周边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反哺。到青铜出现之后,就把这些神性的图案运用到了青铜器上。所以,青铜器从西方传到我们中国以后,我们更多的不是用它来发展生产,更多的用途是礼器和兵器上,这就是所谓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现在根据考古工作发现,芦山峁大型遗址的核心区建在分水岭这样一个特殊的选址概念上,遗址两边是河流,河流的中心有个分水岭,这个遗址中心的大型宫殿建在分水岭上。但是陕北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及晋西北以石峁为代表的这批石城,它没有建在分水岭上,而是建在分水岭一侧。所以在选址形态上也有区别。所以石城更多代表的是一种防卫设施,而关中、陕北南部、晋南地区,它选地理小单元的中央这块,也就是河流之间的分水岭,其实不是防卫,体现的是威严。芦山峁体现的是居中,就是体现古人眼中的天下之中,它是这个区域的中心。
  
  第二个层面,芦山峁遗址聚落内部,建了个宫殿是四合院式,这种四合院式建筑是中轴对称布局,这个中轴对称是又一个微观层面的一个对称、居中。这种轴对称的思想一直就贯穿到了明清时期的礼制建筑和都邑布局,这个是后来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
  
  《西部大开发》:石峁遗址和芦山峁遗址是一层什么样的关系?
  
  马明志: 芦山峁核心区的分水岭顶部上像个驼峰状,它是连续的,每个驼峰上有一组宫殿,一组宗庙,然后还有贵族墓,就是王陵区。然后还有祭神的神坛。就这些元素集合起来,它代表了早期的一个国家的基本形态,尽管现在西方的标准一般认为城址、青铜和文字是文明的代表要素,但是我们对文明理解不是这样。代表国家构成的要素,无论是礼器、都邑和普通城址、宫殿、宗庙、神坛、王陵(贵族墓地)这些要素,应该代表了早期格局治理体系的高度复杂化和文明的初步形成。
  
  在文化层面上,芦山峁和石峁所代表的是两个具有深度亲缘关系的文化体。他们都是从仰韶文化及其后裔发展下来,包括山西陶寺文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根,都可以被称作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直接从仰韶文化传承下来,又发展成使用陶斝、陶鬲、陶甗等空三足炊具的这批文化。到龙山晚期,比如客省庄、陶寺,到后来的石峁,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整合成了一个文化区,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共性,统称为“空三足器文化区”,这个文化区的北边的边缘就是石峁代表这批东西,所以它的边缘处于一种守势也是对的。处于中心的是晋南到关中,这些区域它可以四平八稳地以中轴为代表,然后形成一个居中文化,后来整个王朝的宫殿啊什么都居中,所以说石峁代表的石城区域整体上靠北边边缘地带,重防卫,关中等地是更重居中。这种现象直到在封建王朝时期也是这样。所以石峁代表的石城群落是黄土高原上一个一个有机联系的文化板块的一个边缘区域。
  
  石峁、芦山峁和山西陶寺文化是黄土高原地区龙山时代的亲缘文化群,他们不断发展壮大,并使得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文化受到深度影响,陶鬲、陶甗的普及便是最显著的例证,进而向东终结了山东历史文化。
  
  《西部大开发》:在您看来,芦山峁遗址在早期中国文明史上的价值是怎样体现的?
  
  马明志:总体来说,以陕西为核心的黄土高原,这几次对黄河流域乃至早期中国的文化整合是很厉害的。现在看来这种整合事件它是周期性的,不光是周秦汉唐,它前面还有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时期,再到夏商时期,是一次接着一次整合。尽管黄土高原地区未必是夏王朝和商王朝的发祥地,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整个西高地主导或影响下完成了这几次最重要的文化整合,完成了中国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1000年历次整合统一历史大趋势的塑造,这么多是从咱们陕西这里策源的。公元1500年之后,整个世界才逐渐开始面向海洋文明,我们面向大陆的文化也被迫面向海洋,这才100多年200年。放在历史大趋势上不是这样子的,我们一直是面向欧亚大陆的东亚主流文化、是东亚世界秩序的主导者和塑造者。现在国家提文化自信,最起码我们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人要有这个自信,我们塑造了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早期秩序,几千年来,中国对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始终以我们这里作为始发。
  
  所以当时整个东亚地区最大的人口体量、文化体量、开发总量都在黄土高原这里,文化的塑造和秩序的塑造核心也在这里。距今7000年到距今1000多年都是在这里塑造的。这个地区完成三次整合,第一次通过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完成了华夏对东夷族群的文化整合,把东夷给“灭”了,形成了一个大华夏,终结了黄淮海流域长达数千年的“夷夏东西”对峙格局。第二次通过夏商的主流地位奠定特别是西周的分封制,完成了对黄淮海流域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整合与礼制政治普及,华夏族群意识强化,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形成了对周边区域的“华夷之辩”,其中重要的压力来自北方文化带。第三次通过秦汉隋唐王朝的统一,完成和巩固了整个中国内部的一体化。第三次整合形成之初,中原文化则面对着北亚草原的持续冲击和文化交流,“南北二元世界”是基本的文化、军事和政治格局。
  
  早期中国是由不同的部族、不同区系文化、不同的信仰整合成的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文明是“多元一体结构”。但是“多元”只是早期的一个原始背景和基础,“一体”和统一才是永久的主流趋势。
  
  芦山峁遗址所承载的中国最早的礼制要素,是在继承仰韶文化基础上,在周边文化的反哺效应下,逐步自我修正提升而产生的进步要素,是早期中国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创新。这种略显拙朴早期礼制要素,也是夏商都邑规制和西周礼制文明的主源头和远古根脉。芦山峁遗址及其文化的价值,也许就在这里。当然,还需要我们继续发现,继续理解体会。(责任编辑/陈宇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