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新变局、新时代、新阶段背景下,陕西如何运用系统理念统筹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一,问题的提出
到本世纪初陕西开始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陆续提出了一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具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提出“关中高科技,陕北煤油气,陕南林特水”;2003年提出关中“一线两带”建设,使之率先崛起,让陕西经济的“腰”强壮起来,使之成为带动陕南陕北跨越式发展的经济“脊”;2004年提出促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较好的关中地区、资源富集的陕北地区和陕南条件具备的局部地区要率先崛起;2006年提出“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2016年提出“关中协同创新发展,陕北转型持续发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
这次陕西“十四五”规划的提法是“关中协同创新发展,陕北转型升级发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
由此可见,陕西关于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在不断改进完善,不断接近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中央对陕西及陕北、陕南的定位与陕西实践出发,我们认为陕西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应该是“聚焦关中,做特南北”,具体可以表述为“关中重点发展,陕北综合发展,陕南绿色发展”。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思路是因为关中资源丰富,而且积淀深厚,要让这些资源的价值得到兑现;陕北建设世界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要聚焦主业,而且“综合发展”就包含了主业升级,多元发展的内容;陕南山清水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第二,聚焦关中
聚焦关中,就要在“依托西安,盘活资源,聚焦产业,协同发展”16个字上做文章。
一是依托西安。首先,依托西安就要认识西安。认识西安在国际国内的地位:西安是中国的西安——它是中国南北、东西交通枢纽;是除北京以外长江以北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事实上与北京在竞争。西安是世界的西安——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之一;它的一批历史文化品牌是世界顶尖的;它的一些科技教育成果是世界一流的。其次,依托西安就要认识到只有西安强,才能关中强、陕西强、中西部强。因此要举全省之力把西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让西安自身强大起来;要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关—天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在陕西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二是盘活资源。聚焦关中就要盘活西安及其关中的资源。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有五大资源优势,即区位资源优势、科教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工业经济资源优势及其山水自然资源优势。要盘活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聚焦产业。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聚焦关中就要落实到聚焦西安及其关中的产业上,构建“221”产业体系:第一个“2”是指装备制造业与战略新兴产业两个支柱产业;第二个“2”是指文化旅游业与高端服务业(包括仓储物流)两个主导产业;“1”是指生态农业。西安及其关中的产业布局为“一都四区”:“一都”,即把西安打造为世界级的古都,城墙里打造世界上最大的古都游目的地。“四区”:即西安南郊定位为科技教育产业区;渭河以北到铜川定位为西安及其关中的工业大走廊;西安以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西安以西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四是协同发展。关中协同发展,要由西咸一体化思路转变到大西安都市圈一体化思路上来。首先,要走出“西咸一体化”中的三个误区。一要走出只盯着行政一体化(西咸合并),不谈规划、基础设施、产业一体化的误区。二要走出一体化发展路径的误区:一体化的本质是整合资源,而不是资源分散,但成立西咸新区不是整合资源,而是分散资源。三要走出一体化的空间误区:从空间上说,不是只推进西咸一个一体化,而是要推进西咸、西铜、西渭三个一体化。其次,要有协同发展的新思路。一要以产业一体化为基础,统筹产业链、产业集群布局;二要以园区一体化为平台,西安、咸阳、铜川、渭南四个城市合理分工建设产业园区,或者合作承担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三要以“一核三点三轴”为空间,打造以西安为核心,以咸阳、铜川、渭南为三个支撑点,以西咸、西铜、西渭三轴为链接的大西安都市圈;四要以五大机制一体化为保障,包括四市规划协同制定机制、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资金扶持协同机制、政策激励协同机制。
第三,做特南北
做特陕北。首先,根据产业发展趋势与陕北的资源禀赋,构建“1+3”的陕北特色产业体系,“1”指完整的、高端化的、世界级的能源化工基地(这是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3”是指特色文旅产业+现代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其次,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出发,打造榆林四级城镇体系、延安三级城镇体系。一是根据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打造榆林四级城镇体系,即“大区域中心城市—小区域中心城市—县城—社区”。四级城镇体系构建的重点是“一主三副六县城多社区”的榆林城镇体系形成:一主,即以榆阳、横山、佳县及高新、经开区合理分工形成的榆林大城区为主体;三副,即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以三个副中心城市为依托培育神府、定靖、绥米清子吴三个榆林区域城市群;六县城:即把府谷、定边、米脂、清涧、子州、吴堡六个县城作为支撑点,推进城镇化发展;多社区:即根据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县域推行“县城-社区”两级行政体制。二是延安构建三级城镇体系:即中心城市区—县城—社区。把宝塔、安塞、甘泉及其延安新区、高新区一体化,作为延安区域中心城市;夯实志丹、吴起、子长、延川、延长、宜川、黄龙、黄陵、洛川、富县县城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快县域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县城—社区”两级行政体制。
做特陕南。首先,根据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构建“1+4”的陕南特色的产业体系。“1”指生态产业,以国家级生态文旅公园建设为抓手,把生态产业视为陕南最主要的产业;“4”是指康教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其次,以“一江两岸”为依托打造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文/白永秀 作者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永秀智库理事长)