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墓前话蒙恬

2021-02-05 11:46:11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暮秋时节,落叶纷纷。朋友约我一起去拜谒蒙恬墓。
  
  蒙恬墓在绥德城西,大理河畔,绥德一中校园一角。现在这里已成为一片文化商业区。如果不是本地人,你根本不会注意到在熙熙攘攘的闹市区,会藏着一个秦大将军的墓冢。
  
  好在有新修的蒙恬公园,作为蒙恬墓的一个标志。
  
  蒙恬公园2013年7月开放。园林面南背北,占地4260平米,按秦帝国建筑风格设计。入口处横卧一巨型雪浪石,上刻当代著名书法家韩亨林题写的“蒙恬公园”4个大字。公园广场前,挺立着4个高达6米的花岗石方柱,每面宽0.8米,方柱上点缀秦币、秦剑、秦戟、秦弩、秦鼎等物。广场大理石铺地,依次雕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个方位图案。这些图案在古代多用于军事,各画于旌旗,用以排兵布阵,鼓舞士气。在公园地面看到“四神”,我们仿佛看到当年蒙恬率军东进的旌旗猎猎。
  
  离开公园,穿过校园来到蒙恬墓前,仿佛穿越了若干个世纪。
  
  蒙恬墓封土呈馒头形,酷似陕北高原常见的山峁。据载,蒙恬墓堆土原高50余米。因历史久远,风雨剥蚀,现在的墓冢已不似原来那样高耸。墓冢上树木驳杂、荒草萋萋,一片萧索。唯一可见的,是墓前新立的一通(清)绥德州知州事云骑尉江士松手书 “秦将军蒙恬墓”石碑,以及蒙氏宗亲增设的一座香炉和一对虎符石雕。
  
  这就是曾经威震四方、享誉“中华第一勇士”的蒙恬的墓冢吗?在历史的陈迹面前,我陷入了沉思。
  
  一
  
  蒙恬无疑是历史上建立不世之功的人物。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前210年),琅琊蒙山(今山东蒙阴县)人。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蒙恬深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胸怀大志,军事指挥才能出众。前221年被封为将军,因破齐有功,深得秦始皇尊宠,拜为内史,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时称“忠信”。秦一统天下建立帝国后,蒙恬以“击匈奴”“筑长城”“修直道”三大功绩著称于世。
  
  “击匈奴”。秦统一六国后,能够对其造成军事威胁的只有北方匈奴,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受命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历经艰险,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击退匈奴700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绥德)。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44个县,统属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蒙恬神威勇武,用兵如神,征战北疆十余年,威震匈奴,万里边安。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评论当时匈奴人的状态“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筑长城”。蒙恬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修整。“暴师于外十余年”,修筑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长达5000多公里的万里长城。蒙恬率部修筑的万里长城,有力地保卫了北疆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袭,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修直道”。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大将军蒙恬奉命修筑南起云阳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北至九原郡的直道。工程浩大,截断山脉,填塞深谷,最终长达1800里宽阔的直道修筑成功。该直道比闻名的罗马大道还早2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直道的通行克服了甘泉宫到九原郡交通闭塞的困境。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且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蒙恬戍守边疆十余年,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除此之外,相传蒙恬在改良毛笔、古筝等方面亦多有贡献。
  
  二
  
  蒙恬的死令人感叹。
  
  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天下驾崩于河北沙丘平台,中车府令赵高发动沙丘政变,挟丞相李斯合谋篡改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皇幼子胡亥为帝。
  
  矫诏书曰:“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蒙恬为人臣不忠,其赐死。”
  
  蒙恬和皇长子扶苏(前212年为监军)在上郡戍边。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迟)也。”使者数趣之(一再逼迫催促)。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据《史记·李斯列传》)
  
  扶苏愚忠而且愚钝,接矫诏深信不疑,便来到上郡芦家湾(绥德城南)撞崖而死,实在是迂腐啊!人说他“贤良明达”,他没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缺少秦始皇的权谋应变。蒙恬怀疑“安知其非诈?请复请”,作为皇长子,三十万兵监军,又有蒙恬辅助,本可存疑抗辩,查明真相,他却逆来顺受,迂腐到只知束手就擒。这是他的悲剧!扶苏死后,相传崖上流出一股泉水,人称呜咽泉。呜咽泉呜咽,也是在怒其不争,太过愚忠啊!
  
  蒙恬不像扶苏那样柔弱,因疑其中有诈,不肯自裁,被拘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胡亥闻扶苏死,本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复贵当权,对己不利,便在胡亥面前散布蒙毅流言。胡亥于是囚蒙毅于代郡(今河北蔚县),后派使者杀之。同时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蒙恬不肯盲目就范,反复申辩。据《史记·蒙恬列传》载:扶苏自杀后,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职务。“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在这里,蒙恬借周成王错疑周公旦的故事做了精彩的申辩。蒙恬说,从前周成王刚刚即位,还不能完全脱离襁褓,周公旦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到周成王病情严重得很危险的时候,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为成王祈祷。并将祷祠书写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到了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成王听了大发雷霆,周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杀了造谣生事的那个大臣,请周公旦回归。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参差交互地多方询问,反复审察。”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
  
  蒙恬列传中讲的“察於参伍,上圣之法”,指的就是要听多方面的反映,做参差交互地多方面调查,不能听一面之词,偏听偏信。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兼听则明”。可惜使者听不进去,不肯上达。加之扶苏做了不好的示范,先期自裁,这使蒙恬处在非常不利的境地。蒙氏世代忠良,蒙恬最后做了信守忠义的选择。蒙恬说:“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叛乱),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其言何其悲怆,何其悲壮!
  
  蒙恬没有疑错,秦始皇留下的遗诏事实上为“符玺赐扶苏,与兵属蒙恬,与会咸阳而葬”。昭书皇位继承人明确是扶苏,令蒙恬掌握好兵权,坚守好边关。
  
  如果扶苏继承帝位,秦帝国也许不会是胡亥所导致的亡国结局。可惜历史不能假设,秦二世胡亥登基后,“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遗憾的是“无帝王之德,亦无帝王之才”的胡亥,“自闭深宫” 不理朝政,“事皆决于赵高”。赵高蛊惑胡亥要振威天下,对朝廷大臣和皇族成员心存不忠者诛之,甚至连丞相李斯都被腰斩于市,这样功臣剔除,骨肉远离,整个帝国的军政体系受到了重大破坏。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兵,秦帝国巨鹿之战后彻底败北。赵高弑胡亥,子婴杀赵高。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仅仅存在了15年就被无能的秦二世葬送,应了那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三
  
  蒙恬含冤死后,旗下三十万将士无不悲愤,他们将将军遗体运到上郡,葬于大理河西岸,将士们用头盔战袍掬土堆起50米高的巨大墓冢,与疏属山颠的扶苏墓遥遥相望。
  
  蒙恬冤死2000多年来,历朝历代官员、文人墨客多有感叹,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了评价和纪念。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蒙恬写下2000多字的列传,给后人留下一份考证蒙恬的珍贵史料。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感慨:蒙恬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王也。孤每读此,“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清朝诗人阎秉庚题诗:“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支笔,难写孤臣一片心。”
  
  清乾隆十二年,绥德州知州张元林为蒙恬勒石立碑“秦将军蒙恬墓”。道光二十八年,绥德州知州事云骑尉江士松又为蒙恬手书立“秦将军蒙恬墓”。因年代久远,两碑后断为几截,现存绥德县博物馆。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蒙恬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绥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秦大将军蒙恬墓碑记”,碑由绥德籍文人刘汉腾撰文,书法家杨萧民书丹,雕刻大师汪建渤刻石。
  
  这些年来,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陆续上映的电视连续剧《荆轲传奇》《大秦帝国》《大秦直道》等,剧中都有大将军蒙恬的身影。
  
  “两千多年来,蒙恬一直活着!”同行的朋友不禁感叹。
  
  是呀!蒙恬一直活着。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人,人民都会记住他的名字。蒙恬遭小人算计,含冤而死,历史最终还了他的公道。
  
  秋风阵阵,卷动着蒙恬墓前的旗帜,也卷动起我们心头的涟漪……(文/霍静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