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自贸区试验田在对外开放中的带动作用

2021-02-05 11:32:24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贸区)自国家批准设立以来,已成为陕西扩大开放的新抓手、新平台和新载体。当前,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的背景下,陆上“丝绸之路”逆势上扬,新通道、新市场亮点突出、潜力巨大。陕西作为“向西开放”的战略前沿,区位、交通优势不断凸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亟需进一步发挥自贸区试验田作用,带动全省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自贸区已成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
  
  陕西自贸区是2016年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总面积119.95平方公里,涵盖西安片区、西咸新区片区、杨凌示范区片区等三个片区。2020年6月,陕西又批准设立宝鸡、铜川、渭南、延安、安康、韩城等6个自贸区协同创新区。陕西自贸区成立以来,先行先试成效显著,累计形成创新案例463个,从提高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通关效率的“舱单归并”模式、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模式,到“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机制改革”等,一批制度性创新成果已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
  
  从2017年4月1日揭牌至2020年11月30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72732家,新增注册资本8769.44亿元。2020年1至11月,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2416.69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3433.8亿元的70.38%,同比增长6.33%;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3441列,运送货物总重约264万吨,均是2019年同期的1.8倍,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综合指标稳居全国前列。2020年上半年,自贸区航空货邮吞吐量已达15.26万吨,位列全国货运前十。截至目前,发挥杨凌自贸片区国家农业高新区技术创新优势,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7个境外国际标准化农业合作园区与2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19年杨凌自贸片区国际合作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经验已列入国家可复制可推广案例。自贸区西安片区高新功能区已成功获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近期,国家公布了一批新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名单,西安国际港务区位列其中。
  
  通过以上数据和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自贸区已成为陕西改革开放高地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陕西外向型企业高度聚集区和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示范区。
  
  陕西对外开放亟待自贸区引领破解的问题
  
  陕西自贸区建设尽管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与全国其他先进地区的自贸区相比,与持续推进自贸区制度创新与高水平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试点经验系统性和协同性不足,政策支持滞后特征比较明显,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差距。《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2019-2020)》显示,西安自贸片区全国排名第15。在国家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陕西在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经贸网络中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对外经济发展历史机遇更加明朗,这对陕西自贸区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亟需自贸区进一步发挥试验田作用,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紧盯弱项、强化创新、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创新成果,带动陕西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根据全国各省市对外开放度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陕西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位于全国中游(第15位)。归纳其中与自贸区相关的分项评价指标数据可以看到,如何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陕西对外开放程度,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逐一破解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一是外贸依存度低,开放主体规模相对较弱,贸易结构不平衡。“贸易开放”是对外开放的核心指标。陕西贸易开放水平目前排名全国第18位,自贸区和陕西总体对外贸易规模仍然较小,与东部沿海省份仍有较大差距(陕西省2019年进出口总额3515.6亿元,江苏省2019年进出口总额43379.7亿元)。自贸区和省内各地市进出口贸易发展数据显示,区域对外开放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2019年西安进出口额3243.06亿元,占全省进出口92.2%,其他9个市和杨凌示范区进出口共计272.7亿元,仅占全省进出口7.8%。外贸主体数量少、规模小,从自贸区为主导的对外贸易地区分布看,去年陕西进出口比例大体为外资企业占65.3%,民营企业占25.5%,国有企业仅占8.9%。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以化工、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农产品等低技术产品为主,三星、美光等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额58.8%,以隆基硅为代表的有能力、有实力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本土大企业太少。从对外贸易地区分布看,台湾地区、韩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等五大贸易伙伴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66.4%,与丝路沿线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的贸易合作规模较小。
  
  二是对外投资经验缺乏,效益不高,本土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普遍偏低。陕西人均对外投资额、外币存款余额两项指标分别排名全国第23和第17。企业对外投资活力不足。已实施“走出去”战略的13家省属国企,近半数境外投资总额低于1000万美元。对外投资经验能力不足。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着国际风险把控、国际投资与境外项目运营管理能力等较高要求,一方面自身缺乏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和相关经验;另一方面企业“走出去”的项目规模较小、技术含金量低,技术和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走出去投资额较大的项目业主,绝大多数为国企,多数境外投资项目的目的性和盈利能力较差。从陕西建工集团、中铁建在陕公司、华陆科技等一批大企业“走出去”承揽国际工程实践来看,国际经贸合作尽管潜力巨大,但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国际合作不仅规模小,而且地域、国家局限明显。以陕煤、延长、有色为代表的大企业“走出去”投资的多数项目较长时期未获得预期效益。
  
  三是利用外资方式单一、潜力挖掘不够,与周边省份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利用外资方式和领域方面,目前,陕西外资利用方式仅限于外商独资、合资合作,而境外上市、股权重构、发起设立投资公司等方式很少。一二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例为0:77.7:22.3,相比于河南省一二三产业实际吸收外资比例的2.8:50.4:46.8,我省一三产业开放度较低,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虽潜力巨大但利用外资占比较低,尤其是在研发、设计、咨询服务、中介服务、金融、物流、文化、教育、培训、健康、医疗、养老和一般城市商业及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开放度更低。在外资企业引进数量和外资主要来源方面,目前引进外资的省属企业仅7家,规模较小。外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香港和韩国,来源地单一。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77.29亿美元,排在前5位的香港、韩国、台湾、新加坡、日本投资占全省比重89.43%,美、法等发达国家投资很少。邻省四川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124.8亿美元,远大于陕西。在引进外资方面,陕西仍有巨大潜力可挖。
  
  四是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但总体体量小、占比低,特别是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长缓慢、动力不足。长期以来,陕西对外贸易结构中货物贸易占比多,而作为开放型经济重要表征的服务贸易占比少,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现有的服务贸易主要是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关的服务贸易,如设计与工程总承包、跨境电商物流、文化产品出口、金融服务、对外“云数物移智”技术与信息服务相关的贸易合作较少。当前,陕西面临着运输部门等传统服务比较优势逐步减弱和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比较迟缓的双重压力,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对外服务需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质量、扩大规模。
  
  五是营商环境国际化、便利化、法制化距离国际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陕西自贸区西安与西咸新区两大片区,是对外开放度最高、贸易与投资活跃度最高和对外贸易、跨境双向投资额占比最高的区域。但2020年6月18日由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9》中,西安的政务环境竞争力排序,已由2018年的全国第5位下滑至2019年的21位。市场主体普遍反映的办事流程繁、时间长、材料多、收费高等问题,仍有一定程度的存在。调研中,受访部门和企业普遍反映,制约陕西外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仍是以“放管服”改革为核心的便利化制度创新与推进不到位。比如办理生鲜类产品单品通关资质手续,还不能做到国内已普遍通行的“清单式一次性告知”要求,让涉外企业往返次数太多。
  
  以自贸区试验田作用带动陕西对外开放的建议
  
  一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完善顶层设计。
  
  强化制度创新。在新一轮政策创新与制度创新突破中,应紧盯推动全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模式,加强系统集成,推动跨部门协同创新,在前沿产业发展政策、金融开放创新政策、海关监管政策、风险防控政策、人员自由进出政策等方面,尝试差别化与特色化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大省内自贸区新一轮自主创新探索力度,以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方案为重点,定期组织“十佳案例”评选活动,每半年对复制推广事项执行效果“回头看”,适时开展第三方评估,结合产业实际和“样本企业”实际需求,总结提炼新经验新做法,形成“最佳实践案例”。积极探索在西安、西咸新区、杨凌三大片区,建立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和检验检测、法律、审计、会计、签证、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集成服务平台。
  
  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针对自贸区承载空间的分散性与协调管理的多部门特征,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完善“整体规划、部门牵头,分区建设、以点促面”的工作推进机制;另一方面,以区域要素高效集聚流动为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各片区及协同创新区的公共服务、财税分享等一体化制度安排,逐步建立区域行政分隔的负面清单,形成成本分摊、利益分享和损失补偿等机制,在自贸区建设发展上力求形成合力。
  
  构建体现国际水平的营商环境。针对自贸区法治建设较为滞后的情况,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加快推进与国际商事调解机构和仲裁机构对接,为符合条件的调节和仲裁机构提供便利,打造“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心,形成对外开放国际商事法律服务高地。积极探索自贸区司法保障一体化机制,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影响营商环境执法司法突出问题治理和诉讼质效提升工作。
  
  二是着力强化空港陆港载体优势,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强化“两港”(指西安港务区陆港与空港新城航空港)内陆国际贸易通道的特色定位和服务优势。以提升“两港”在全国对外经贸活动的资源吸纳优势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空港陆港叠加优势,加大吸引各类外资投资建设力度,出台政策鼓励本地企业以股权投入和参与发起设立投资公司等多种方式,与外资进行广泛合作。
  
  进一步完善中欧班列区域枢纽建设。构建“海关监管场地+运输沿线”全流程组货业务,基于信息技术推出“数字班列”,着力打造以“长安号”为品牌的国际多式联运新通道。积极推动沿“一带一路”境外中心城市,设立若干进口产品线上线下采购中心,扩大沿线农产品、畜牧产品、矿产品与基础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扩大回程货源,全面提升“长安号”班列常态化运行效益。
  
  建设“陆空”国际物流与贸易城市枢纽。充分发挥第五航权开放优势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物汇集、中转、分拨中心功能,结合全省一批区域性新机场与铁路枢纽站点建设,“十四五”期间着力推动一批新的空港陆港平台与对外开放新通道建设。
  
  三是加快临港配套产业集聚,培育对外开放市场主体。
  
  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将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成效,作为增强开放引力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实施开放主体培育行动,通过政策打包扶持、利用进口商品税率调整等政策红利,引进和培育更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面向全球市场的链主企业,并着力引进一批中科院、央企投资和全球有影响的大企业投资的新研发设计机构、大型转化中试平台和高技术项目。借鉴云南、贵州、黑龙江等省有关经验做法,探索推进大数据精准招商,整合产业、园区、企业数据信息和业务信息,绘制园区、产业、企业的产业链图谱,开发产业链大数据招商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招商目标从“面”精准定位到“点”,将“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提升招商引资准度和深度。
  
  增强“走出去”的竞争力。成立对外贸易企业发展促进会等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组织加强与国内外交流合作,为企业走出国门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金融保障等服务。支持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走出去,用新的体制机制和国际通行规则,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明晰投资目的、完善风控机制基础上,支持国企带资本、技术、装备、材料、工程走出去。例如以杨凌片区境外7个跨境国际农业合作园区为载体,支持更多省内与国内粮油、畜禽、饲料等种养加工龙头企业,带技术与装备走出去,参与境外合作园区建设。
  
  加快发展相关重点产业。着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入区发展。以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为载体,加快发展西安港电子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等国际物流通道优势,加大力度承接东部地区电子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以中铁、中冶、中电建等央企丝路总部、西北总部落户西安国际港务区为契机,积极支持海外中国园区建设与国际工程建设,带动国内设计与总承包、工程施工、技术服务、材料装备、工程机械与工程管理等走出去,加快发展临港总部经济,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以大型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互联网企业为核心,按照“1+N”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数字新经济,全面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大云物移智”等新技术应用,力争在数字创新、数字引领以及数字开放方面有新突破。
  
  四是优化金融监管服务政策,提高金融服务经济能力。
  
  率先落实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措施。推进扩大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范围,积极争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支持试点银行在满足“展业三原则”前提下,在办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收支时,可简化、优化单证审核,允许货物贸易超期特殊退汇业务免于事前登记,允许货物贸易对外付汇免于办理进口报关单核验手续等。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围绕陕西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效,进一步降低跨国企业人民币资金池设置门坎,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加快推进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改革探索,支持开展合法合规的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科信贷、成果贷、知识产权质押贷,遵守央行、银保监会即将出台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支持依托于人行、税务、水务、电力、社保等大数据平台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服务。支持自贸区有实际需求、经营合规且业务和技术成熟的商业保理公司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支持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政策在自贸区率先实施。
  
  积极争取开展境内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试点。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按照风险可控、审慎管理的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开展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业务,扩大可对外转让的信贷资产范围。
  
  五是布局专业人才培育体系,储备对外开放服务队伍。
  
  建立面向“一带一路”的高层次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等相关院校国际化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模式创新经验,建立面向“一带一路”的研究生院和教育培训中心,设立“丝路商学院”,推动设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领域未来领导者、决策者高端培训、研修、教育基地,内外联动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的高级管理创新人才与技术人才培训。
  
  加强合作办学培养后备人才。利用陕西教育优势,增加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留学生招生名额,通过广泛的国际高校合作,特别是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市场化、国际化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为推动更大力度开放提供后备人才队伍。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课题组顾问:张光强 郭卫东   课题组组长:冯耕中
  
  课题组成员:刘祺   张旭   梅红   王强   吕绚丽   王洋    范万春    赵东月    孙炀炀    刘昀皓
  
  课题组执笔:张旭   刘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